太穿越了,晋江文学城论坛还如十年前一般热
论坛,一个充满年代感的词,使用过它的人已经想不起来它的存在,跟不要说没用它的人。论坛有两个主要功能,社交和分享资源。如今那些残存下来的论坛似乎都是资源分享式的。例如耐卡美剧论坛和草榴论坛,它们的一个共性是资源稀缺但是舍己为人。所以这些论坛的氛围相当和谐,回复都是“谢谢楼主”,没有撕逼,没有diss。
其实在论坛称霸的年代,论坛是个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式的存在。网友们在里面群起激昂的讨论各种话题,能感受到观点的碰撞和知识的交流。那时候的内容是杂志式的,不会产生如微博那种刷了一个小时,回想一下似乎什么都没看的情况。
以如今互联网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赛博空间的十年相当于人类历史的千年。这也造成天天泡在微博上和上的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这两个互联网产品才真正代表“社交”,它们前者是社交媒体,后者是社交网络。有了信息获取来源,有了信息分享方式,我们在网络世界似乎是圆满了。当然这只是当下的感受,毕竟,以前用论坛的时候也开心到转圈圈。
曾经以为晋江只是个看小说的地方,然鹅最近发现一个论坛“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一打开网页,仿佛穿越,十年前bbs风格的页面迎面而来。虽然又丑,用户体验又差,但是论坛作为一个网络媒体的优势依然能感受到。
这张截图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
1.是不是很多小朋友不知道版工、版主、版规为何物?
2.审美完全是上世纪没有专业美编帮助的直男式审美。难看难认的衬线字体,复杂又乡土的配色,随便堆砌的排版,一种难以言说的复古感。
3.韦亭圭那个帖子是不是看标题一头雾水?那就对了,那是传说中的水贴。
4.回复时间那一栏,除去置顶的三个帖子,可以说回复热度相当高。统一都是15:29分,如今这种热度的论坛如白鳍豚难寻。
5.论坛式的标题,对于刷惯了微博,看惯了的人来说很是陌生。
6.每个论坛都有自己的说话风格,论坛如圈子,圈外人如果想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例如“只要心中所想,一定会实现”这个贴子,“明望”是该论坛常出现的一对同人cp。
论坛之所以被淘汰,
是因为它有着一些与生俱来的bug。
1.论坛发帖是一件耗费时间的事
如今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少有人像以前一样每天拿出几个小时泡bbs,守着电脑逐字逐句的看上几百字的耐心根本没有,随时抱着手机刷个小视频短新闻微博和朋友圈来的方便又有趣。作为论坛版主,更加需要每天拿出时间处理乱七八糟的广告和维持论坛秩序。这对于发帖者和看帖者都提出了大块时间的要求。
2.义务劳动没人愿意
以前人们上网是很单纯的,就有人愿意义务分享内容,愿意做写手,甚至做水军。现在稍微运作下,在微博发点有质量有内容的文字照片都可以有钱拿,有点文字功底的谁还去认真敲上还不知有没有人看的几百字?确实以前论坛会举办各种征文可以有奖拿,或者有杂志约稿,甚至一些论坛的优秀内容还出了书,例如在天涯论坛走红的《明朝那些事儿》。但这些真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佼佼者。
3.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手机如今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手在哪,手机就在哪。而论坛这种形式的媒体是不合适在手机端阅读的,手机更加适合那些不成块的、琐碎的、随时的内容。论坛上看一个由衷喜欢的帖子是需要一两个小时甚至是半天一天的。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能理解“翻页”的乐趣了。以“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这个论坛来说,每一页有三百楼,也就是说发了三百条跟帖之后才能翻页,能坐到翻页那一楼犹如抽到奖。论坛对于移动互联网那个来说,它的内容太长了。
但是论坛它的优势也支持“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等一些论坛活了下来,成为一个相对小众的互联网产品。总有些网友喜欢它的交流方式。
例如这个贴就是单纯的一群人讨论驴牌。从五月一日开贴至今已经超过四千楼。
所有人在里面讨论关于驴牌的一切。从衣服包鞋子到在日本举办的早春大秀,从驴牌心头好的明星到在戛纳现身的驴牌礼服。甚至有人整理了驴牌所上的杂志封面,而且一直同步更新。这种只有论坛才有的精神,真的是互联网的一股清流。
论坛应该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就像当初电视出来后,人们唱衰收音机;电脑出来后人们唱衰电视,论坛总会在属于它的地方和热爱它的那群人那里找到存在的价值。而且虽然你没有使用传统的BBS,但是它从未远去,微博、知乎、FaceBook、豆瓣等产品都无一例外地向下兼容了BBS的功能。没事再回去看看天涯论坛、百度贴吧、铁血论坛、豆瓣小组、西祠胡同吧,就当体验一下一种复古的交流方式。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效果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cz/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