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乡愁铸就的今生传奇追忆老
周五下午,位于承天寺内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十余位泉州文史界人士围坐在一起,讨论新出版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他们中不少人年事已高,但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声音洪亮,还不时如年轻人般争论起来,显得郑重而热情。一个下午倏忽而过,夜幕降临,他们仍意犹未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周的这个时间,固定成为“中心”的例会时间,已铭刻进他们的生活。
“33年前,在一排不起眼的简陋平房,王老组织成立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经费由他筹措,主要来自华侨捐赠,有时经费紧张,甚至贴进他一部分离休工资。‘中心’成员多是学者、退休教师,大家自愿加入,义务奉献,就这么聚了起来……”
他们口中敬重的“王老”,便是在泉州城家喻户晓、曾担任过晋江专区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的传奇老人——王今生。
虽然他去世已经7年了,大家依然深切怀念着他。
时近黄昏,暮霭风掠,被晚霞映透的承天寺寥廓清寂。面对我的来访,回忆起“中心“成立时的情景,大家百感交集。在他们眼中,“王今生”不单纯是个名字,他已成为一种精神的延续,大家仍然依照他生前定下的规矩、计划在做事。而在更多泉州人眼里,“王今生”已成为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守护者的代名词,在他故去之后的“文都”泉州,遍布他捍卫历史文化遗产的足迹。
“王老泉下有知,应看到他不是一个人在努力。一生秉持崇高理念守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追随,因为哪里都少不了声气相求的同道中人!”接任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第二任理事长的泉州市原副市长周焜民说,跟随王今生加入“中心”工作的文化人,还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陈泗东、陈允敦、吴捷秋、王仁杰……时光荏苒,他们有的已去世,有的还在此奔忙。
所谓固执持守,正是他们的缘起。一念长于千古,古城融化了时光。义之所当护古迹—— “开元寺不能砸!”“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漫步泉州西街,人们的目光总会被东西双塔所吸引。半个世纪前,王今生“舌战红卫兵,挺身保古刹”的传奇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
“开元寺不能砸!”
年夏季的一天,外地来“破四旧”的“红卫兵”涌向开元寺,准备捣寺毁佛,形势危急。当时王今生闻讯,随即带领文物部门、宗教科、公安局三位同志第一时间赶到。身材健硕的他穿着白衬衣、脚蹬黑布鞋,边伸开双臂拦住红卫兵,边高声喊:“你们听党中央、毛主席的话吗?”红卫兵肯定地回答:“当然听。”于是,王今生拿出一份中央要求保护文物的文件,和颜悦色地跟红卫兵讲道理。反复讲述开元寺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经商议,决定用竹蔑把开元寺菩萨像围起来,贴上标语。
“如果你们对此还有意见,我们可以函电请示周总理……”
王今生舌战“红卫兵”的无畏之举,感化了围观的群众,很多泉州市民聚拢在他身边,有些人还自觉留下来参与保护工作。千年古刹就这样躲过一场浩劫,被保护下来。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类似的破坏事件并不鲜见。奉供于承天寺法堂的元代阿弥陀佛铜像(属国家一级文物)、铜佛寺的15尊铜佛被运到工厂,差一点遭受熔毁,也是王今生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组织人手将佛像运走并保护起来。
往前追溯,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年泉州大炼钢铁,燃料不足,有人提出动员中学生砍树,竟获批准。王今生四处奔走,以市长的身份制止了一批又一批奉命砍树的人。就这样,开元寺、中山公园的古榕以及清源山等处的名木古树被他一次次“抢救”下来。
“清源山不仅有自然资源,而且有人文资源,两方面都要保护好。
年大炼钢铁,大树都砍了。我有责任,至今有愧,后辈们要吸取我的教训。”他对家乡山水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那份拳拳深情溢于言表。
许多古刹和文物,由于王今生果断无畏的保护,才能够留存到今天。
原晋江地区泉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吴治开回忆,年大炼钢铁时,有的基层干部跑到华侨住宅要拆铁窗、铁床充数上报,王今生闻讯,赶紧派员前去制止。那时,全市城乡还开展轰轰烈烈的积肥运动,有的地方为了增积肥料、扩大土地种植面积,竟将田头园尾的坟墓平整掉,把死人的骨骸挖出来烧灰作肥料。王今生得知,责令马上予以停止。
华侨华人视父辈故园的祖屋、祖坟为自己的根脉。“中国人崇拜祖宗,挖人家的祖坟拆人家的房子,是对人家的最大侮辱。如果你家祖坟被挖,作何感想?”干部群众被他说得口服心服。于是,在那个“敢想敢说敢干”的年代,一股乱拆民居乱挖坟墓的歪风被刹住了。
然而,这些无畏大义之举,却让王今生吃尽了苦头。因为“右倾思想”和“地方主义情绪”,他随后被下放到清源农场当党委书记兼场长。
王今生背负的这些“罪名”直到“文革”结束后才洗清,他也因此落下了一身伤痛,眠不安席。周焜民回忆说,有一天王老让他帮忙找跌打医生,他便让学生林泉生为王老“吊伤”,三个月后才渐渐平复。林泉生告诉他,王老“被打得太厉害,积伤太多。吊一次解决了,再吊,旧伤又浮上来,伤痕有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重重叠叠,都是被钝器所伤,看了让人头皮都发麻。”
“人人尽说王今生快人快语,但这三十多年来,我却从未听他言及个人所受的屈辱,从不说何时何处受伤,何人所为。”回忆起这些往事,周焜民不无感慨。
历史翻过一页,王今生不屑计及这些,所思者更远。这位14岁就入党从戎的老革命,在菲律宾奔波14载,因为不顾生命危险解救抗日学生,英勇魁梧的他被人称为“猛张飞”,曾先后担任八路军海外宣传组成员和菲华反奸抗日大同盟宣传部长以及“华支”党支部书记。年回国后,从在平和县当县长,直至奉调省侨委处理侨务,到归乡主政为民,他有其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独立见解,并不因为蒙冤吃苦而放弃立场。
上世纪80年代建漳泉肖铁路时,泉州曾就铁路是否“靠近城市”发生过一场“老北线”与“新北线”的争论。当时王今生已经退到二线了,他与不少知名人士不赞成铁路部门的规划,认为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铁路应避开城市,绕过清源山、九日山。然而,与铁道部门提出的技术经济比较,两线投资差额达万元,对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刚起步的泉州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不要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责任和尊严使他几乎是在嚷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把争论的文稿汇为一编,“立此存照,让历史评说。”
那一次的抗争失败了,火车最终还是从清源山前鸣着长笛呼啸而过。但是,失败的意义也许远高于既成的事实。这是泉州人民第一次对城市规划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市民规划意识的觉醒。王今生等人的规划意见,无疑也为日后“老北线”的实施提供了校正的参数,同时,还告诫城市建设者:规划需要前瞻和敢言。
“市委、市政府整修中山路,为泉州办了一件大好事!”“西街很重要,开元寺所在,要特别注意!”“朝天门正对甲卯方向,罗庚(罗盘)对一下,不要被风煽倒了!”“复建临漳门我很赞成,泉州生门在西,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就是要提倡这种精神!”……
这些言简意赅的话语,是周焜民任负责城建工作的副市长时,王今生对他说的。当时泉州城建规划每有动作,王今生常会给他打电话,如今言犹在耳,像一个个斩钉截铁的感叹号,令他深切感触这位亲切的泉州古城卫士的人格筋骨和矢志不渝。
古迹重光慰乡愁——“我只是努力做到‘尽职、补过、还债’这六个字。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我必须尽党员的义务职责;以前在极‘左’路线统治下,我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必须补过;再者还有许多答应人民的事情没有完成,我把做工作称为还债。”在古建界,王今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无证专家”。上世纪80年代,任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的宏船法师回到泉州,看着当年出家的承天寺内的残垣断壁,悲恸不已。宏船法师找到了王今生,委托他负责恢复重兴工程,两人关于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来重建的打算不谋而合。
年秋,承天寺复建工程破土,年春节动工。从筹建委员会的筹备到筹建班子的组织,从工厂、民宅搬迁、寺院总体规划的制定到每一项工程的实施,从招聘能工巧匠到建筑材料的选购,王今生都亲自指挥,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地按原规模进行修建。经过六年夜以继日的苦干,在市、区两级党政的支持下,如同承天寺“飞来塔”一样,一座座巍峨的殿宇又神奇地“飞”回原来的位置。古刹重光,宏船法师由衷慨叹:“没有王今生,承天寺不可能这么快就复建,我万二分感激王市长。”
承天寺“复原”的消息传开后,许多素昧平生,祖籍泉州、漳州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不断找上门来,将一项又一项重要工程托付给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这之后的十多年里,王今生不断“接招”——年,主持谯楼(威远楼)重建工作;年,主持开元寺落架修复工作;年,主持漳州南山寺落架重修工作;年,完成崇福寺修建工程。除此之外,还有延福寺、铜佛寺……古城到处闪动着他永不疲倦的矍铄身影,多年的劳累,也令他原本健壮的体魄变得清瘦。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复建承天寺时没有经验,他建议大雄宝殿在落架前拆东留西,边施工边总结。后来开元寺落架修整,他已驾轻就熟,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了。
年,经过多年筹备,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王今生组织下,泉州拉开了开元寺中轴线建筑物规模空前的落架大修序幕,对山门、大殿、戒坛等主体屋架构件,逐一分类编号存放,置换腐朽栋梁。他一再嘱咐工友注意防火,雨天要盖塑料布防止木料淋湿。一年四季,不论酷暑寒冬,他经常出现在修建工地,一点一滴,不敢有丝毫懈怠。历经5年,大修方始竣工。
年,泉州市成立泉州少林寺复建委员会,身为主任的王今生亲自率众踏勘遗址。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慷慨解囊,工程进展顺利,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中轴线建筑在遗址上拔地而起……
他还在修复开元寺、承天寺等古建筑群的基础上,组建泉州古建筑公司,使古建筑工匠技艺得以传承。如今,这个公司已剥离泉州历史文化中心,走南闯北,成为文物古建修缮修建业界的生力军,尽显闽南传统古建筑的风采。公司管理者还获评福建省“非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离休后的近20年里,王今生主持修建的殿堂楼阁多达20余座,成了国内地方上修复保护古建筑的先行者,也成为没受过系统教育的“无证专家”。就连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筹备时,他都不远千里送去闽南古建筑的文字资料和实物材料,倾力支援。
著名古建专家马瑞田教授说:“王老是‘文革’后第一批提倡修旧如旧、维护古建筑的老行家,他对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对保护中国文化和闽南传统建筑功莫大焉!这样的老干部,哪里去找呢?!”
对于人家的褒扬,王今生则是这样说的:“我只是努力做到‘尽职、补过、还债’这六个字。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我必须尽党员的义务职责;以前在极‘左’路线统治下,我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必须补过;再者还有许多答应人民的事情没有完成,我把做工作称为还债……”
这位“无证专家”的名气已胜过他以前政治身份的影响力。他为泉州历史名胜、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建设付出了心血,并把这份真挚的乡情传递到广大市民和海内外同胞心里。如今,人们在泉州城有古树名木伸手可及,有绿水青山徜徉寄怀,也有老屋老街忆往追溯,有古祠古刹凭吊追忆,让人们寻得到乡愁的寄托,留下了念想的凭证。此中王今生的努力与奉献,被海内外乡亲铭记于心。不遗余力促传承——
“由于工作需要,我有机会多方面了解、熟悉泉州的历史文化,并决心为弘扬泉州文化多做一点贡献。终因学识水平及种种因素限制,夙愿难酬,以致带着难以言喻的遗憾离开了工作岗位。”年,国务院公布泉州为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海内外泉州人莫不欢欣鼓舞。如何守护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泉州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应如何发掘保护?如何发扬光大?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在早已离休的王今生脑海中产生了。
年,王今生写信给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力陈历经劫难之后的泉州与“文化名城”称号之差距,倡议成立“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民间组织,以结集志士学人,采取有效措施,为保护和管理好这座文化名城贡献力量。这一倡议当即获省委、省政府批准与支持。
此后,由王今生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团结了一大批文史界的中坚人物,不时为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并逐步开展了保护和整理工作。他们的文化视觉触及海交、方言、南音、戏曲、民俗、宗教、武术、建筑等方面,开研讨会、办杂志、出专著,为泉州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南音研究会、泉州方言研究会、泉州南少林研究会等文化团体先后成立,《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通讯》《泉南文化》《泉州方言》等刊物纷纷面世,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
王今生主持编撰的《泉州古建筑》专著,第一次总结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法式,可说是开山之作,出版后带动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热。年至年间编纂出版的《泉州历史文化丛书》(共6册,多万字),在泉州以至闽南地区更是引起不小的轰动。
南音堪称泉州的传世之宝,对其保护和传承,王今生也费尽心血。由于出身弦管家庭,父亲是唱“过支曲”的领军人物,王今生从小耳濡目染,深知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上世纪50年代,泉州南音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时任泉州市市长的他深感切肤之痛。年,经省文化局批准,“泉州民间乐团”(泉州南音乐团前身)在他的牵头组织下很快成立了,泉州南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乐团成立后,具体教学研究计划他亲自参与制定,对师徒们的教与学他也了如指掌,生活上更对他们关心备至。
“王老是弘扬和保护泉州南音的功臣,推动了南音里程碑式发展。”泉州市戏曲研究社副社长郑国权说。
上世纪80年代初,王今生“复出”,他热心于保护闽南文化工作,并认为泉州南音应该界定为古典音乐,而不应归属于曲艺范畴。他亲自请来了抗战时期在新加坡时的老领导、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沨。在赵老的大力呼吁下,南音很快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研究的一大热点。年,他与赵老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了中国南音学会,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当时,海内外南音界的专家学者连续几年汇聚泉州,一起探讨研究南音及其历史源流、发展规律,汇集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论著。
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说:“王老上世纪50年代成立‘泉州市南音研究社’,以后又抢救性组建泉州民间乐团(泉州南音乐团的前身),主持召开两届全国性的南音学术讨论会,推动确立了泉州南音今天的地位,也为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做了坚实的学术准备。”
除了南音,对泉州的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今生都抱有极深的感情,倾尽全力地支持和保护。他知人,也敢于用人。高甲戏《连升三级》的编剧王冬青和《泉州木偶戏线规》的整理者吕文俊,都是在身陷囹圄时由王今生保出来起用的。今天再回首看,他们都为泉州文化艺术留下不朽著作。
王今生晚年在一篇文章中曾经透露过他的心路历程:“我虽生于斯、长于斯,但有二十余年的时间侨居海外或居留国内其他地方,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才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由于工作需要,我有机会多方面了解、熟悉泉州的历史文化,并决心为弘扬泉州文化多做一点贡献。”
他在实践中结识了不少规划建设和文物考古的著名专家学者,交游既广,眼界自宽。日复一日,他的理念不断升华。他几乎是逢会必讲保护名城和名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心也更为坚定,办的事越来越多。
“出类拔萃、当之无愧。”这是泉州入选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时获得的专家评语,这八字评语里,老市长王今生功不可没。正是以他为代表的泉州众多有识之士在市委的领导下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地对蕴藏在泉州古城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建设、传承,才令地处东南一隅的泉州保留了独特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品格,在灿若繁星的众多名城中脱颖而出。
年东南卫视《两岸中国人》栏目为王今生拍摄了人物专题,片名就叫《泉州有位王今生》。片中年届87高龄的他依然双目炯炯,矫健敏捷。
“孬性地(坏脾气)”、“大喉咙空(大嗓门)”、“妥直(耿直)”、“谁不照起功(规矩),就骂谁”、“他是当年众人敬畏的‘无产阶级典型’”……在大家眼中,他是位个性突出的老市长,直性子,敢说、敢骂、敢笑,群众关系却很好。他的感人事迹甚至连他的嬉笑怒骂,都被人们津津乐道,使这部片子素材丰富,打动人心。
在众人心里,王今生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乡土的守护者。正是有了像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不愁名城故颜不再、旧俗已改、新人未继,才能留下怀念祖先、憧憬未来、沟通代际的情感寄托与心灵家园。人去政声留佳话——“我一生不怕苦,人生的艰苦我都知道,所以有困难的人来找我,我都会帮忙。”“过不了多久,母亲将要搬离这套房子了,因为房子的30年租期将到。”王今生的长子建平说。
南俊路佛教义诊所楼上一套90平方米的老单元房,是王今生妻子陈碧瑜的住所,与房子紧挨着的,正是王今生古稀之年主持重修的承天寺。“我们知道她老人家舍不得,这里盛满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可是也得按时搬,母亲没意见,因为她知道,要是父亲在,也会这么做。”
王建平有时想,如果他们不是王今生的家人,会不会生活得更好些?
从到泉州参加工作开始,王今生就没住过公家房子,直至去世后,他们一家人在市区仍租房住。他说,不能再增加政府的负担。
年国家精简机构,压缩干部编制,他响应号召,带头为在省侨委工作的妻子陈碧瑜办理“下放”,再未落实过工作。至今妻子没有退休金,不享受医保。
他要求六个子女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锻炼。子女们都不靠他的关系安排工作。二儿子王建新连续三年高考高分,却因为父亲文革中的“政审问题”不能上大学。三儿子建人后来留学海外,王今生却常常教导他:“你是男子汉,心胸要宽广,有机会一定要回来报效祖国。”
家里实报实销的电话,就装在他房间里,家人谁都不许用。吃饭时,子女们饭粒掉在桌子上,他要求一粒一粒捡起来吃。三年困难时期,有人说家里没米下锅,他就将整桌的饭菜端给人家,而自己和家人却草草充饥。他常把家当成招待所,南来北往的老同志、工作人员经常在他家吃住,家里有时要做三桌饭菜才够吃。
他生活节俭,穿的衬衫,全部打过补丁,就是一条洗脸毛巾,也多次缝补过。但是,他在捐款、赠送方面却慷慨大方。年汶川大地震后,他马上捐出0元作为特别党费。他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些收据,才知道他生前一直资助着几个贫困学生上学……
“王市长家的家风好啊!”老同事和街坊邻居们这样评价。而在海内外侨界,王今生的清正为人与公正处事也有口皆碑。
年,旅菲爱国侨胞林志中想为家乡做点公益事业,便托人找到了王今生。出于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的考虑,王今生医院。行事果断的他召集人手,在很医院的三个草图,此举令林志中大为感慨,再也没有捐资顾虑。年1月,首批基建款60万港币到位。之后,原定万港币的总捐资增加到了万港币。林志中的理由是:王今生办事,我放心!
最难能可贵的是王今生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诈骗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cz/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