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东阁

黄锡衮(年—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福建晋江潘湖人,崇祯十三年(年)进士。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平抚三藩荣绩素著,深受圣祖倚重,累官至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著有《潘湖鸣凤集传》《金湖白叶黄武烈记》《潘湖叟黄大学士文集》十卷、《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等。其裔黄高升黄伯爱行贷榕城嘉崇里圣王庙南金墩巷十九世嘉庆年间至纪鸦片战争时黄兴祥讳锡来为避战乱远渡南洋拉森码头。

少年时期

天启元年(年)黄锡衮出生于福建晋江潘湖。黄锡衮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日诵千言,蚤岁母徐以俪受以书,辄念不忘;其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祖父仁颖书院山长黄魁南。

黄锡衮在少年时期,他跟从汤晴以及他的舅父徐以任学习,少有才名。二十岁弱冠之年就成为诸生,他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十九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二十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

明末初授思恩府推官广西巡抚,后因不满马士英乱政遂弃官读书于广西武鸣县起凤山东峰读书岩,与黄燝作诗相唱和。崖书朝阳鸣凤犹存。世乱归家。

出仕清朝

顺治五年(年),复考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顺治八年(年),黄锡衮晋升为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后来转工部郎中、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顺治九年(年)旋任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

顺治十年(年)迁浙江道监察御史,丁未升通政使司通政使潘湖叟黄锡衮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湖广右布政使、转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顺治十一年(年),黄锡衮授弘文院内阁学士。建议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顺治帝所采纳;乙未秋寻丁父忧归故里守制三年后复原官。辛丑春,丁母忧十二月癸未休致回籍,服除召回京师。

顺治十三年(年),又晋升为大理寺寺丞,顺治十六年(年),黄锡衮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之职。

辅佐圣祖

康熙元年(年),迁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康熙六年(年)例加一级臣晋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五月兼理兵部事,考核百官,推行教化;他清慎待已,慈惠逮民。

康熙九年(年)八月,遂赞襄机务协助国朝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劳绩茂著,深受圣祖倚重。十月,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时兼武英殿总裁官,陈凯永任东阁学士兼武英殿主考官。

康熙十年(年)四月一日,转任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康熙十二年(年)二至七月兼兵部尚书衔;七月六日旋复管兵部事。壬子平抚“三藩”叛乱,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以平寇荣绩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务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

康熙二十年(年)十月,锡衮以病请辞假归恳切得旨准以武英殿大学士衔在籍调用。康熙二十七年(年)复原官武英殿大学士。

回籍逝世

康熙三十八年(年)十月,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在朝官居相国,然克笃臣谊,才猷练达;位至极品,生活却很俭朴,所得俸禄,常用之接济族人及寒贫之士,平生也不接受馈赠,勤于职守,为人端重。平素有德于郐,民之疾苦当如救焚,拯溺不迟疑,乡里谁家有冤诸大事均力为所司;有司虑国用之余必奉民,故里乡宾则感念其助民之恩。

锡衮在官清介、文武兼备,品行端庄,临事果决、见解独树。他生前与田洋普角孙公孕骐、孕骥相善结为儿女姻亲,与明衮、昙衮二弟情均手足,谊同师友,孝敬上辈,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故儒风毓秀无负于邹鲁之乡。为官于廷,不忘布衣,以言行一致,服官长达三十年之久。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

康熙四十六年(年)岁次丁亥五月二十日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钦赐祭葬谥文僖,本里宗属志美公奉命为之撰传、妹夫学士富鸿基为其书丹、李光地奉旨为其撰铭。

人物评价

锡衮居官洁、剔奸氅、抻势指,顾旬日间、大有功德。立朝三十年侃侃所建白多切时弊;以政望加太子太傅、光禄大夫。锡衮在官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还以文武之长才,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力赞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议,出师于台。庚戌年春,以协助圣祖统兵征剿获胜、平定‘三藩’克振军威有功。

个人作品

著有《黄潘湖叟诗集》、《金湖黄卿相纪闻》、《黄大学士文集》、《潘湖黄中堂炳朱史话》、《一鲁兵法要则》等数十卷藏于家。

相关纪念

故居

黄锡衮卿相府,位于中国福建晋江潘湖欧厝黄仁颖状元衙。前身为潘湖六世祖黄尚德祖宅,亦称湖口祖宅。黄相府总面积1公顷(建筑面积10亩南北长米、东西宽67米)其中黄相府前埕5亩。四至:东至潘湖欧厝后壁房,西至潘湖临漳黄相府前埕,南至潘湖欧厝井头房,北至湖口临漳上帝宫边下新厝。其裔黄高升黄伯爱行贷榕城嘉崇里圣王庙南金墩巷十九世嘉庆年间至纪鸦片战争时黄兴祥讳锡来为避战乱远渡南洋拉森码头。

墓地

黄锡衮墓在一都铁灶山洋店金墩近处与潘湖黄相府(御赐铜制器笔筒国砚酒壶茶壶观音香炉等六件珍贵文物)后茔於乌石山五剑埔金墩卿相池西南侧。

均尚存;妣柔顺福建总督姚君启圣之妹启桑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

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清赐进士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姻晚生李光地顿首拜撰文

前乡荐中式举人中宪大夫广东高州知府族年弟黄志美顿首拜篆额

清赐进士翰林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眷妹夫富鸿基顿首拜书丹

公讳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其先晋江潘湖人初祖处士天麟讳权公十二世孙也公幼颖异七龄能诗善属文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习经史百家靡不废览劬学自厉明崇祯庚辰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隐读于武鸣起凤山世乱归里大清定鼎复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以兵部左侍郎掌兵部事康熙八年夏旱奉诏清刑狱释系囚多所平反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时初设日讲官入直寻充经筵讲官票拟或未当不轻论执每於谈笑间婉言曲喻其间调和匡救保护善类有力焉与修世祖实录充总裁官十年二月世祖亲试习国书翰林锡衮列上等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书成赐银币鞍马平抚三藩荣绩素著康熙十三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重修太宗实录成进柱国太傅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恐为外国所据迁其人应如琅议上韪之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以有惠政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著黄锡衮居官洁剔奸氅抻势指顾旬日间大有功德侃侃所建白多切时弊在朝官居相国克笃臣谊才猷练达勤于职守品行端庄位至极品所得俸禄常之接济族人及寒贫之士平生也不接受馈赠为官于廷不忘布衣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加五级以老谢事疏辞归里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与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士民德之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儒风毓秀无负邹鲁之乡锡衮公位至极品清俭师儒慎勤敏练宣力有年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著有金湖白叶黄武烈记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黄大学士文集十卷藏于家弟明衮昙衮笃爱有加弟殁抚其遗孤若己出家席王宫浮桥笋溪金湖卿相东阁余荫园林亭馆甲于郡中黄公俭约自奉寒素嫡子三芳琮聘广东按察使杨高翔妹继普角孙胤骐江南学政钟源娶举人按察佥事孙胤骥女芳环娶南安白叶陕西总兵林忠孙三长孙儒士志夏聘安溪榕村李卿相长女次孙志商聘南安金坑代州通判王宗岱长女讳掌娘季孙志周未聘俱芳琮出公谨奉训旨益清慎呜呼公生于贵胄甲第故里略韬忠勤恪恭不渝孚于圣主信于同朝书之史册光耀无穷公何憾乎曾祖滨南武出南安白叶配霞美油园陈氏祖魁南配陈君紫峰曾孙女父明南妣徐公以任妹四代皆以公贵妣皆一品夫人配姚氏夫人有贤淑行能以勤俭佐家政公官内外自奉俭约夫人率之也故公无内顾忧得以安其廉帝准特遣兵部尚书浙江秀水杜臻驰驿护送黄锡衮归里明熹宗天启辛酉年七月廿九卯时生清圣祖康熙丁亥年五月廿日巳时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辍朝相祭赐谥文僖在紫帽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配柔顺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一妹适内阁学士富君鸿基为圹二坐乾山巽向观音叠座穴旧有神道碑石人石马石虎石羊驮龟亭望柱在焉

《北宋名相黄中庸》

皇祐会元黄中庸,温公论荐晋侍中。

上书凛凛为民谏,断狱盈盈积案销。

力挺出师收失地,名遭党禁返教忠。

联芳八代冠莆郡,信有丹心粲碧霄。

科举制度中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故通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会试后尚有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宋洋:山中棚屋。党禁:谓禁止列入宋元佑党籍碑者出任官职。《后汉书·陈纪传》:“及遭党锢,发愤著书数万言,号曰《陈子》。党禁解,四府并命,无所屈就。”宋陆游《寄别李德远》诗之二:“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北宋名相黄中庸一家有“八代十六进士”。以次子仲贵累封侍郎军节度使太子太师。曾祖三代皆以公贵累赠太师,勒侍中黄文正公太师神道之碑徽宗御篆於教忠院後。北宋熙宁四年(年),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而自己毅然辞去了枢密副使官职。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退而修史。

1、后唐黄仁颖(-年)状元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谥忠义黄岸号硕卿——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黄皗——六世莆田东里初祖黄滔唐御史(-年)——七世黄珦(-年)——八世黄仁颖状元(-年兄仁願弟仁宪仁幹仁愈)——九世黄伛(世称莆田太湖东黄状元房始祖)——十世黄琦(宋宝元六年进士官校书郎徙兴教里龙津东黄江夏家声大校书世泽长)——十一世黄宪章字华阀(宋熙宁六年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十二世黄徽字东允(懋次子入承)——十三世黄亮字维正——十四世黄必先字杼首——十五世黄汝楫字桨章——十六世黄卫卿字尔嘉——十七世黄灏字为景——十八世黄文颂——十九世黄迥重——二十世黄双贞(兴教里龙津徙澄渚初祖)——廿一世黄橘——廿二世黄太湖——廿三世黄衮——廿四世黄彰——廿五世黄守——廿六世黄绩——廿七世黄寿星(澄渚徙霞梧碗窑即莆田西天尾碗洋黄氏初祖)——廿八世黄碧——廿九世黄坩——三十世黄韵——卅一世黄宕——卅二世黄奢字起鸣——卅三世明太子太师肃国公谥忠襄黄斌卿(-年)弟黄孝卿。

2、明黄凤翔(-年)榜眼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溪黄巘——六世黄曹——七世黄珍——八世黄祐——九世黄达——十世黄宠——十一世北宋莆田军城黄氏始祖宰相谥文正黄中庸——十二世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三世宋进士平江令黄彻(黄龙兄)——十四世福建莆田金墩初祖宋进士赠太师谥清惠黄府——十五世宋进士赠学士黄安石——十六世广东新州府教授黄近——十七世元处士赠徵仕郎黄天麟讳权公字本经(自莆田金墩经泉郡熙春铺仕曹巷徙泉城南潘湖)——十八世元蒙古学教授黄凤少名洲字仕凤晚号十四行万一(传晋邑廿四都仑后与文山铺元配洪氏夫人出继配欧阳氏生次子仕龙传潘湖季子仕虎传霞浯)——十九世黄福——二十世黄贤——廿一世黄惠——廿二世黄性——廿三世黄礼——廿四世黄继宗——廿五世明榜眼黄凤翔(兄凤梧、凤翊)。

3、明末黄士俊(-年)状元大学士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典(兴化涵头闽县令转永春令累官广东冈州知州遂居焉广东冈州黄氏之祖衍粤桂琼)——三世黄顶——四世黄恭——五世黄汝霖——六世黄秀——七世黄韬——八世黄彬恭——九世黄徽卿——十世黄纾——十一世黄德——十二世黄昌(达公长子安入承析居广东江门台山黄氏子三大学澄溪澄洛)——十三世黄澄洛——十四世广东南雄黄氏始祖宋进士内阁学士黄居政(弟居富)——十五世黄源深——十六世黄国泰——十七世黄文饶——十八世黄祥凤——十九世黄休岩——二十世黄达吉——廿一世黄元甫(开基广东顺德杏坛右滩)——廿二世黄汝定——廿三世黄受祖——廿四世黄秀兴——廿五世黄太伦——廿六世黄绍宗——廿七世黄斌——廿八世黄廷玑——廿九世黄镐——三十世明末状元大学士黄士俊(兄士政士教士候士显士傚士艮)。

4、明五部尚书黄克缵(~年),先祖世系图: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溪黄巘——六世黄曹——七世黄珍——八世黄祐——九世黄达——十世黄宠——十一世北宋莆田军城黄氏始祖宰相谥文正黄中庸——十二世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三世宋进士平江令黄彻(黄龙兄)——十四世宋五经博士旌表孝子黄廓字大器号杜塘(莆田白杜沙堤初祖)——十五世黄乔卿——十六世宋特奏进士翰林院编修黄真——十七世黄荩——十八世南宋末随宰相陆秀夫护宋室幼帝广东崖山海门之乱徙泉郡永宁沙堤始祖进士第九魁翰林院掌院学士黄桂字海梅号沙堤(弟黄杜)——十九世黄皇甫——二十世黄翰——廿一世黄英——廿二世黄彭湖——廿三世黄龙津——廿四世黄钦慕字青龙号岩斋徙梅林之祖——廿五世黄传——廿六世黄澄字敦廉号振海(长兄黄潮字敦信号梅川、仲兄黄渊)——廿七世明五部尚书黄克缵。沙堤祠联曰:祖编修孙学士一堂翰苑;唐忠臣宋孝子万古纲常。注:编修黄真、学士黄桂、忠臣御史中丞黄碣、孝子黄廓。

5、明户刑二部尚书黄光升(-年)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闽藩都镇抚开国公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溪黄巘——六世黄曹——七世黄珍——八世黄祐——九世黄达——十世黄宠——十一世北宋莆田军城黄氏始祖宰相谥文正黄中庸——十二世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三世宋进士平江令黄彻(黄龙兄)——十四世莆田金墩初祖宋进士赠太师谥清惠黄府——十五世宋进士赠学士黄安石——十六世广东新州府教授黄近——十七世元处士赠徵仕郎黄天麟讳权公字本经(经泉郡熙春铺仕曹巷徙泉城南潘湖之祖)——十八世仕龙字原慈号湖山继配欧阳氏夫人出——十九世赠学士黄福字均玉——二十世学士公黄永字长治号儒林——廿一世黄昶——廿二世经历黄晟(返居潘湖临漳)——廿三世教谕黄绶——廿四世明户刑二部尚书黄光昇(弟黄光霁、黄光庆)。

6、明末清初卿相黄锡衮(-年)先祖世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福建莆田始祖唐进士桂州剌史开国公闽藩都镇抚黄岸号硕卿(—年)——二世黄谣——三世黄华——四世黄昌朝——五世?溪黄巘——六世黄曹——七世黄珍——八世黄祐——九世黄达——十世黄宠——十一世北宋莆田军城黄氏始祖宰相谥文正黄中庸——十二世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三世宋进士平江令黄彻(黄龙兄)——十四世莆田金墩初祖宋进士赠太师谥清惠黄府——十五世宋进士赠学士黄安石——十六世广东新州府教授黄近——十七世元处士赠徵仕郎黄天麟讳权公字本经(经泉郡熙春铺仕曹巷徙泉城南潘湖之祖)——十八世仕龙字原慈号湖山继配欧阳氏夫人出——十九世黄福字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潘湖湖口初祖)——7世黄天伦(明嘉靖初避冠徙南安白叶乡杏塘)——8世黄日章——9世黄一鲁——10世黄魁南——11世黄振宇(自白叶乡杏塘返居潘湖湖口)——12世黄锡衮(又名炳朱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系江夏军城金墩黄氏贤裔即北宋兴化军城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宰相黄中庸第十八世孙、南宋黄石金墩平海军节度使副都统赠太师谥清惠黄府第十五世孙)。

《安溪凤山军城黄氏谱序》夫本必有根,根大则枝盛。水必有源,源深则流长。溯吾莆阳军城安溪凤山黄氏鼻祖十四世翁处士黄廙生廿二郎昭石及卅八郎昭堤,传至於应高会诸裔,流役人众。支分派别矣。然军城窦桂世代相传,凤山军城悉获具载。惟诸亲宗支流源,乃吾祖凤山公讳廙公一脉相贯,绳绳世代繁衍。县治先号小溪场,保太乙卯年春,詹敦仁朱监场事,守泉节度使,留从效,始立县,曰清溪县。宣和辛丑年春,贼营号清溪洞,留公恶其名遂改安溪。宋嘉定庚辰军城文正公讳中庸曾孙黄廙字用孙号凤山,军城黄彻四子特奏名为富春令不就隐居自娱舍财赈恤孤寡。宋处士黄廙有坊在县西临溪后废。绍定已丑年仲夏,从弟军城二房黄仲孙始振,特奏名为主薄,出赀倡造县西隘门。绍定壬辰年秋,黄筑翁明周礼为经学师,乃军城申孙之弟,特奏名为顺昌薄,自造东隘门。宋关庆元巳未年冬,黄廷瑞任广东潮洋县佐,后升潮州府通判。廷瑞系宋朝进士,管兵捕寇数多功,后卒於营,子孙贪恋丰华,建置在彼不还。由此观之,宋世人才之盛,盖仕遥者亦多矣。绍兴庚午年县尹倪譬,始作龙津浮桥误人失水。庆元乙未年,县令赵师戬,建造石趾水梁。时商揖公性沉潜,令设大宾筵礼,攀酒劝称先生长者,邑人无双,请为施财助县。命笔公题一块。皆怒曰於此怯吝可成大事耶!命造桥尖冲射其家,恬然不觉,纷续工备,匠到勾银。公曰:吾一块银二百镪,尔二人将奈何!匠忽悔误,还告於众,且泣曰寻我等阴骘获罪天诛,必不还乡,合亦瘟灭。未几,灾害达至,覆辙相等,祸患不已,洪水推陷,地即破矣。丧失贵贱老稚五十余口,可胜惜哉,遂遭替败。各移窜三分,永安沟流崎,黄桐珑后,各处避难。俱已绝已。惟吾军城黄廙曾孙仲杰,遯僻凤山下仓屋,独得传其宗祀。於斯之际,书至不幸也欤。而其所幸者,惟微不绝如线而已。至於淳佑间,有祖黄冗升字子高,儒林出身,承继纲常之重,不为世用,母守窠之学,自号凤山山人,又号拙翁,尝著拙翁傅山人序,世称贤隐。咸淳乙丑年,黄崇甫登榜去京,亡於官。荣甫宋朝进士,家口颇多,於斯复达矣。呜呼。亘古来今,几摧落,几风波矣。居危邦而更盛也,无有不蚤发而先倾,实繇祖宗垂统之灵也,可不念彼之艰难,虑后儿孙愈远,而愈失其传,冈知世次,故书为之志,俾后子孙知木本水源之因,当思追远向慕之意,务以承循其宗祀,丕承昭穆,入孝出悌,和睦乡党,怡悦宗族。勿分贵贱贫富强弱亲疎相答欺害,是伤祖宗之血脉也,庶几无忍於斯云。有宋咸淳乙丑年十一月书云节日。唐朝桂州刺史闽藩都镇抚莆田硕卿黄岸十七世孙黄仲杰书於凤山山珍军城留芳家堂。(注:据《莆阳黄氏宗谱》和《莆阳黄氏通书》载:十八世黄千瑞字凤山号鳌头福建莆田黄石金墩迁居南安码头黄内)

《宋故会元赐进士太常寺卿光禄大夫侍中枢密副使谥文正黄公墓志铭》

宋闽县赐进士状元枢相表弟许将撰文

宋蜀州进士尚书左丞晚生张商英篆额

宋庐州进士荆台府提刑孙婿包寀书丹

文正黄公讳中庸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公卒天子悼之,卿大夫忧殇之。帝念公忠翊运熏德纯懿,命三公盖恤典册隆备焉,公长子侍御史偊君余姻亲来状请铭弗辞。按状曰:公其先江夏人也,曾祖四门学正讳祐,祖父上舍讳达,父景祐元年甲戌张唐卿榜进士故大理寺评事讳宠,公生於闽兴化军广业里巩溪宋洋中厝,後徙闽兴化军城驿前铺府西巷遂居焉。公幼嗜学,父严於教,母授以书。少敏慧,好诗书;过目成诵,气度聪达;务引大体,少有俊声。宋皇祐四年壬辰举福建乡荐第一,越年赴京会试第一,殿试登宋皇祐五年癸巳郑獬榜第四名进士,以博学初授太常博士,历官安福知县,北海令。宋治平四年丁未迁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後召入朝为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入主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公愽通经史,善诗文。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擢除浙江提刑按察使,太常寺卿,宋神宗熙宁四年公抵御外敌有功授光禄大夫。拜侍中枢密副使。公以天下为忧,廉正方刚;恩惠於民,中外肃然。掌门下省,参机务、纳帝命、审诏令、签章奏、议军政、相礼仪。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范仲淹诸杰齐名。天性浑厚,为人慈惠。为官宽慧,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後为蔡京所恶,贬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党禁而致仕焉。後孙曾雀起,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冠盖兴化。历仁英神哲徽三皇五朝,赞曰:军城中庸,五子登科;簪缨世济,绩学多才;窦桂传芳,甲第显名;莆阳黄冈,群凤堂堂;会元文正,江夏无双。以次子仲贵累封侍郎军节度使太子太师。公神锋俊奕不拘小节,睦於宗族,和於乡党,善属诗文,矢志林泉,词章俊美独步朝政,与状元郑獬温国公友故。公常从司马温国公会宴,必置公於左右。〈宋徽宗端王赵佶帝赠黄文正公侍中敕文〉:朕承绝学於百圣之後,探微言於千籍之中,将兴起於斯文,爰缅怀於故老,虽仪提刑之莫觌,尚简策太常卿之可求,揭为儒者,理枢密之宗,用锡帝师之宠,公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贤明,博观载籍之传,近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言自况於孔孟论事,肯卑於司马温公包拯乎!名入元祐党籍碑,尝膺特起之招至朕纷更,力陈吾大宋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蔡京之所恶,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学课教,在朝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於公生前,议论侍中黄文正公於身後,人传元祐之学,家有军城宋洋中厝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章,或以明理论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侍中赐谥文正,余如故。著有〈黄侍中文集十卷〉、〈莆风清籁集〉、〈军城黄文正诗稿〉各一卷并行於世,钦赐窦桂华堂匾。力为温国公辅撰资治通鉴,彦博慰留,倡教永福潼关。《宋文》谓其诗章豪伟,高风峻节,淳朴隽美。公忠以报国、门无私谒,修宗谱筑书院曰步云耕,郡守俊士硕儒皆出其门。曾祖三代皆以公贵累赠太师,配理学鸿儒周敦颐妹封北海郡君累封正一品夫人子五长曰偊特奏绍圣进士袭荫承事郎侍御史居游洋龙溪;次曰仲工部侍郎居漳溪;三曰修翁源令居仙游何岩;四曰佃郡儒士赐迪功郎居郡城文赋里;五曰伸特奏承事郎居城西雷山瑞龙庵西侧。女三:长适余子徽猷阁待制许份,次适邑人进士陈昭素长子陈方,三适包孝肃长孙承袭太祝康年。公宋仁宗天圣庚午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宋徽宗大观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子时卒。呜呼!公之生也,天有意也。公之亡也,天无意乎。蔡京败,上有旨复起公为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未拜命卒,赠侍中,谥文正。入祀郡乡贤祠,钦赐祭葬於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北後山龙岭观音叠座穴,为圹二:左若右已,勒侍中黄文正公太师神道之碑徽宗御篆於教忠院後,帝讣闻,缀朝一日,置翁仲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分列与石牌坊筑之,而属余为之铭。

铭曰:巩溪宋洋军城峻杰,才俊学博理学大儒;浙江提刑宽厚廉平,平雪冤狱所活甚众;太常院卿朝阳鸣凤,藉公清德以风庶僚;温公论荐侍中枢相,文正享年八十有一。

襄事哀子偊、仲、修、佃、伸,泣血稽颡仝勒石;期服孙彻、龙,徼、微,钟、锤,徽、徵,汝贤、汝贵,抆泪稽颡。

铭曰闽疆惟尔纳窀肃雍铁灶坝头潘湖鸣凤集传金湖白叶黄武士记潘湖叟金墩黄府集传潘湖叟起凤隐读集肇盛炳朱诗集黄大学士文集十卷阁臣宗麟内弟忧庵妹夫琢公荐启征台文武国器珠联璧合参赞机务施备宿卫益罄忠诚平抚三藩枢幄韬略忠贞报国斯人已去其魂尚存青龙白虎左右护卫朱雀玄武遥相呼应灵气永固谓公还魂英彦辈出朝拜有情秀在后昆

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头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

氏族谱系

附:晋江潘湖湖口清圣祖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黄锡衮直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

1世元处士赠徵仕郎天麟黄权(宋教授黄近次子)——2世黄仕龙——3世黄福字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7世黄天伦——8世黄日章——9世黄一鲁——10世黄魁南——11世黄振宇——12世黄锡衮(又名炳朱系江夏军城金墩黄氏贤裔即北宋兴化军城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宰相黄中庸第十八世孙、南宋黄石金墩平海军节度使副都统赠太师谥清惠黄府第十五世孙)。

一、金墩黄氏祖训

恋祖爱乡黄巷祖德巩溪儒业军城孝廉金墩宗功岸公忠义仁颖福佑光前裕后

献公处士长行文正用藏清惠明举恭肃仪庭文简文华武英宗麟锡衮书香传家

敬祖尊宗敦亲睦族务引大体忠贞报国谦恭治学勤俭治家尊老爱幼待人以诚

教子训儿吃苦耐劳饮水思源崇儒重教敬老尊贤友善处世清白作人踏实做事

二、金墩黄氏族规家风

祖先灵爽子姓恩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忆苦思甜教子示孙端笃早暮胸有大志

学以立身忠以事君孝以事亲廉以居官行于其躬质营厚殖勤学敦书宵灯课雨

志所欲酬郁为虹绯上下尊卑纪善除恶士农共贾志在四方才德立身建功立业

克勤克俭乐善好施宽厚廉平志存高远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鄱湖宗祠(一祠联黄氏、欧阳氏两姓)

  鄱湖宗祠,位于晋江市池店镇西南部潘湖村。

  “鄱湖”乃潘湖古村名。各族氏的祠堂一般都会在大门匾额上开宗明义地标明所属的姓氏,但鄱湖宗祠欧阳氏、黄氏两姓合一,宗祠名取自地名。

  欧阳氏肇基潘湖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等资料可知:

  潘湖环湖百余里,在泉郡南门外西南十里许。

  潘湖村落约形成于东晋·大兴(—年)年间。斯时因永嘉之乱,中原动荡,衣冠名族逃难入闽中,沿江河湖海边沿而卜居。时潘湖尚在海边,率先来此垦殖者潘姓,故名;后又有陈、林、郑等姓,别称此地为“浮屠宅”。“浮屠”即梵语“佛”之意。

  隋末唐初,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鄱阳县文士欧阳韶(欧阳伯善)游学武荣州(泉州旧称,治所在今南安丰州),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湾向西凹入之处,见此间山明水秀,宛如故乡鄱阳湖一般佳丽,遂隐居于此筑庐而居,初命其地曰“欧宅”。

  及至唐·建中(-年)间,欧阳氏居者渐繁而潘及诸姓式微,村名渐被“鄱湖”所取代,村前内海也取名“鄱湖”,以此纪念故乡鄱阳湖。

  欧阳韶6世孙欧阳詹诞生于潘湖,迨唐·贞元八年(年),欧阳詹一举首登龙虎榜,开闽中科第先河;继而7世孙、欧阳詹之三子欧阳秬亦于开成二年(年)进士及第,故村雅称曰“金湖”,而外乡人则唤“欧湖”。此外,族人也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上“欧”字为名,如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村前内海平静如湖,村后有山如狮状,村名还有“狮湖”、“湖山”之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欧阳秬》)

  唐、宋时,潘湖属晋江县登嬴里辖。宋、元以后,潘湖由于泥沙的冲积,渐成沙洲,这里湖面平平整整,又有“平湖”之名。明、清属晋江县三十五都。

  唐、宋乃至元代,潘湖欧阳氏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闽书》载:“潘湖环湖百余里,沿湖而居,唐、宋时弦诵相闻,科第不乏,擢第者几三十。”除欧阳詹、欧阳秬外,《族谱》中载录的还如:唐代欧阳征、欧阳衍、欧阳謩、欧阳埴、欧阳偃、欧阳復等;宋代欧阳璟、欧阳玑、欧阳震、欧阳识、欧阳宣、欧阳琰、欧阳寅等;元代欧阳至等。

  欧阳、黄两姓更迭

  据明·曾衍谅重编《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和《晋江黄氏通书》等载:莆田军城金墩处士、赠徵仕郎黄权(—年),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尚,元·大德十年(年)偕子黄凤(原配洪氏所生,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来官泉郡蒙古学教授。致政后,慕欧阳詹故里“鄱湖”(欧厝)之盛名,泰定五年戊辰(即天顺元年,年)春三月遂寄寓于泉郡城南潘湖。越年,经文友伐柯为媒,黄权入赘潘湖欧阳氏,妻欧阳仪长女欧阳馥英,生子仕龙、仕虎。因欧阳家世代称,其家乏人,即承其物业,籍隶阳图四甲。卒葬晋江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

  明代之前,潘湖欧阳氏桂兰辈出,簪缨相继,一派繁荣,但传至明初欧阳仪这一代,却突然举族搬迁外地,留下一个大谜团。《泉州欧阳氏族谱》有载:“元末明兴,洪武二年己酉(年)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该《族谱》亦载:欧阳仪之8子在逃难后,分处泉州府城及其所属的晋江、南安、同安各县,还有漳州府所属的龙溪等县城乡。至今潘湖已无欧阳氏族人了。

  欧阳仪之婿黄权留居潘湖,并没有随迁。其子也没有随女方姓欧阳,而姓黄,自此黄氏子孙于此繁衍生息,蔚为潘湖金墩黄氏一族;黄权成为潘湖黄氏的开基祖。潘湖也是台湾黄氏金墩派的祖地,今台湾有数万人;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

  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

  关于欧阳氏举族迁离潘湖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①《族谱》所记是“乌蜂之变”,以致难以在潘湖安居立足,如前述。有人认为这是假托之辞,因为入赘欧阳门的黄氏先祖黄权并没有一起迁离避难,后来还蔚为望族。

  ②潘湖村内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是,欧阳族人不少人在元朝当官,如欧阳至曾任元代知县。明朝建立后,为避朝廷迫害,欧阳氏一族才举族避祸离去。但这一说法同样令人费解,因为泉州有族人在元朝当官的氏姓很多,为何仅欧阳氏要举族避祸?

  ③又说与欧阳平章案有关。

  明·洪武二年(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要铲除原籍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欧阳平章一族。欧阳平章早年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后,久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朱元璋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

  潘湖欧阳氏确与江西吉安的欧阳氏有一定族亲关系。潘湖欧阳氏肇基始祖欧阳伯善即来自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而南唐·潘湖欧厝人欧阳郴曾赴吉州当推官,并在那定居,他的曾嗣孙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但是,潘湖欧阳氏是否牵涉欧阳平章案,则于史无征。

  何况,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铁血之君,对待政敌向来不忌惮“诛九族”,依理欧阳家的女婿黄权也应一道避祸才对,然而为什么黄权会安心定居潘湖,这也给后世学者留下不解之谜。

  黄氏族贤

  黄光升(—年),字明举,号葵峰,明·潘湖垵边临漳人,父黄绶。嘉靖七年(年)举人,嘉靖八年(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隆庆四年(年)致仕,回归故里潘湖垵边。晚年著书立说于南安葵山董埔。万历十四年(年)卒,赐祭葬,赠太子少保,谥恭肃。子乔栋,以荫授临安知府。(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黄凤翔(—年),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祖籍潘湖,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黄宅。嘉靖四十年(年)举人,隆庆二年(年)榜眼及第,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年)卒于泉州府城,年七十六,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天启初赐谥文简。(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明末清初·潘湖人,属湖口尚德天伦房,为黄权之12世孙,曾祖金湖黄守魁(滨南),祖父仁颖书院山长黄魁南,父黄振宇(明南)。明·崇祯十二年(年)举人,崇祯十三年(年)联第会元、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广西巡抚,不赴。入清,官至东阁武英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衔。康熙廿五年(年)以老谢事归里。康熙四十六年(年)五月卒于家,年八十七,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谥文僖,赐祭葬。墓在晋江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锡衮、黄志商》)

  黄立本(—1年),字克学,号金湖,清·台湾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黄立本是湖口长房黄志夏子,黄芳琮孙,黄锡衮曾孙。恩贡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年)任台湾知府,雍正二年(年)以中宪大夫致仕在籍调用。乾隆四十五年卒于台,寿八十五;茔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之原。(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立本》)

  此外,还如明代举人、学博黄凯、宁波同知黄鹏江;清初洪濑金墩进士黄士藻、举人黄绳武、福州府教授黄寅亮、黄朝珪等。

  宗祠规制

  鄱湖宗祠始建于后唐丁亥状元黄仁颖嫡长子欧阳偃所建,明代万历甲寅年为黄氏宗祠。后来,由于潘湖已没有欧阳氏居住,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鄱湖宗祠位于潘湖村南面,建筑面积平方米,共四落,隐匿在潘湖村的小巷民房之间。从外观看来,砖石门墙,红色琉璃瓦顶,凹形门路,中门大开,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

  大门匾额上书“鄱湖宗祠”四个金字。门联:“江夏传芳扬祖德,金墩衍派振家声。”

  前殿三落,奉祀黄氏本家列祖列宗。厅堂轩廊明亮,正中央挂着的黑底金字匾额“金墩衍派”,文革以前两边墙上挂满尚书榜眼大学士等许多匾额,有尚书允敬承匾、卿相扬祖武匾、“奉直大夫”、“奉政大夫”、“教谕”、“成均掌教”、“贡元”等。

  后殿一落,供奉外祖欧阳氏先祖牌位,包括欧阳詹及其子欧阳秬,是欧阳詹故居纪念堂。屋门上嵌有“欧阳詹故宅”字样的石匾。殿内有神龛、供桌,屋檐上高挂“进士”匾额,旁边挂有南宋·朱熹为纪念欧阳詹的“不二祠”所撰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周围的墙上挂满欧阳詹画像、生平简介、族谱摘录等。

  每年金墩黄氏潘湖祭祖时,会先奏大乐,执事班齐,披红,然后先在主殿祭祀黄氏内祖,接着到后殿祭祀外祖欧阳氏,两边都要进宣祝文。既忆本姓先祖,又思亲家外祖,实属罕见。

黄仁颖

  黄仁颖(—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后唐人;祖籍三山莆阳(莆田涵江黄巷),迁居晋江潘湖,为潘湖人。

  黄仁颖是唐朝御史黄滔(—年)之孙。其父黄珦(-年),字玉卿,官大理评事;母二夫人欧阳氏。有兄仁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滔》)

  状元及第

  黄仁颖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年)春闱,陈逖、黄仁颖通过会试;贞明四年(年),陈逖中状元,黄仁颖进士科落第。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年),黄仁颖以明经学究会试第一,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年)登状元(该科取进士23人)。

  清·徐松《登科记考·第25卷》载:“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天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黄仁颖,状元,见《玉芝堂谈荟》。知贡举:礼部侍郎裴皞。按仁颖于梁·贞明中学究及第,至是年复登进士第。”

  《太平广记·卷·草木2·异木》抄录宋·徐铉《稽神录·第5卷·登第皂荚》曰:

  “泉州文宣王庙,庭宇严峻,学校之盛,冠于藩府。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

  梁·贞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

  至同光中,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

  后数年,庙为火焚。其年,闽自称尊号,不复贡士,遂至于今。

  出《稽神录》。”

  入仕

  黄仁颖荣登状元衣锦还乡月余,又赶回后唐京都洛阳参加吏部试。初授编撰、校书郎。

  其时,后唐正处于方镇叛乱、中原扳荡时代。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称帝,为明宗;闻黄仁颖名,在丞相冯道荐辟下,特召入洛阳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然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识丁,枢密使安重也识字不多,章奏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设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首当其最佳人选。

  黄仁颖清廉俭朴,一生信奉欧阳詹的文章德业,深得明宗赏识,也为朝臣所敬重,先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内阁中书舍人。

  长兴四年(年),明宗病殁;十二月,闵帝?李从厚即位;翌年四月,李从厚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进京城洛阳,夺取帝位,为未帝。黄仁颖迁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

  后唐·清泰三年(年),未帝李从珂废;石敬瑭立,为后晋·高祖,建号天福元年;黄仁颖依旧官。

黄仁颖在京都为官10年,素性清俭,门无私谒。

  辞归潘湖欧厝里

  后晋·天福二年(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隐居。

  北宋·建隆三年(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赐谥“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

  著有《黄状元文集》5卷。诗作《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缥渺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

  北宋·大观四年(年),潘湖乡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黄仁颖,里人欧阳偃、欧阳珣先后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珣》、《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

  黄锡衮(年—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明·天启元年(年)生,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五月卒。

  有《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黄公墓志铭》,为“清·赐进士、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姻晚生李光地顿首拜撰文,前乡荐中式举人、中宪大夫、广东高州知府、族年弟黄志美顿首拜篆额,清·赐进士、翰林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眷妹夫富鸿基顿首拜书丹。”“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头,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黄志美、富鸿基》)

  《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有载。潘湖湖口黄锡衮《家谱》有《传》。

  身世

  黄锡衮属糊口尚德天伦房,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之12世孙。曾祖潘湖黄一鲁(滨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一鲁》),祖魁南,父振宇(明南)。

  黄锡衮《潘湖黄氏家传总序》曰:

  “潘湖去郡城十里许,东依吟啸,西倚大桥,夹九十九溪之水,舟驶波浅;北有一山,连蜷如狮,谓之狮山。欧阳先祖聚于欧岭欧祠山之趾,名曰潘湖欧厝,后渐随湖畔南移。

  吾初祖处士权公,宋未元初由莆阳黄石之金墩经泉郡熙春铺市曹巷金墩宅而来,徙潘湖临漳黄厝。明·洪武二年(年),即移至欧厝,遂继外祖之业也。

  自唐·常观察(常衮)倡学吾乡,欧阳詹首应其选,贤哲延生,代不乏人,先圣之泽,历久无躬,后之学者,举业其中,实无负于潘湖邹鲁之乡望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

  祖上崇儒重道,教养并举,农耕课教,大有行周(欧阳詹字行周)、仁颖师儒之风,办塾馆修书院,不减金粟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倭患》),征役追迫,曾祖一鲁公从父母与伯叔日休、日习同迁白鹤加洋龙山麓,后行货漳郡嵌下金墩山以避倭追呼之急,自是居外,占晴课雨,望杏瞻蒲。曾祖以武科登贤书,又殉于外,虽欲祭祀,然况有谱中失志,后世难免有无数典忘之讥。

  祖魁南,千户世袭,孝行甚嘉,诚能无改父之志,积善行仁孝,不倦生平泯艰角喁喁,然与欧湖口(简曰“糊口”)房族人为伍,邻里爱重者。

  于是天以善报,父振宇自白叶乡杏塘山归籍,祖上玉桂丹青,探花荣也;众谓祖德余香之传耳。与族人汶汶交游,绝无间言,长有序,朋友有信,持躬自是。乡人敬之至、尊之至也,预知其能,克昌厥后矣。

  祖虽力农,然性能嗜,遇士人而起,悉心儒学,敬课诸子孙,而勤学敦书,朝夕端笃,早暮弗遑,壮志弥坚,老不倦宜乎。寿亭遐龄年钓渭,诗曰:‘俾尔昌而炽,学能寿而富,’有如斯夫也。无奈寓居南安白叶杏塘,地薄人稀,子孙三代单丁过世,皆南安产也。遂以南安之‘南’为祖之名(即滨南、魁南、明南)记之。然曾祖一鲁武出白鹤,乡人鲜晓。潘湖世有所谓华庑高官者,乃仁颖、光升、凤翔三公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黄光升、黄凤翔》)

  曾祖滨南一鲁公出潘湖,寄居白鹤加洋龙山发愤敦书,进武功大夫,鹤立鸡群;祖父魁南公千户世袭,嫡父明南振宇公旋自白叶乡杏塘返乡至余。

  余稍长,即入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后出家复拜于梨洲(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皇恩在上,厚赐于余,余幸以报国也。嗣是胞弟明衮年幼多病乎,得神医幸而存也;次弟昙衮则留事父母,微憾者不及曾祖一见耳,然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潘湖源深流远矣,彻府安石,祖、父、子三世皆进士,而权号天麟公八、九世裔孙光升、凤翔,文武巍科,蝉联三桂,显于皇明。今家馨传之,以垂永徽巍俾益奋,日孝于行,以光大先祖之遗规,志所欲酬,郁为虹绯,缵缨辈出,达之家扉。

  吾祖潘湖金墩之黄,出自三山(福州)、莆阳(莆田)金墩望族,乃平海军节度使副都统太师府公派下,《谱》创自中外有声刑部尚书大宗伯光升公。余栖息之暇,纂辑权公天麟下派诸裔,搜罗故实续成焉,谋兹族人,将锲以示后,而属潘湖十二世孙锡衮顿首拜撰《序》其端。”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公讳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其先晋江潘湖人。初祖处士天麟,讳权公十二世孙也。”

  “曾祖滨南,武出南安白叶;配霞美油园陈氏。祖魁南,配陈君紫峰(陈琛)曾孙女。父明南,妣徐公以任妹。四代皆以公贵,妣皆一品夫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

  黄锡衮直系:1世元处士、赠徵仕郎天麟黄权(宋教授黄近次子)→→2世黄仕龙→→3世黄福字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7世黄天伦→→8世黄日章→→9世黄一鲁(滨南)→→10世黄魁南→→11世黄振宇(明南)→→12世黄锡衮。

  就学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公幼颖异,七龄能诗,善属文;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习经史百家,靡不废览,劬学自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七岁能诗,日诵千言。早岁母徐氏以俪授以书,辄念不忘;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

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其祖父黄魁南是仁颖书院山长)受知于房师汤晴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后离家拜教于梨洲(黄宗羲)。

  也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晖书院”,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20岁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明末·广西思恩府推官晋巡抚

  明·崇祯十二年(年)19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会元)。崇祯十三年庚辰(年)20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初授广西思恩府推官晋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弃官隐读于南宁武鸣县夏黄村起凤山(又名凤凰山)东峰。今黄锡衮崖书“朝阳鸣凤”犹存;起凤山西峰合云岩临江钓台巨石上,刻有黄锡衮和黄燝的唱和诗。崇祯十七年甲申(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后清兵入关,黄锡衮因世乱归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进士·明》:“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黄锡衮,国朝(清)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明?崇祯庚辰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隐读于武鸣起凤山,世乱归里。”

  入清为宦

  入清,顺治五年(年)黄锡衮复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顺治八年(年)进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授修撰;顺治九年(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九年(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十一年(年),授弘文院侍读学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顺治十二年乙未(年)秋丁父忧,归故里守制,3年后起复原官;顺治十五年(年)丁母忧回籍;顺治十八年辛丑(年)春服除,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后历任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大清定鼎,复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累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康熙元年(年),黄锡衮迁礼部右侍郎;康熙五年(年)晋刑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康熙六年(年)五月,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授通议大夫;康熙八年(年),奉诏清刑狱;又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帝主政于朝,逮捕“结党专擅,勿思悛改”的顾命大臣鳌拜。康熙九年庚戌(年)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充经筵讲官;《世祖实录》总裁官。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以兵部左侍郎掌兵部事。”

  “康熙八年夏旱,奉诏清刑狱、释系囚,多所平反。”

  “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

  “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时初设日讲官,入直,寻充经筵讲官,票拟或未当不轻论执,每于谈笑间婉言曲喻,其间调和匡救、保护善类有力焉。与修世祖实录,充总裁官。”

  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

  康熙十年(年)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康熙十三年(1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进柱国太傅。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十年二月,世祖亲试习国书翰林,锡衮列上等,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书成赐银币鞍马。”

  “康熙十三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重修太宗实录,成,进柱国太傅。”

  康熙十二年(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康熙十三年(1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史称“三藩叛乱”。黄锡衮出为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因克振军威,平寇有功,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事,任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平抚‘三藩’,荣绩素著。”

康熙十九年(年)八月,黄锡衮赞襄机务,参知政事。此时“三藩之乱”基本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也暂告平息,清廷首议用兵台湾,但朝廷和地方出现剧烈争议,黄锡衮积极主张出兵收复台湾。

康熙廿年(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保施琅带兵征台,黄锡衮力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施琅》)

  康熙廿二年(年)年底,台湾初定,朝廷出现弃留之争。黄锡衮竭力支持施琅“设官镇守”之议。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迁其人,恐为外国所据,应如琅议。’上韪之。”

  辞归

  康熙卅八年己卯(年)十月,黄锡衮以老谢事,疏辞归里。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加五级,以老谢事,疏辞归里。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

  与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士民德之;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儒风毓秀,无负邹鲁之乡。锡衮公位至极品,清俭师儒,慎勤敏练,宣力有年,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帝准特遣兵部尚书、浙江秀水杜臻驰驿护送黄锡衮归里。”

  “家席王宫浮桥笋溪潘湖卿相东阁,余荫园林亭馆甲于郡中。黄公俭约,自奉寒素。”

  “公谨奉训旨,益清慎。”

  卒于家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五月,黄锡衮卒于家,年八十七。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明熹宗?天启辛酉年七月廿九卯时生,清圣祖?康熙丁亥年五月廿日巳时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辍朝相祭,赐谥文僖。

  墓在紫帽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为圹二,坐乾山巽向观音叠座穴。”

  “著有《潘湖白叶黄武烈记》、《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黄大学士文集》十卷,藏于家。”

  此外,还有《孝思堂诗集》、《潘湖灵鹫纪闻》、《兵法要则》、《潘湖鸣凤集传》等。

  其他

  黄锡衮之妻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妹;子三。一妹嫁内阁学士富鸿基。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配柔顺(巽),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一妹适内阁学士富君鸿基。”

  “配姚氏启桑夫人,有贤淑行,能以勤俭佐家政,公官内外自奉俭约,夫人率之也。故公无内顾忧,得以安其廉。”

  “弟明衮、昙衮,笃爱有加。弟殁,抚其遗孤若己出。”

  “嫡子三:芳琮,聘广东按察使杨高翔妹;继配,娶举人按察佥事孙胤骥女;芳环,娶南安白叶陕西总兵林忠女。

  孙三:长孙儒士志夏,聘安溪榕村李卿相(李光地)长女;次孙志商,聘南安金坑代州通判王宗岱长女讳掌娘;季孙志周,未聘。俱芳琮出。”

  评价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著。”

  “呜呼!公生于贵胄甲第故里,略韬忠勤,恪恭不渝,孚于圣主,信于同朝,书之史册,光耀无穷,公何憾乎!”

  “铭曰:闽疆惟尔,阁臣宗麟(黄锡衮字宗麟);内弟忧庵(姚启圣字忧庵),妹夫琢公(施琅字琢公)。参赞机务,施备宿卫;平抚三藩,枢幄韬略;荐启征台,珠联璧合。文武国器,忠贞报国,益罄忠诚。斯人已去,其魂尚存。纳窀肃雍,铁灶坝头;青龙白虎,左右护卫;朱雀玄武,遥相呼应。灵气永固,谓公还魂;英彦辈出,朝拜有情,秀在后昆。”

仁颖书院

  仁颖书院,位于晋江潘湖临漳黄相府“孝思堂”南侧。

  前身:后唐·黄仁颖书舍

  仁颖书院前身,是五代·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年)状元黄仁颖书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南唐·开宝八年(北宋·开宝八年,年),泉州乡贡、进士欧阳偃(本姓黄,舅父、吉州推官欧阳郴养子)率孟弟黄伛(居莆田太湖)、仲弟黄佢(居泉州龟山)和欧厝族人,兴建为潘湖社学。

  北宋·扩建为仁颖书院

  北宋初,泉士多工于文学,而能文者,必曰欧阳詹;能学者,必言黄仁颖。欧阳詹以文行称于八闽,黄仁颖以学节显于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乾兴元年(年)冬和元符三年庚辰(1年)九月,分别由袁州太守、直秘阁学士欧阳识(欧阳詹9世孙)、欧阳珣(欧阳詹10世孙、后为观文殿大学士)父子率欧阳族人鸩资扩建为“仁颖书院”。大观四年(年),欧阳珣授徒里中,究心学问,博授师友,讲学不倦;政和元年()被荐为仁颖书院山长,以其祖赋建置学田,“治经讲学,郡士多徒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珣》)

  重和元年(年),潘湖族人在仁颖书院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状元黄仁颖,并祀欧阳詹。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撰“仁颖书院”联曰:“仁颖面三山、环九水、倚紫帽、枕龙首,抱金狮之奇;书院汇四海、游五湖、依吟啸、揽晋江,揖郡南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元

  元代,潘湖黄氏初祖、处士赠征仕郎黄权(天麟)尝出为仁颖书院山长。

  仁颖书院课以《四书五经》、《论语》、《传习录》、《大学问》等,由书院山长、堂长、学长、斋长主持,求学的对象有童子试生徒,聘博学鸿儒者当塾师,或文教府邑学官讲授。

  自元始,设潘湖临漳乡塾、文山儒林两书堂为仁颖书院学前童教。文山书堂在欧祠山,授以《诰律》与礼节。

  明

  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年),黄光升撰《潘湖仁颖书院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文曰:

  “闽人自唐初自乐其土,虽有长材秀民、通文学、习吏事者,相率不肯出仕。

  及常衮为泉郡观察使,设潘湖乡校,课文章,乡郡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者,常衮必具宾主之礼,亲加讲导,延泉名士欧阳詹辈教育勉励,闽俗一变,每岁贡学与仕进。闽士遂知所向慕何蕃,因詹以显名,非与人为善欤?徐晦语詹必流涕,非至诚感人欤?其文与韩(韩愈)齐名,开闽文之祖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徐晦》)

  唐迄今,赫赫潘湖,甲于闽海,龙虎(龙虎榜)旧传,兹惟詹公,济济多士,仁颖德心,于是文章科名为郡乡塾蔚,士子谭说。阖自欧阳四门先生(欧阳詹)醇德邃文,为温陵一代宗师,其后滔(黄滔)之嗣孙仁颖继魁天下。院率行仁讲让,重道尊师先,乃二公教化潘湖已久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滔、黄仁颖》)

  院社开坛,胜友云集,儒风搔首,史册相望矣,其止于甲第簪缨哉!文者经天纬地,为郡龙首之脉,初祖天麟讳权公,元处士,讲学论道,以茂欧公兴文教、乐育英才之风,以昭潘湖发祥之乡,欧阳四门始为温陵儒林第一人也。

  欧阳氏祖与吾潘湖黄氏姻亲,俗呼内外孙之称,祀祭之堂亦有前、后殿之拜。夫自潘湖仁颖书院之设,始于南唐、宋初,谓其造士之所也。初祖、元处士天麟延之,自元迄明,均置学田养之,请博学鸿儒授之。而潘湖临漳乡塾、文山儒林两书堂,则为书院之学前童教也。自兴之鼎教诸生文人骚客迄今,内外远离他乡之士子故有登第为仕不择官必尽其职之风。于是禄不营家,必敬其事,言不相时,必虑其忠,亦且志不丧气,必刚其立矣;乃延三山莆阳(莆田)之书香亦昭然。

  呜呼!忆余赴京邸柱国惠民之宣年,念若邹鲁之乡焉。惟承先贤之遗业,斯驽骥之答,伏阙之举,恩教之情,得学之义也;吾乡累世以詹龙榜破荒为荣也,励以知其倡,敬以其功。

  谨按:行状撮举其大略,当属潘湖八世孙葵峰黄光升之言。

  嘉靖岁次甲子年(嘉靖四十三年,年)仲冬之吉,是为记也。”

  清

  清·康熙九年庚戌(年),清·黄锡衮撰《潘湖仁颖书院碑记》。文曰:

  “闽自唐·常观察词兴文崛,延里人欧阳行周先生设教,人始知学。欧阳詹、黄仁颖二公,泉之圣贤,学事善类,教养并举,士风鼎盛。

  贤人君子,皆以其遽(“艹”头)庐非有之地也,常占为千古长享之物也。圣贤诸辈通乎神明,如韩退之公(韩愈)之阳山,柳子厚公(柳宗元)之西山,欧阳永叔公(欧阳修)之滁山,苏子瞻公(苏轼)之吴山;本里先贤欧阳伯善公之欧祠山,欧阳行周公(欧阳詹)之文献山,光升公(黄光升)之葵山,凤翔公(黄凤翔)之文山,一鲁公(黄一鲁,晚号滨南)之鹤山。

  潘湖先世多以诗书业其家,然郡城南以潘湖黄姓最为著姓,世代终数圣贤君子之身。何尝有之?百世而下思,其人已不得见,然其湖泊山川千载犹存,乃数代君子崇儒重道根果,而教化之学为书院之魂也。

  之处,中间高筑火炉一座,使梵化之时,不流于亵;另穿一井,便于朝夕洗净。后盖厅房数间,月鸣膏火,公举余弟煌锐住处其中,掌司收拾焚化之事,随时敬将灰烬恭送清流,诚盛举也。煌锐承潘湖先贤数世书香之萌,家事淡泊,无力攻书。今得藉众人之庇,行此事,亦兴有厚幸也。

  好义诸公既捐重赀,复鸠膏火,东善不倦,更足风励后人,合标其义如左。

  谨以书院历代课教之大略,而撰于大清·康熙庚戌(康熙九年,年)腊月之吉。

  前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先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潘湖十二世孙黄锡衮顿首拜撰。”

  黄锡衮还题仁颖书院联,曰:

  “金湖一门四桂,锦衣承祖志;玉鹤一堂,两甲武烈沐欧风。”

  “田头晴岚,门环紫帽开国盛;洋亭清尊,昭代卿相扬祖武。”

  “三代单传白鹤山,一剑霜寒九九溪。”

  “欧山常峙江左右,金湖远忆桥东西。”

  “博览古今,儒林四门学士发祥地;达观江南,金湖临漳文献贤圣天。”

  历代著名学子

  闽自唐?观察常衮晋兴文治,延潘湖开闽文宗欧阳行周先生设教,泉人始知学。仁颖书院“人文蔚起,争雄宇内,潘湖士子学甲于泉郡诸乡”,“环湖四十余家,自唐迄清弦诵相闻,宾兴不乏,擢第者几三十人。”

  从仁颖书院出来的学子,较著名的如:唐?吉州推官欧阳郴,五代?南唐泉州乡贡、进士欧阳偃(本姓黄,舅父欧阳郴养子),宋?欧阳复、欧阳杰、欧阳清卿,元?泉郡蒙古学教授黄凤,明?学士广信知府长治黄永、龙游知县黄应、尚书黄光升、榜眼黄凤翔、太常卿黄士藻、相国杨拱辰,清?卿相黄锡衮、教授黄寅亮等。

赐进士侍读学士年族弟黄凤翔撰文

行伍民生大夫武功从弟黄一鲁篆盖

恩贡生年族弟临安知府黄乔栋书丹

明万历已丑年冬之吉日公灵柩从金山归榇於福泉山金墩寿山其一龙一虎兄弟来状请铭余与公同属潘湖元处士天麟讳权公派下弗辞黄公讳衮榜名文豪字国英号龙山系出金墩潘湖七世祖天伦明嘉靖初年避寇居南安白叶乡杏塘父日休谥安逸季子公生於漳郡由海澄县学寄籍南靖嵌下金墩山俗呼金山明嘉靖壬午年十一月十五日生明嘉靖丙辰年联捷进士历官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因忤权贵迁湖南金山县令尝督寿陵及三殿工程清白自厉杜绝弊窦有治绩晋廉州知府著有黄龙山沦泉集咏土楼诗明嘉靖壬戌秋沧泉黄公繇工部郎奉命来守廉厥冬抵任越年癸亥冬十月十四日回金山县衙以劳卒於官享年四十有二葬於南安福泉山金墩寿山阖郡士民莫不哭之恸公榇既归思公不可复也配张氏恭人幼子一龙一虎因援岘山故事为堕泪碑以寓哀慕之黄龙山诗集公诗曰潘湖祖尚德安逸避寇居行货龙溪衙金山褰嵌下衣锦路遥辛衮服孝德心曩家慈父母世泽永无疆因寇乱张氏恭人偕二叔黄褒携两幼子崇德崇吉自漳郡南靖嵌下金山寓宅徙泉南三十都杨坂桥里池头遂家焉配澄海邑诸生赠行人张师洛女与祖天伦孟叔日章仲叔日习合茔於泉南福泉大山坐申向寅五虎朝金狮穴

襄事孝男杨坂桥家子一龙一虎从弟杏塘一鲁杏塘从孟弟一道宇雅从仲弟一德顿首泣血

《南安白叶乡杏塘金墩初祖黄天伦派下明清科第世恩》

《谒潘湖湖口感言》诗一首

祖地狮山南,信步吟啸北。

潘湖欧公乡,行周唐年迹。

天伦出湖口,杏塘贫寒书。

朝荷衣锦归,谒祖戚泪摧。

黄朝荷(又名黄朝乌)字克乌号金塘潘湖十五世孙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举人文魁礼部主事。白叶乡杏塘金墩人黄日习六世孙黄一道玄孙。

黄廷旦字祯甫明崇祯九年丙子科举人官礼部郎中,白叶乡杏塘迁金桥金墩人,杏塘金墩三房黄日习季曾孙,黄一塘孙。

黄捷高字穆楫号金雅,潘湖十八世孙,清代咸丰壬子年武举人仙游县同知。南安青山宇雅金墩人。

金墩黄光升研究会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福州哪家医院好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cz/87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