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资源报抢先看之1版内容
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叶敏到泉州调研
本报讯6月2日至3日,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叶敏带领厅机关相关处室负责人到泉州台商投资区、安溪县、德化县调研城乡规划建设、耕地开发保护、村庄规划编制、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和建设项目资源要素保障等工作。
叶敏一行先后到台商投资区城市规划展示馆、海上丝绸之路生态园,详细了解城市规划和生态连绵带建设情况,对该区生态保护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要充分挖掘山水林田湖草的特色,展现大绿、田园等生态景观,达到“服务城市、服务人民、生态宜居”的发展愿景。
在安溪县,叶敏一行实地察看了安溪东三环大道、参内乡卫浴新城及虎邱镇、芦田镇耕地开发等项目建设情况,详细询问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和茶产业发展诉求,对该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耕地开发保护、“三产融合”用地等问题给予实地指导。
在德化县,叶敏一行深入德化县鑫阳矿业有限公司矿区和国宝乡佛岭村,实地了解绿色矿山建设和村庄规划编制情况,对佛岭村将民宿文化融入村庄规划表示赞许。他要求,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和日常监管工作;充分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凸显当地特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调研期间,叶敏一行分别在安溪县、德化县召开交流座谈会,听取市、县自然资源有关工作汇报,观看德化县矿山三维动态监测系统演示,并针对市、县提出的需省厅协调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一作了解答。他强调,要围绕“保资源、保生态、保发展、保民生”要求,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矿山生态修复、地灾防治、“两违”综合整治以及“三调”等重点专项工作,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庄剑顺毛文鸿何江明邢志涛
我省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上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21亿元
本报讯我省积极组织沿海市、县申报中央财政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今年4月,省财政厅与省自然资源厅经过评审推优,向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上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21亿元。目前这5个项目正参加两部委组织的评审。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年,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以评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中央资金支持;厦门、平潭等地实施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对修复我省海洋生态系统受损区域,提高海洋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能力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今年我省向上申报的这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其中2个为“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3个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泉州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位于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包括红树林生态修复近公顷,海岸生态化改造6.2千米等。
厦门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位于厦门西海域,包括红树林种植40多公顷,滨海湿地岸线修复逾2千米,海蚀地貌保护多米等。
福州市滨海新城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位于长乐区东部沿海,包括修建长乐北部滨海防护林长5.5千米、面积多公顷,整治修复长乐机场北部海滩长7.5千米、面积15.3公顷,修复外文武海堤堤后湿地生境38公顷等。
厦门市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位于厦门大桥至集美大桥段集美侧海岸带,包括红树林修复面积2.5公顷,海堤生态化提升米等。
东山县乌礁湾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位于乌礁湾北段沿岸,包括沙滩整治及修复,护堤护岸修复,沿岸基干林带生态修复,海水养殖场取排水系统改造等。
■陈昕
我省3个部省合作地调项目成果报告获评优秀
本报讯近日,“长汀水土流失综合地质调查”“明溪县城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宁化县水茜—湖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等3个项目报告成果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省自然资源厅共同组织的评审,获评优秀级。据悉,这3个项目是我省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项目。
“长汀水土流失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该项目查明长汀县水土流失现状与变化特征和地质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建立晚侏罗世中(粗)粒、中细粒、细粒花岗岩、早—中侏罗世碎屑岩、白垩纪红层水土流失成因模型,发现富硒富锌土壤约42万亩及多处富硒集中连片分布区,查明区内有机质、N、P等元素分布特征,优化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区域布局,完善了水土流失治理技术。
“明溪县城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专项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共同承担。该项目基本查明明溪县城可溶性岩的分布范围与岩性构造特征、岩溶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及岩土体特征,摸清“第四系盖层—地下水—可溶性岩—溶洞(土洞)”四位一体空间相互影响特征,完成明溪县城岩溶塌陷风险评价,并提出岩溶塌陷防治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议。项目成果数据翔实,可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参考依据。
“宁化县水茜—湖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该项目以试点区“三调”成果为基础,初步建立与“三调”相衔接的自然资源分类方案,基本查明试点区土地、水、森林、草地、湿地、矿产、地质遗迹与人文资源等自然资源禀赋特征,编制完成水茜—湖村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生态保护建议图集,发现一批特色土地、优质地质遗迹、生态资源等优势自然资源,提出各类特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及两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同时,在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生态保护建议。
■何文斌
福州加强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本报讯5月24日,福州市政府印发《福州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十位一体”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园区从规划编制、节约集约用地等10个方面加强标准化建设,以进一步全面提升全市工业(产业)园区发展水平。
《方案》要求,各园区要综合考虑发展基础、产业特点、资源和环境条件,优化产业规划,科学确定2—3个主导产业。组织开展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修订工作,实现园区规划与城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有机衔接。
《方案》强调,园区用地纳入市、县用地统一供应管理,并依据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用地结构。各县(市、区)园区要保障工业用地供应,不得减少工业用地面积,新增工业用地计划全部安排在园区内。加大低效用地退出与再开发力度,采取政府依法收回、企业兼并重组、法院判决拍卖等措施,重点推进无市场、应淘汰、已停产或供而未建的低效工业用地退出。鼓励各园区建设使用多层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解决中小企业用房需求。
■齐培松
厦门制定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
本报讯厦门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版)》,以优化产业用地空间布局,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高质量发展。
厦门市指出,该《标准》适用于新建工业及工业控制线内原建设用地使用人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翻建、扩建或拆除重建的项目。
厦门市明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须同时符合容积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地均税收、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指标值。
厦门市规定,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前,由监管单位负责与受让人签订产业监管协议并对履约情况进行核查。产业监管协议须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要求及违约责任、退出机制等相关条款。受让人未达到协议要求的,监管责任单位督促进行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监管方依据合同约定及政策法律规定进行处罚,直至出让人收回全部用地。
■齐培松
漳州晋江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本报讯5月27日至29日,漳州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召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前期调研座谈会,来自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地理所、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省地质测绘院等部门专家围绕“目标战略与社会经济”“城市重要功能区发展”“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文旅融合与农业农村”“城市建设与要素支撑”等议题开展座谈,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标战略与社会经济”议题针对战略定位、发展思路、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座谈;“城市重要功能区发展”议题针对开发区发展现状与定位、产业升级、土地利用等方面开展座谈;“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议题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座谈;“文旅融合与农业农村”议题针对文化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座谈;“城市建设与要素支撑”议题针对城市空间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综合交通等方面开展座谈。
■朱盛
南平“生态银行”试点开展顺利
本报讯日前,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推荐的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10个典型案例,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近年来,南平市多地依托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特色优势,积极探索“生态银行”建设,除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外,在文化资源(武夷山市五夫镇)、矿产资源(建阳区建盏产业)、古民居资源(延平区巨口乡)等方面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逐步实现“青山”向“金山”的蝶变。
南平市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不同的操作手法,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和亮点做法。在加快资源证券化方面,武夷山旅游、顺昌林业正启动上市。目前,武夷山旅游正在推动业务重组,按照“专营权费调整、全域优质业务整合、企业化制度建设”思路,不断增厚公司盈利增强新项目投放,预计最快可于年申报港股上市;顺昌林业的推荐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已于年10月进场开展调查,正在加快推进顺昌县国有林场经营性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在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方面,顺昌县创新设计单株碳汇方法并获得省发改委批复,搭建“一元碳汇”交易平台,建立市场化销售渠道。在拓展资源所有者权益内涵方面,邵武市创新“林下空间使用权”和“耕地产能质押权”。在探索全域生态资源整体资本化方面,光泽县山头村把包括沟、渠、路、坝等政府投资资产在内的四大类资产作价万元,与江西大三元公司合作成立股份公司,实施富硒农产品种植项目。在整合资金投入方面,浦城县整合水美城市建设和储备林精准提升工程资金;五夫镇整合田园综合体资金;巨口乡整合农村综合性改革资金。
按照试点模式设计,各地稳步有序开展资源收储流转,形成一批优质资源资产包对接市场。顺昌县收储林地面积近6万亩;延平区巨口乡盘活古厝多座;武夷山市五夫镇流转古民居75栋、农田亩、林地亩;光泽县山头村和浦城县山桥村集中流转耕地均超过0亩。打包后的优质资源资产包吸引了中石化、绿地集团、上海泰盛等知名企业,目前已落地实施的重点项目有24个,总投资超过亿元,覆盖南平市山、水、林、田、湖及古民居、文化等各类优势生态资源,涉及现代农业、旅游、康养、金融等多种产业。
规模化、市场化的资源开发,加快导入了绿色产业,也让村集体和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五夫镇区的新农村宅基地由年均价元/平方米增值至目前3元/平方米;光泽县山头村农民年人均收入提高了15%,村财年收入从之前的20万元增加到35万元;浦城县山桥村村民每年人均增收约4万元,村财每年增收10余万元。
■范信龙
积极改革创新服务提速增效
——福州局积极推动审批工作改革侧记
“自从上个月初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核发等10个审批事项电子报建措施后,我们的报批时间大大缩短,效率提高了很多。”6月4日,福州阳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办人员王海燕高兴地对记者说。
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工作部署和福州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整合原国土、规划两部门职能,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信息平台、再造审批流程、优化服务等措施,为市场主体赋能,有效增强服务保障能力。目前,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职能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审批时限从个工作日减少到21个工作日,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审批高效规范
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福州局通过建立分级决策机制、梳理完善工作导则、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意见等手段,全面促进审批既高效又规范。
建立分级决策机制。该局根据法律、规章和业务职权范围,按照需提请福州市政府常务会、市政府专题会研究事项,局党组会、局务会决定事项等7个层级,制定了65项决策清单,逐一厘清权责,实行分级决策,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有效避免简单将问题上交,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梳理完善工作导则。重新梳理审批事项清单、审批办事指南和工作流程图,统一办事标准,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实现审批透明化、权力公开化;完善内部工作制度,立足工作融合、保障发展、审批提速、优化服务,重新梳理了五大机制、30项工作导则(管理办法),促进审批规范运行。
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意见。因项目建设周期长,期间存在政策变化、规划调整及企业自身原因等造成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也是后续审批中的重大堵点,严重影响项目推进。“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对项目从规划选址、用地、方案审批、开发建设到不动产登记进行了全面梳理,深入剖析根本原因,研究出台了《关于规范规划、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规划、用地审批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历史遗留项目涉及规划、用地问题处置的实施意见》。”福州局权益处处长谢文锋表示,通过细化明确规划调整处置办法、开竣工违约责任认定、产权证办理等情况,为规范新增项目建设、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加快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得到企业的认可与好评。
创新信息平台,助力审批提速增效
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在于“全流程”“全公开”“一站式”和“可溯源”,福州局从一开始就紧抓信息平台创新,运用“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行电子报建并搭建项目监管平台等,全面助力审批提速增效。
运用“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据介绍,该局深化“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规划图层数据扩大至15个市直部门,形成完整的“一张蓝图”;运用平台联合多部门编制形成年度空间实施规划及项目用地储备库,将“事后矛盾”转变为“事前协调”,确保项目成熟稳定,目前已生成个储备项目;运用平台提前开展多部门协同会商,预先解决项目前期问题,促进后续审批环节提速,市本级已有多个项目通过平台完成会商。
实行电子报建,提高审批精度和效率。开展建设项目全流程电子报建改革实践探索,逐步取消纸质申报,向电脑机审转变,推动报建审查智能化,提高审批精度和效率。自5月6日起,正式启动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核发等10个审批事项采取电子报建。
搭建项目监管平台,加强审批后续监管。为加强对建设项目全流程监管,及时预警项目问题,福州局以目标为导向,自主开发“建设项目批后监管系统”,通过整合历年供地和监管信息,关联项目用地、建设审批管理等系统,建立项目数据库;开发移动端进度填报APP,对项目交地、动工、竣工等重要节点及建筑设计方案、建设规划许可落实情况等进行实时跟踪,精准掌握项目开发建设进度,做到“项目进度一目了然、项目督办节点明晰、问题处置进程明确”。
“实现建设项目从土地报批、征收、供应到项目规划审批、竣工核验的全周期全方位管理,推动项目按合同约定和审批方案进行开发建设,确保不走样、不变形,有效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和颜值。”福州局信息化处处长黄一珍介绍说。
再造审批流程,大幅压缩审批时限
“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等,大幅缩减了审批时限。”福州局审批处副处长林锡武介绍,该局同时强化技术支撑,实现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分离,有效解决审批窗口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补齐技术短板,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该局全面梳理规划、用地审批事项,取消“规划设计方案审查”等9个审批事项和环节,简化12个审批环节;推动内部审批结果共享,避免企业重复提供材料,精简申报材料40%;将“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规划审批”等4项审批权限调整下放至四城区局行使,方便群众就近办事;合并14个事项和环节,将“建筑设计方案审核”等4个事项合并为1个事项,受理时限从改革前30个工作日压缩至13个工作日;将“开竣工及土地检查核验”与“规划条件核实”合并办理,实行竣工联合验收;推行“多测合一”,对“拨地测量”等涉及规划、土地、房屋的4个项目实行联合测绘,测绘时限、成本均节约50%以上。
在工程建设许可阶段,该局主动牵头向人防、消防等17个公共服务部门征求建筑设计方案意见,其他部门不再单独审查,避免企业多头跑、多次跑;主动介入,调整9个审批环节,指导企业提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用地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其中,政府投资房建类项目由95个工作日压减至35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类项目由81个工作日压减至21个工作日,企业满意度逐步提升,公众评议连续2年位列全市监管服务类第一名。
强化作风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我局按照‘放管服’要求,积极组织县(市、区)局业务人员培训下放事项审批业务,提升基层干部业务能力,确保‘放得准、接得住’。”林锡武说,该局还定期组织企业报建人员培训,解读和交流改革最新政策,积极吸收采纳企业意见建议,双向提升报建审查能力。
据介绍,该局还按照“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专人跟踪、协调解决”的原则,采用专人负责、分头落实的方式,在项目前期阶段,主动为重点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对一些尚未具备完整行政许可手续的项目,采取先行开展技术审查,一旦条件具备完整,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办理完毕许可的完整手续。
“我局还建立局领导挂钩基层、项目服务机制,定期组织攻坚小组或服务小分队,由局领导带队到基层和项目一线点对点、面对面提供服务,推动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福州市政协副主席,福州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章干表示,该局持续深化“专班抓专事”工作法,成立项目征迁、规划调整、市政配套、安商房建设、规划审批等五个工作小组直接对接服务企业,切实解决项目建设推进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共开展现场服务38次,解决企业在交地、审批、核验等方面问题87个,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记者郑与国通讯员侯功杰林诚锦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cz/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