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洛江区行政区划的变迁
长期以来,直到现在,还有人称洛江区的罗溪、马甲、河市、双阳一带为“晋北”,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罗溪、马甲、河市、双阳一带长期属晋江县管辖,位于晋江县北部,所以称“晋北”。
晋江县原来属于南安的地界,唐开元六年(公元年),拆南安县的东南地段置晋江县,从此诞生了晋江县。
县以下行政区划,唐代实行乡、里、保、邻的地方制度。宋代,晋江县共设5个乡,辖23里:
①开建乡,在今晋江安海镇一带;
②安仁乡,在今晋江市深沪镇、金井镇和石狮市永宁镇一带;
③永宁乡,在今晋江市青阳镇一带;
④晋江乡,在今鲤城区和丰泽区一带;
⑤玉泉乡,在今洛江区罗马河一带,辖爱育、善政、仙溪、常建4个里。元代改乡、里为隅、都,城外称都,实行隅、都、图、甲制度。晋江县共设47都。桥南、杏宅、下窗、东园、红山、过坑、田尾、院前、塘西、村院、后院、后埭、杏内、王东宅、嵩美、洋埔、官园头、虎砂桥等村(属万安铺领)为38都,宋代是晋江县晋江乡的鸾歌里;吴宅、山垵、石厝、下堡、中堡、顶堡、大路墘、坑下、东垵、下庄、东清、西园边、新寮、溪头、坝头、鹅罩、小田、后洋、鸟关、埭北、田寮、大石后、水路、石仔路、赤崎、水漕、吴峰、过桥、上寮、下林桥、陈竹、墓庵边、亭内、南山、新田、龙降、白叶、小潘山、苦店、吕埔、后蔡、岭脚、花园、小岭、未厝、坛口、洪后、清内、深边、下寮、南垵、后坑尾、莲村、辜厝、花埭、詹厝、仕林坑、东坑内、下卢、福山腰、洋山兜……等村属40和41都,宋代为玉泉乡爱育里;坛顶、潘厝、曾坑、客相、杨厝、后井垅、宅上、深后、寨顶、樜头、大园、深底、水田、宅头、员内、后井、墩顶、蔡宅、塘边、丰坪、溪口、湖岭、溪内、井仔、曾林、五堡、郭坑、潭腰、大陇、暗桥、军元、尾井、曾后、沙母岭、新庵、池头、岭头、南塘、樜顶、下井、眉田、垅头、外梗、内苋、顶筒、下筒、园内、内角、中土楼、坂尾、市头、塔后、卓厝、下段翁、大埔尾、外苋、圳头、高台寨、洋坑、南康圳、康潭、南坝、河坝、卢田、社头、七丘、顺正、厝斗、石佛、北溪、缺坑、坑仔、张田、内坑、过溪、乌获尾、后车、后园、尾埔、尾楼、丰垅、北墘、陈塘、寨仔后、宅坂、曾垵、桥下、马甲桥、洋头、蔡坂、墩仔寨、杏林村、卓坝、虎榜、垵仔、霞内、赤涂、霞旦、溪园、浮桥、田中央、、埔边、下倪、中观、下河市、土桥下、街顶、坛头、岩口、大路边、椒岭、官坑、垅坑仔、井头、深坑口、松脚、卢田、崎路、溪内、郭山、童厝、留厝、寨仔内、市田、小溪、涂岭、连坂、草山、古院、岭田、饮坑、泔坑、樜头岭、顶涂楼、石桥、均内、河坝头、尾寨、山上畲、客寮、隔仔、竹脚、菜埔、另石弄、内湖、埔园、崎巷、潭墘、岭兜、西厝、岭顶、腰仔、内岩、白水、东深、坑口等42、43、44都,宋代为玉泉乡善政里;前垵、社头岭、井后、楼下、章尾、军村、垅坑边、南头、大埔、西垅、雷坑、床边、宫边、旧厝、前厝、墩上、岭后、桥尾、崎路、前山兜、崎头、塔埔、南塘、乌坑、倒桥、西埕、蔡内、店仔、后寮、后湖、坑边、七林、社坝、后塘、中房、九垵、茅坂、下西山、尾寮、下新厝、莲田、樟芹、垅头、正垵、南坂、洋宫后、坂边、宫迹、草寮、花垅、姑岩院、尾狎、隔棋、鲁寨、芦岭、桥仔、后曾、李仔、山仔、浯洋、塔边、路坑、井头、东墘、公庙、埔边、下坑、上坑、洋尾、暗林、坑头、下山、狮公埔、大墘、潘内、南埕、加坝、山边、五斗、沟头、寮园、照垵、后厝、垅堵、影后、院林、摺库、宫前、尾厝、苦癖、芹山、白莱、象连、杉畲、官田、北坝、水磨、鼎虚、田中、厝仔、大岭、垅仔边等村属45、46都,宋代为玉泉乡的仙溪里;彭厝寨、杨厝、东坂、仕田、下坪岭、东崎、埔尾、山头、际头、前坂、丁房、塘头、广桥、刻石桥、内塔、外塔、仓前洋、吴新厝、田中、高岩、白路兜、宫边、后坪、岭头、杜塘、东庵、垵内、尾村刘、忏堂、洋清、后坂、店后、赖厝街、叶洪、圆觉、翁后、厝斗、山边、隔溪园、张山、岭兜、连田、水月堂、官路、洪岩、前洋、白叶、西岭、隔歧、柏巷、小岭、山仔坑、觉兴、陈坂、吴崎垅、溪内、尾埔、山兜、龟峰岩、彭仓宫等村属于47都,宋代为玉泉乡常建里。
明代继承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清代,城厢增设北隅(元、明时期只设东隅、西隅和南隅),城外仍设都。
民国初期,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沿用清代制度。民国十七年(公元年),取消县佐制度,实施《县组织法》。县以下分为县、区、村里、闾邻四级。5户为邻,25户为闾,百户以上的市镇为里,百户以上的乡为村,20村为区。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公布《县自治法》,规定县、乡镇、闾邻三级地方制度。同年5月,全县实行保甲制度,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为镇,亦可设区(与乡镇同级)。民国二十八年(年)9月,又公布《县级组织纲要》,分县、乡镇两级建制,这一地方政治体制,一直实行到新中国成立前。
年(民国二十四年)6月,晋江县共分6个区,设区公所。一区在城关,二区在安海,三区在青阳,四区在石狮,五区在金井,六区在河市。同年8月,根据福建省政府关于分区设署办法施行细则的规定,将6个区并为4个区,设立区署。把第一个区和第三个区合并为第一区,区署设在县城;第二区不变;第四区和第五区合并为第三区,区署设在石狮;设在河市的第六区改成第四区,辖有双河乡、锦凤乡、丰山乡、罗溪乡、山顶乡等5个乡。现在洛江区的桥南、杏宅村一带,属一区的东洛乡。
民国三十一年(年),晋江县只设安海、石狮、河市3个区。46个乡、个保。
民国三十二年(年),河市区辖5个乡:大猷乡、丰山乡、锦丰乡、罗溪乡、山顶乡。桥南、杏宅、琯头、过坑、院前、塘西、后埭等村落归晋江县直辖的东洛乡管辖。
民国三十三年(年),撤销区署,晋江县只设25个镇。原来的东洛乡也与西北乡合并,改名为东北乡。原来的河市区,规划分为4个乡:
①大猷乡,乡公所设在河市街,辖有奎峰、霞溪、梧宅、福岭、前叶、埭北、联山、官洋、弼佐、大南、蛟坛等11个保。
②锦丰乡,乡公所设在马甲街,辖有永安、鹏峰、梅山、云龙、凤林、龙尾、大同、德义、鹫峰、南厅、岱山、板香、莲田、梧峰、双髻等15个保。
③罗溪乡,乡公所设在大罗溪,辖有东方、翁山、岭头、垵内、柏山、中溪、前溪、后溪等8个保。
④山顶乡,乡公所设在山顶彭,辖有涂楼、风吟、塘头、厝斗、前坂、四亭、钟山、洪岩等8个保。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人民政府将原有的24个乡镇划分为11个区(包括城关区),成立区公所,接管国民党政府的乡镇政权,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乡一级人民政权。
当时,把原来的罗溪乡和山顶乡合并,设立第一区公所,区公所设在大罗溪。
把原来的锦丰乡和大猷乡合并,设立第二区公所,区公所设在河市街。
把原来的东北乡和法石乡合并,设立第三区公所,区公所设置在仁凤街,后来又先后移至东尾村、内山村和石头街。
泉州解放后,经过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进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等工作,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保甲长制度,建立了乡一级人民政府。至年,一区共建虹山、钟山、苏山、洪四、柏山、翁山、三合、建兴、前溪、双溪等10个乡。二区共建梅山、永安、双髻、新民、河市、蛟南、胜利、鹫南、弼洋、和平、团结、梧峰、鹏云、前埭等14个乡。三区共建新前、群生、新生、中芸……等13个乡(不包括已划给泉州市的拒洪、环山、群石等几个乡)。新生乡就在桥南、杏宅、琯斗、过坑、院前、塘西、后埭这一带;群生乡就在庄任、西福等村落。年7月二区已拆成两个区,新区只有马甲这一片,区公所设在马甲街;河市和双阳这一片已改为第三区,区公所仍旧设在河市街;原来的第三区则顺序改称第四区。
年,一区改称大罗溪区,区公所设在罗溪。辖12个乡;二区改称马甲区,区公所设在马甲街,辖14个乡;三区改成河市区,区公所设在河市街,辖13个乡;四区改称中芸区,区公所设在石头街,辖14个乡。
年3月,晋江县撤区并乡,全县共划31个乡镇,晋北有虹山乡、钟山乡、罗溪乡、鹫南乡、马甲乡、河市乡、双阳乡等。同年8月,又压缩为21个乡,晋北共设罗溪乡、马甲乡和河市乡。因人民公社的兴起,是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晋北成立罗溪人民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马甲人民公社,辖10个生产大队;河市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
年11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发布“第十号总统法令”,掀起反华、排华逆流,数十万华侨生活无着、流离失所。我国政府为保护华侨正当利益,安置流离失所或不愿继续留居在印尼的华侨回国,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在晋江地区新增一个国营华侨农场——双阳华侨农场,安置印尼归侨人。
年1月,拆晋江县的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和双阳华侨农场归泉州市管辖。
年,罗溪公社钟山大队拆为大路脚、钟山、广桥3个大队。
年7月,实行政、社分开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撤销公社、实行乡建制,大队改称为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
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泉州市建制改设鲤城区,辖区范围不变。
同年9月,缅甸归侨、香港和昌集团董事长吴庆星投资多万元在其家乡——马甲霞井创办仰恩学院(后改为大学),后又创办泉州市马甲综合开发区,逐渐形成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系列工程。
10月,鲤城区政府决定以“仰恩工程”为依托,建立马甲科技示范乡。
同年,罗溪乡划出4个村建立虹山乡。
年9月,福建省政府决定将马甲农业大观园9个村开辟为引进优良畜牧品种试验区。
年6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泉州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原鲤城区划为鲤城、丰泽、洛江三个区。
同年9月,鲤城、丰泽、洛江三个区分别召开区人民代表大会、区政协会议,选举新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的领导班子。泉州市五套班子领导分别为鲤城、丰泽、洛江这3个市辖的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区纪委授牌、授印。从此,洛江区的行政区划产生于泉州大地上。洛江区共辖罗溪、马甲、河市3个镇和双阳华侨农场及1个街道办事处。万安街道办事处下辖原属城东镇的桥南、杏宅、琯头、过坑、院前、塘西、后埭……等几个村庄。
双阳华侨农场的主要管理单位原来是福建政府华侨委员会(文革后改名为福建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年3月,福建省侨办主管权力下放,把双阳华侨农场划归泉州的鲤城区管理。年8月,泉州市市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洛江区管理。年5月,农场领导体制改革并结合政权建设,设立乡镇一级行政建制,称为双阳镇。改制后,实行政、企分开,但仍保留华侨农场经济实体,隶属镇企业。“双阳华侨经济开发区”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纳入泉州市和洛江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撰写本文时,曾参考《晋江市志》和《鲤城区志》的相关材料,特此声明。)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中科崔永玲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hj/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