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遗攻略咱厝人的骄傲,你知道多少
▼▼▼
泉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有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被誉为“中国之最”的文物古迹12处),非遗文化遗产自然少不了。
年五月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福建省共有35人入选,其中有15个泉州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15位泉州人,涉及南音、南戏、南派工艺等,都是泉州本土颇具影响力的传承人。
现在,小编就带大家再次走近泉州非遗,感受他们独特的魅力!
(本篇文章仅回顾“首批国家级非遗”)
民俗
惠安女服饰
有一种服饰令人惊叹,这种另类了千年的“奇装异服”,有西域之风、中土之礼、客家之聪并兼少数民族服饰之花俏,它就是与众不同的惠安女服饰。
金沙海滩,走着一群妩媚动人的惠安女,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筒裤,这画面让见过的人难以忘怀。于是乎,电影荧屏、诗词歌赋便成就了无数佳作,惠安女也就成了民俗样本与旅游的好题材。
惠女服饰属于汉族妇女服饰的一种。它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基调,以“称体、入时、从俗”为目标,注重尺度比例适应劳动生活的需要,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美,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惠安女服饰”于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有俗谚“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形象地描述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特征: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眼睛和鼻子(“封建”),腰、腹部却坦然显露(“民主”),筒裤的裤脚宽达40厘米(“浪费”),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
斗笠是惠安女现代服饰最显现的部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头巾是惠安女服饰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惠安俗谚有“头面如门面”之说。惠安女打扮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
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又叫采莲。
端午节午后,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活动。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因而称采莲为"嗦啰嗹"。
是日,小镇人家还要"煎饦补天"、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室内烧苍术蝉蜕,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投饦",以弭祸祛瘟,祈福安康。还开展水上"捉鸭子"等活动。
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云南陆地泼水,蚶江海上泼水。”是早已闻名于世的传统独特的民俗活动。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石狮蚶江端午节更有独特的风格——竞舟泼水闹端午。
蚶江海上泼水形成于明,而盛于清,由于蚶江位于泉州湾出海口,风浪大,不宜举行赛龙舟,所以独创了别开生面的端午海上泼水习俗。
传统舞蹈
拍胸舞
厚实的胸膛,激起原始的节奏,古铜色的身躯,舞起朴素的祈祷。有人说:“这是闽南人粗犷豪放的‘东方迪斯科’。”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是一种发源于福建省泉州地区的传统舞蹈,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区。
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
传统美术
刻纸
泉州刻纸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在泉州民间,每逢春节、元宵和喜庆的日子,家家户户剪红刻翠,都要挂桃符,张古灯,窗户门楣贴团花、粘红笺,显得古雅富丽,喜气洋洋。
但传统的刻纸也仅限于此,比较简单粗放,直到李尧宝的刻纸图案问世,泉州刻纸在艺术上才有了突破性的飞跃,从粗陋走向高雅和精细。
李尧宝刻纸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在李尧宝的刻纸作品中,博古图案、交枝曲己图案最具闽南传统地方民俗特色。它植根于传统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愿望,美化节日环境的作用。
泉州花灯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每年泉州的元宵灯会,逾千盏花灯点亮“光明之城”,流光溢彩再添浓浓年味。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年5月20日,泉州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就其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类:彩扎灯,刻纸灯,针刺无骨灯。
泉州花灯的内容,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为主。不仅有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人物灯景;还有那展翅飞翔的鸣禽、嬉游的池鱼、咆哮生风的雄狮,形态各异,逼真传神。
泉州花灯以她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和广泛的装饰实用价值。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工艺源于中原文化,宋元时便显兴盛,现、当代更进入鼎盛时期,雕匠遍布全国,影响着中国石雕半壁江山,故有“南有惠安,北有曲阳”之说。
惠安雕匠主要使用花岗岩雕刻,产品含碑石加工、环境园林雕塑、建筑构件、工艺雕刻、实用器皿五大系列,其工艺包括圆雕、浮雕、线雕、沉雕、影雕五类,多为实用型艺术品。
年5月20日,惠安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音乐
南音
小时候听南音总是嫌它无聊催人睡;长大后离家在外反而很思念那浓浓的古韵。
据说,泉州南音那抒情悠长、具有“古士君子之遗风”的音调,最能唤起海外游子对故土及亲人的思念之情。
南音也称“弦管”。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年5月20日,南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
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泉州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
北管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与台湾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传统戏剧
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
泉州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年定名为线戏。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属于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宋元以来,即流传于泉州地区,俗称嘉礼戏。经数百年传承,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偶像制作工艺及丰富的演出剧目和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
音乐唱腔为“傀儡调”,有整套“基本线规”,其木偶头雕刻精美绝伦、“宛然如生”,多次被国外媒体誉为“世界一流偶戏艺术”。现存有多出传统剧目和余支曲牌唱腔。年被定为“联合国南南合作网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
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
泉州南派布袋戏,即掌中木偶戏,始于明代中叶盛于清末,俗称“掌中傀儡”、“手套式木偶”。
其以泉腔演唱而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
20世纪50年代,挖掘出多个布袋戏剧目和音乐曲牌,定名为掌中木偶戏,是我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最初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年5月20日,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录。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梨园戏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
梨园戏分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表演讲究“十八步科母”,以泉腔演唱,伴奏以箫弦为主。至今仍保存宋元南戏诸多戏文、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薪尽火传八百年,返本开新一甲子”,从宋元明清至今,梨园戏所保留的传统老剧目《李亚仙》、《陈三五娘》、《苏秦》、《张古董》、《朱买臣》弥足珍贵。多年来剧团大力排演只为将梨园戏的传承修旧如旧,尽可能原汁原味的保留关于古老传统戏曲的样子。
传统技艺
木偶头雕刻
看过泉州木偶戏的人一定会被木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表演所折服。而在木偶戏中最重要的木偶的制作是一道复杂需要高超技艺的工艺。
江加走木偶是福建省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制作上,泉州木偶头多以樟木为原料,经艺人精雕细琢而成,造型多样,既有传统戏剧中的知名角色,及生、旦、净、未、丑多种行当,又有仙道佛释、天神魔怪等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
泉州早期的木偶头雕刻是由雕刻佛像的专业作坊兼营的,目前所能追溯到的清代较著名的木偶头雕刻作坊是“西来意”和“周冕号”。“西来意”作坊雕刻的傀儡头,额线较高、个头较小,其技法洗练,线条柔和、明快,肌肉感强,而且神态意蕴,含蓄深沉,令人百看不厌,是传统傀儡头的上乘珍品。而“周冕号”雕刻的傀儡头,额线较低,个头稍大,傀儡头后的肌肉收敛得当,双眼视线俯仰适中,适宜于表演,为众多傀儡班社乐于选用。
讲古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是讲古艺人用闽南语泉州话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传统语言表演艺术形式。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传统说唱艺术。
8年6月7日,讲古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讲古》不乏知识性、趣味性的篇什。无论是追溯先人事迹、凸现历史人物精神亮点的历史人物传奇,或是为名城名胜平添种种风情的美丽传说,或是处处闪烁闽南民间人物智慧光彩的民俗笑话,均生动传神,引导人们健康向上,值得一看。
德化瓷烧制技术
德化县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国十大主要陶瓷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福建德化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气质,尤其是白瓷制品浓淡分明、层次丰富、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极好。年5月20日,德化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从未间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一种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种是将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干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
竹编
安溪县竹藤编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唐末就已经相当盛行。
宋元时期,安溪竹藤编开始向农村普及,而且工艺技术越来越精细美观,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相当普遍。
安溪县的竹藤编织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用途广的特点,所编织的各种竹藤器,从破篾破藤到编织的每个竹藤器,不论是瓶、盘、篮、盒、罐、盆套等做得十分精美鲜活,就连小小的藤碟、花篮工艺上都讲究精细、美观、结实、耐用,深受群众喜爱。年11月,安溪竹藤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泉州非遗长按指纹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1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