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晋江的文化密码
赵宗彪文/绘
一
晋江离台州很近,动车只要四个小时。如果飞机去,只要一半时间。
注意到晋江这个地名,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九十年代,自己曾公差到过泉州石狮,但对只有一步之遥的晋江,并没有履及。
这次作为晋江体育博览会的嘉宾,应邀在这座非常古老而又繁华的城市作了三天的访问,才算对这片土地有了一点点直观的了解。
这里的许多方面出乎我的意料。一是同台州联系十分密切。车到晋江,先从安踏集团总部的巨幅广告上,看到极限马拉松铁人陈盆滨正精神抖擞扑面而来。原来,我们台州老乡陈盆滨是当地安踏集团的形象代言人,全球凡有安踏产品的地方,都有陈盆滨的刚毅形象。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晋江当年也是台州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台州出产的青瓷、茶叶、丝绸等货物,都会从泉州的刺桐古港、晋江安平港整装起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达阿拉伯半岛和北非。二是这个百万人口的县级市(它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产业状况同我们的温岭市非常相似),上市公司居然比我们台州全市还要多,有四十多家,登记的流动人口,也同我们台州相似。它的经济总量,名列全国百强县的前五位。这样的一只“小老虎”,自然让同属沿海地区的台州人不能小觑。
走马观花地观摩了博览会的盛况,实地参观了解了晋江的安踏、七匹狼、九牧王、柒牌、劲霸、恒安等著名企业,也浏览了当地的几个文化古迹,我对这个地方充满兴趣:是什么让晋江能够在没有资源禀赋、没有政策优惠、没有人才优势的条件下,可以后来居上地快速发展?给晋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文化密码是什么?
二
所有地区的发展,说到底,无非是依靠三种资源:天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石油、煤炭、矿产、木材、鱼类和土地、淡水等天然资源,是上天赋予,有没有,多不多,只有听天由命,即使有,如果不合理利用,迟早会枯竭。劳动力的能力毕竟有限,在自动化日益完善的今天,这个优势,将日渐减弱。剩下的只有智力资源可以依靠。但从生物学上说,各个地域之间,人的智力资源差别也不是太大。
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够快速发展,有些地区依然原地踏步?是什么原因使智力的开发有如此大的差异?最明显的例子,即是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土地、国家,到处流浪的犹太人,依然是全球最富裕的种族。是什么原因造就犹太人的这种千年优势?当然不是资源,不是人数,而是他们的文化。
那么,晋江的文化有什么特异之处?
我以为,是晋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各种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和交融,赋予晋江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
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印尼,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晋江(泉州)。
晋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开放史。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实质上是一条开放之路。
陆上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向西,向西,一直将东方的丝绸运送到欧洲。这种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凡是丝绸之路畅通的时代,都是中原王朝充满活力和自信的时代,所以他们敢于打开国门,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往来。陆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前提,一是国家的开放,陆路的畅通无阻,二是海上远航技术的不足。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后,陆上丝绸之路的优势相对减弱,这是因为海上运输成本更低,也更便捷。也因为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迅速南移,而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侵扰,使陆上丝绸之路不能通畅。晋江在唐以后“文风大盛”,就是中原汉人大批南下的结果。晋江人,都是移民。晋江包容和开放的传统,可能与此有关。
作为一个县,晋江文化可称发达。自唐以来,在历代科举中,晋江一县,居然出现了一千八百多个进士、十一个文武状元,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同文化发达相一致的,就是经济的繁荣:唐代的晋江,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唐天佑年间,晋江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宋朝海上贸易繁荣,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时,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当时古晋江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
到了元代,刺桐港已被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四
一个地方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晋江的兴衰,同国家的国门是否开闭完全一致。同唐宋元相比,明清两代,晋江的发展速度不快。原因是:朝廷实行的国策是闭关自守。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陈列着的代表古代世界航海先进水平的船舶隔水仓技术的样板,让我耳目一新。就技术上说,从唐代到明代,我们的航海技术都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世界水平,能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郑和率领的远航船队几次下西洋,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技术强大远远比不过政策强大。明朝是个闭关锁国猥琐不堪的小农朝廷,当年的郑和远航,也不是为了发展贸易,而是为了寻找政权的敌人。所以,这些弥足珍贵的航海资料,最后被一烧了之。闭关自守国策下的泉州和晋江,当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而正是这个时候,世界的航海时代,正在大西洋上激烈地展开了。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开始远征美洲和非洲。
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更加变本加厉。为了防止郑成功的反攻,对与台湾隔海相望的晋江,清政府进行了最严厉的海禁政策。但是,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没有开放,晋江人就没有出路。为了谋生,一批批晋江的先人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或海上贸易,或偷渡出国,向着南洋进发。“十户人家九户侨”,是晋江最大的人文特色。现在的晋江有海外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多万人,素有“海内外万晋江人”之称,就是晋江的先祖们海外谋生的有力证明。
当年漂洋过海去谋生的晋江人,并没有得到满清政府的应有保护。年,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制造了屠杀近万名华侨的“红溪惨案”,乾隆皇帝居然表态说:华侨是“天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非但不谴责追问,还继续与荷兰人通商。
关门则死,开门则生。晋江经济最快速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现在的晋江,竞争力名列全国百强县的第五位。晋江这几十年井喷式的发展速度,再一次证明:任何经济的良性发展,前提都是国门的开放,都是与全球一起竞争,不管是唐宋,还是明清,还是当代,这一经济规律概莫能外。
晋江之所以能够走在沿海开放城市的前列,是因为它的开放,不仅仅是国内,晋江的眼光,是面向全球的市场,它一直都在“走出去”。
五
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开放。文化的发展也是因为开放。开放才能产生多元,多元才有活力。
在晋江的历史上,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成辉。以正统的儒家文化而论,晋江文风极盛,人杰地灵,一个县级市出过十六个宰相,恐怕在全国也属罕有。在台州明代抗倭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俞大猷、思想家李贽、书法家张瑞图、收复台湾的名将施琅等名人,都是晋江人。
开放的经济,必然带来思想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包容和多元,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对外开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古晋江,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墓地,是人的最后归宿。当年的晋江,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传教士,有些人就在此地安居乐业,直至老死晋江。从当地的博物馆中,我们看到大量的刻有各种文字、宗教符号的墓碑,印证了当时的晋江,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
除了本土的道教、中国化了的佛教,在古晋江,外来宗教丰富多彩。开放带来的,是包容。在这里,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致晋江有了“泉南佛国”、“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目前保存完好的宗教历史建筑,就有三十多处。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草庵。
草庵因为保存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摩尼光佛石刻像而闻名。年,国际摩尼教研究会在瑞士举行首届学术会议,会议即以草庵摩尼光佛雕像作为吉祥图案,此后又作为研究会的会徽。年2月16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派出由30多个国家50多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新闻记者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对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物价值作出高度评价,认为摩尼光佛雕像是现在世界唯一的、独特的,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意义。这个佛像的发现,是这次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和最大成就。
一个对各种文化敢于拿来的地区,创新和创造,自然不在话下。
六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个世界都相互关联。文明的进步,以各个文化圈之间的相互交流融合为标志。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固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但是,没有了外来文化的交汇激荡,活力就会降低。文明的孤岛从来不可能久存。
在晋江的几天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新奇和美妙:语言上,这里有最老的汉语古音、古乐,又有最现代的外语和文字。饮食上,建筑上,无不古今并存,中西兼容,却又自成风格。尤其是别出心裁的赭色建筑,厚重而又灵动,魅力非凡。在企业里,询问员工的籍贯,亦是五湖四海,中外皆有。接待我们的记者同行们,一问,也都不是晋江人。但是,他们已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了。晋江,是一座没有外地人的城市。
一个地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开放大门,敞开思想,有包容世界之心。晋江的发展,如果一定要说经验,以我的感受,这是最关键的核心。
在回来的动车上,我读完了许倬云的《中西文明的对照》。他在书中最后,论及中国文化将何以自存的一段话,我十分欣赏:“视野不能狭窄与短促,结构和思想不能僵化,在面对未来时,不要自限脚步,自设藩篱。”
晋江的成功,正是历史学家结论的最好注脚。开放,也正是晋江的文化密码。
文化版编辑丨包建永
投稿邮箱丨tzrbwh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1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