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闽南晋江磁灶紫帽池店的地名文化
晋北地名怀古情长
磁灶的地名,是否都与陶瓷有关?
紫帽山下,有着充满自然气息的地名故事。
在池店,名人故事对地名产生深厚的影响。
小编今天和你分享磁灶、紫帽、池店的地名文化
01磁灶磁灶制陶历史已有多年,曾经以生活陶器为主,现在大多生产建筑陶瓷。随着曾经的生活陶器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与之相关的老地名也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收藏。
-润砵街,点击视频了解一下-
磁灶处处是山,崎岖不平,所以磁灶也有“磁灶山”的别称。在梅溪的吴氏大宗祠里,有一副对联写着“五坞十八曲地灵人杰奠千秋”,说的就是磁灶境内曾有五个坞和十八座蜿蜒起伏的小山岗的景象。
五坞十八曲的“十八曲”中,有几座山岗的名字也很有意思。这些山岗的名字,有根据地形得名的,有根据传说故事得名的,也有根据山上的奇石而得名的。
-五坞十八曲-
在这些连绵的山岗中,现存有南朝至明清的窑址26处。这些古窑址,向世人展示了宋元时期磁灶民间制陶的繁荣景象。现如今,磁灶也成为中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和中国主要建筑陶瓷集散市场之一。
02紫帽镇感受过磁灶的地名文化之后,接下来说的是与磁灶隔梅溪相望的紫帽镇。这座位于晋江最北部的城镇,辖区面积21.8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
紫帽山位于紫帽镇的西北,是泉州的四大名山之一,紫帽山自盛唐开始就荟萃儒、释、道三教,文物古迹众多,紫帽镇因名山而得名。这里自然风光旖旎,森林覆盖率70%以上,位居晋江市前列。
紫帽镇有八个行政村,从西到东分别是紫星、霞茂、紫湖、浯垵、洋店、塘头、湖盘、园坂,有一些村落里的名字也各有典故。
在紫帽镇的紫星村,有两个自然村的地名则是因为其标志性建筑而得名。
比如说,祖厝自然村和大夫第自然村,就是因为曾经有规模宏大的祖厝和古大厝“大夫第”。
在自然风光旖旎的紫帽镇,漫山遍野都是名花果树,有的村名就与水果有关。园坂村因为其花木、水果资源丰富而得名,但是在“园坂”这个地名出现以前,黄坂、紫坂都曾经用来代指这一片花木繁盛的土地。
03池店镇池店镇位于晋江市北部,地处晋江下游南岸,面积2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24个行政村。在这个古镇里,保留着许多古地名,它们很多与名人有关,“池店”这个名称的来源,就跟明代大商人、慈善家李五有关。
若说“池店”这个地名是因大商人李五而得名的,那么与池店几个地名来源相关的人物,身份却比李五还要大。和这几处地名有关的名人,就是南宋的两位幼帝,赵昰和赵昺。
公元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现在的杭州)。为了逃避元兵的追击,宋室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大臣携两位幼主南逃来到了晋江。在池店镇的冷水井村,就留下了一段和宋幼主有关的故事。
晋江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黄鸿源:据说南宋的时候,宋幼帝南逃,经过这里的时候,刚好是炎炎夏日,很口渴,就叫随从到附近的这口井打点水喝,喝了之后感觉周身爽快,所以皇帝就说“真是冷水矣”。所以就把这口井叫做“冷水井”,这个村落也因为这口井的名字,叫做“冷水井村”。
在南宋危难时刻,晋江民众纷纷对宋幼主一行表示同情和支持。御赐桥就是因为队伍经过御辇村时,被溪水阻挡,宋幼帝便提议建桥,可见这些地名不仅是纪念皇帝曾经在此留下足迹,更是当地人民族大义的一种见证。
有的地名是因为名人留下足迹,有的地名则是因为出过名人。比如,在池店东边的钱头村,因为这里有句俗语叫“吴鲁中状元——成钱头”,意思就是吴鲁中了状元,钱头村连带也出名了。在池店南边的潘湖村因为欧阳詹父子接连金榜题名,所以外乡人也叫它“金湖”或者“欧湖”。
池店镇的这些古地名反映了池店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实不只是池店镇,磁灶镇与紫帽镇的古地名也让我们了解了各自区域的特色。原来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有这么多值得一讲的地名文化......
有奖问答:池店镇的“冷水井村”这个地名跟谁有关?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话,可以在我们上班的时间段拨打我们的热线来与我们互动,我们会抽出一名幸运观众,送出由爱乡亲提供的奖品一份。-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1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