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丛谈谈谈古代晋江人的文史著作中
相对于宋而言,明代晋江人,在文史方面的著作更为丰富,涉及的面也更广,有些著作思想更深刻,而大多数著作论理更全面,表述上更有成熟的风格。
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晋江人蔡清(—年),成化二十年(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六经、诸子及史集的研究,对二程、朱熹的著作研究尤其深入。他在泉州结社研究易学,后来泉州的易学名家如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员,当时的“学社”重要代表有二十八人,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蔡清等人的易学研究很有影响,当时人称:“今天下言《易》皆推晋江;成、宏间,士大夫谈理学,唯清尤为精诣。”蔡清是朱子学的最重要继承人之一,是明代闽南理学研究的中心人物,作为当时的学术领袖,他创立了“清源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在他的倡导下,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明、清时期以经学取士的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蔡清因其巨大的理论影响,清雍正朝时入祀文庙。蔡清的著作有《四书蒙引》十五卷《别附》一卷、《易经蒙引》十二卷、《性理要解》二卷、《虚斋集》五卷和《虚斋三书》等。后人编有《蔡文庄集》八卷。
蔡清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四书蒙引》和《易经蒙引》。《四书蒙引》写得较早,但初稿遗失,后追忆旧文,加以缀录,在重新编撰时又找到原稿,最终以两本相校,重新编订。此书是为科举考试而撰写的,明代对朱熹选定的《四书》非常重视,蔡清在撰写过程中,也不得不迎合当时科举考试的需要,但他并没有一味盲从,他对朱熹的理学思想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比如,在理学的基本观点上,朱熹主张“理先气后”,蔡清则认为理气是统一的,“理”是“此气之理”,是“尽六合皆气也”,在理气关系上,他甚至对“气”更为重视,他说:“气以成形,气谓阴阳五行之气。气本一也,分而为二则曰阴阳,析而五之则曰五行。天之所以化生万物者惟此而己矣。”把气看成是“化生万物”之本。蔡清推进了朱熹的理气学说,更为辩证地论述了理气关系,更有效地会应当时王阳明心学学派对理学的攻击。蔡清在明代对于维护闽学即福建理学的地位和影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蔡清的另一本重要著作《易经蒙引》,主要是阐发朱熹《周易本义》的思想的。在书写的体例上,他将《周易本义》的经文并书列出,在《本义》每条之首,加一个圈以示区别。蔡清很尊重朱熹对《周易》的见解,但在一些方面,他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虽说是“蒙引”,确是对“本义”有所发展的。比如,朱熹在论述《易经》时说,“以其简帙重大,故分上、下两篇。”蔡清则说:“六十四卦何不以三十二卦为上经,三十二卦为下经,而乃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也?”他认为:“孔子《象传》及《文言》,节节皆是主六爻皆用九之者言,但《本义》又不主此说。”“若依朱子之说,则于用九之下又当添‘六爻皆用九者’一句。”这是对朱熹的《本义》进行了修正。《四库全书》提要在评价蔡清的《易》学研究时说:“其释《周易》时于朱子之解意有未安者,又多所异同,不为苟合。是其识解通连,与诸儒之胶固执滞者不同。”蔡清同时代的林俊认为,蔡清的《易》学研究,“阐发幽秘,梓学宫而行天下。其于易深矣,究性命之原,通幽微之故,真有以见夫天下之赜,象其物宜,天下之动,通其典礼,四方学士师宗之。”其实,蔡清的《易》学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新发展,那就是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吸取道家、道教的研究成果,用以丰富和更新理学思想。在当时泉州,《易》学和道家、道教的研究都很盛行,蔡清号“虚斋”,主张“处俗而不累于俗,脱俗而不绝俗矣”,这其实就有点道家的韵味,他曾说:“吾儒曰:不言而信,无为而成。老氏曰:圣人处无为之地,行不言之教。又何其类也?”他是在以道补儒,引道学入理学,在坚持朱子理学的基本立场上,吸收道家思想,以回应当时心学的学术进攻,推动理学在明代的新发展。
蔡清之后,晋江人理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陈琛(—年)和王畿(—年)。陈琛是蔡清的高徒,明正德十二年(年)进士,曾任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南京吏部考功郎中等,他著有《四书浅说》六卷,《易经浅说》六卷,《正学编》二卷,《紫峰文集》十三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四书浅说》和《易经浅说》。这两部书都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注解经典,他把经典注写得深入浅出,意味深远,曾有人说,陈琛为文,“笔力光动流转,不可端倪,语浅而根请深,语深而敷诸浅,险而安,常而伟,枯能使润,离能使合,约能不遗,肆能不乱,而卒归于生命道德。”他的同年至交、著名的理学家惠安人张岳,评价陈琛时说他“有避世之深心而非玩世,无道学之门户而有实学”。陈琛的《四书浅说》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被列为泉州解读朱子《四书》的四大名著之一,这四书是:蔡清的《四书蒙引》、林希元的《四书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和苏浚的《四书达旨》,当时被誉为“蒙存浅达”。陈琛的另一著作《易经浅说》,又名《易经通典》,全书分八卷,其主要思想是继承蔡清的,他把蔡清的易学思想重点从义理方面进行论述,边讲解边分析,像民间说书一般,异常通俗,很适合于当时科举考试教育的需要。由于作者学问渊博,能把深奥的《易经》讲得生动易懂,很受欢迎,晋江一直流传着“第一通,陈紫峰”的说法,可能与此有关。
与陈琛一样对蔡清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的是王畿,他著有衍述《易经》的《大象义述》,这是在对蔡清《周易蒙引》和《四书蒙引》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写成的,王畿通过研究体悟《易经》和程朱理学深意,进一步传播蔡清的学说。王畿还把平时所写的诗文辑成《龙溪文集》二十卷,后来,他的学生施邦曜把王畿的这些著作合成《四书·易轻解樗全集》一书,刻版印刷,流传于世。
在史学的著作方面,明代晋江人何炯、何乔远父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何炯,嘉靖三十三年(年)贡试第一,官至靖江教谕等。他编纂的《清源文献》,是泉州地方史的重要文献。《清源文献》十二卷(道光版的《晋江县志·典籍志》说是二十卷),编成于万历丁酉年(年),是古代泉州文人学者的诗文集成。此书编集了唐、宋以来至明代共九百一十二篇诗文,后来郡守新安程朝京为之校刻,书前附有真德秀的序言。书的第一部分是“寓贤”,即“凡侨寓于泉者”,其诗文皆选入,自唐秦系至元王翰计十二人;第二部分是“溯贤”,即“其身未家于是而子孙载族以徙者”,其诗文亦入选,如宋李昭圮、傅尧俞二人;第三部分是“孕贤”,即“诞生其地及其父祖为泉人者”,其诗文也属入选内容,如宋王曾、韩琦、明丘浚三人;接下来的部分是“郡贤”,即泉郡本地人,其诗文更是入选的重要部分,如自唐欧阳詹至明周训二百五位文人绅士,宋藩王陈洪进,明代名将俞大猷、邓城,布衣唐王毂等二十六人,末段全等五人,还有闺秀三人,释子三人,女冠一人,羽士二人。以上所列“诸贤”,凡诗赋杂文,悉加甄录,搜采颇广。后人称赞何炯“修家谱以识先德,严寝堂以肃先祀”。说他所著之书“大指在实学实行,以究乎彝常之极,故其为文,体物切理,意铸性铬,澹然而文,黯然而质,苍然而老于骨,卓然而高深于裁,盖绝不为浮异诡瑰之辞”。《清源文献》入《四库全书总目》。
何炯的儿子何乔远(—年),万历十四年(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南京工部右侍郎等。他所著的《闽书》一百五十四卷,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史巨著。比起唐林有的《闽中记》,明成化年间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王应山的《闽大记》、《闽都记》、《全闽记略》等,《闽书》要系统和完备得多。何乔远的《闽书》是荟萃闽地郡邑各志,并参考前代载记编写而成的系统志书。《闽书》的编撰历时八年,自万历四十年开始写,至四十八年才写成。全书分二十二门,即分野、方域、建置、风俗、版籍、扦圉、前帝、君长、文莅、武军、英旧、方技、宦寺、方外、闺阁、岛夷、灵祀、祥异、萑苇、南产、蓄德、我私。其标目新颖,涉猎广泛,以刚统目,分类记述。如《扦圉志》,记载兵防及将弁兵士额数,而《武军志》记述将弁人物;《文莅志》将职官、名宦合而论之;《英旧志》记载人物,分缙绅、弁、关柝、韦布、闾巷、侨寓、裔派等七类;《蓄德志》杂载丛谈逸事,并论及诗话文评。《我私志》则叙述何乔远自家宗族。《闽书》涉及面很广,它记载着福建的天文、地理、历史、人物、风俗、武备、岛屿、科技、特产、宗教、灾异等方面情况。与古代的其他史书相比,《闽书》有其显著的特点:一是突出福建的地方特色,比较详细地记述福建的风俗人情和沿海的贸易状况,像《岛夷》、《南产》等篇所述的内容许多是其他史书所没有的;二是完善分类记述、以纲统目的志书体例,何乔远继承发展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和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的写法,不沿用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例,注重体例和历史的统一性,创造了比较完善的分类记述的志书体例;三是强调时代的变化,在分类论述中注重对时代变化中新特色的描写,提示后世治政者要有向前看的眼光;四是注意挖掘新的资料,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史实是正史中所缺少的,如记载了唐武德年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来泉传教,卒后葬于灵山的史实,再如为宋末元初著名蕃商、福建提举市舶使蒲寿庚立传等,均可以补正史之缺漏。
《闽书》问世几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如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一书中,法国伯希和在《摩尼教传入福建考》一书中,日本桑原陟藏在《蒲寿庚考》一书中,都引用《闽书》的资料,足见《闽书》的重要影响。我国著名史学家傅衣凌教授年组建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时,《闽书》成为第一批校点出版的书目,足见《闽书》倍受重视。当然,《闽书》也存在着缺点,如史料没有注明出处,难于证实,比较缺乏说服力;对福建沿海民众开拓海疆和对外贸易的事迹记载还不全等。除《闽书》外,何乔远还编纂《明文徵》七十三卷,将明代诗文分体类编录;编写《名山藏》,辑录明十三代的各类遗事;编《武荣全集》,辑录南安先贤诗文事略;他还著有《狱志》、《膳志》、《西征集》;修《安溪县志》、参修《泉州府志》;同时还著有《释大学》、《释武城》,释《大诰》、《召诰》、《洛诰》等,写有《东湖浚湖记》、《同安海丰埭记》、《顺济桥记》等。清《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徵》收存入目,而《名山藏》则被打入《禁书总目》。历来,对何乔远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如清代李清馥在《闽中理学渊源考》中称:“乔远终始四朝,后先一节,安贫乐道,鞠躬厉行,平生德容冲粹,与人交洞见肺腑。自少励志前修,既立朝,以文章气节自砥。”万历朝东阁大学士叶文忠在《闽书·序》中称何乔远“平生笃学真修,无愧宋儒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