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缘,南安情
码头之家 时值仲秋季节,厦门的气候颇为凉爽,大约只有二十五度。小黄说,前天降温,这几天又上升了。对我来说,这样的气候甚好,不冷不热,非常舒服。我们横过马路到停车场乘车,朝着南安市方向飞奔而去。
四年前,在菲律宾南安籍乡贤戴新民和戴宏达昆仲的大力促成下,《世界日报》和《南安商报》计划发行《南安商报.菲律宾版》。二零一二年四月我回老家,曾经到溪美《南安商报》社同吴思辉总编辑见面,就双方合作事宜交换意见,获得吴总的热情招待。后来这件事一度中停,据说他们那里遇到困难。
今年三月底,吴思辉先生一行前来菲律宾访问考察,重新提出合作事宜。那时正值复活节期间,宏达先生出国,由其兄长新民先生、世选先生、燕胜先生代为接待。《世界日报》社长陈华岳会见了吴总,并尽地主之谊宴请客人一行。
今年十月底接到《南安商报》社的通知,表示十一月一日起该报将更名为《海丝商报》,南安市政府同意发行《海丝商报.菲律宾版》,将于该日举行揭牌仪式和授牌仪式,邀请我们出席。华岳出国未归,报社决定由我出席。宏达先生事忙,决定由新民先生和燕胜先生参加。
开赴南安溪美的汽车大约奔跑了一个多小时,经过沈海高速和泉南高速公路,我们于十一时五十分抵达南安市政府所在地溪美的泛华大酒店。当天中午,吴思辉总编辑特地前来酒店一起用餐,老朋友再次见面格外高兴,我们谈了下午的日程。饭后,我上楼休息,准备下午到报社商谈工作。
二、商谈工作
下午四时,吴思辉总编辑派车来接,于是我乘车前往位于江北大道的南安市广电局大楼第十四层的《海丝商报》社。在楼上遇到综合部经理许五汉先生,他带我到总编室,吴总已经在那里了。
《海丝商报》揭牌仪式和菲律宾版授牌仪式将于第二天(十一月一日)举行,一些细节必须敲定。此外,关于《海丝商报.菲律宾版》的内容也必须定下来。这是我当天下午到《海丝商报》社的原因,主要任务在讨论这项工作。
吴总把几位副总编辑和主任叫来,其中有副总编辑张臣灿、潘高鹏、黄培坤,以及编辑中心主任黄种成、采访中心主任林小明等人。不久,戴新民和戴景星联袂到来,加入讨论。根据东道主的建议,揭牌和授牌仪式当天,由戴新民代表菲方发言,由我接牌。这个建议是适当的,双方都没有意见。
《海丝商报.菲律宾版》有两个版面:“今日南安”和“九日山下”。我提出了两点意见:刊登南安新闻的“今日南安”版,多刊登一些地方新闻,避开大块文章。副刊“九日山下”版应刊登一些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文章。新民先生建议,这两版以简体字出版,开个头。吴总表示同意,几位副总也提出一些建议,获得双方的认可。
由于双方对即将发行《海丝商报.菲律宾版》的意见比较一致,没有花费太多的功夫,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
当天晚上,吴总在泛华大酒店宴会厅设宴,欢迎前来南安市参加《海丝商报》创刊及菲律宾版发行的部分国内外贵宾。其中包括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蒋达德、处长卓少锋,南安市副市长王昭昭,以及来自菲律宾的戴新民、陈燕胜和笔者等人。
同王昭昭副市长寒暄和交换名片时,得知她是从泉州市调过来的,在泉州期间曾经与原中共泉州市委统战部长王亚君同事过,并且与《世界日报》有过一段来往。无巧不成书,来得全不费功夫,对她的帮忙,我当面向她表示感谢。一顿饭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
三、揭牌授牌大会
十一月一日上午九时,我们一行四人——新民、燕胜、剑荣和笔者,一起乘车前往位于江北大道的广电局大楼,参加《海丝商报》揭牌和菲律宾版授牌仪式。我们到得早,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客人还不多,许先生把我们带到里面休息。在休息室,碰到《海丝商报》几位记者,其中有曾经到码头镇采访的何雪莲,她们表示下午将对我们进行采访。
揭牌和授牌仪式于上午十时三十分举行,出席仪式的领导有: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蔡小伟、《福建日报》社总编辑梁建平、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蒋达德,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景生、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戴源水,中共南安市委书记王春金、副书记张桂森、宣传部长吴忠溪、副市长王昭昭等人。大会由《福建日报》副总编辑任君翔女士主持,她首先介绍了出席揭牌仪式的领导与嘉宾,并宣读一些单位发来的贺电贺信。
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蒋达德宣读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同意创办《海丝商报》的文件。戴新民、王春金、梁建平等人发表讲话。蔡小伟常务副部长与王春金书记为《海丝商报》社揭牌;领导开启《海丝商报》创刊启动球;南安市委副书记张桂森为菲律宾版授牌,由笔者接牌;《海丝商报》社总编辑吴思辉为小记者团授旗;最后领导和嘉宾们参观了《南安商报》的图片展。
揭牌仪式简单隆重,过程顺利,标志着《海丝商报》正式创刊。
《海丝商报》创刊号多达一百版,全部彩印,创该报的记录。除了新闻版外,大都是福建省各地发来的贺词和广告,寄托着他们对这份报纸的希望。报社特别制作了一个大红袋子,里面有一份《海丝商报》创刊号,作为礼品送给嘉宾作为纪念。
当天中午,《海丝商报》社领导在泛华大酒店宴会厅设宴,庆祝《海丝商报》正式创刊,并招待参加揭牌仪式的福建省、泉州市和南安市有关单位的领导。宾主欢聚一堂,共同举杯祝贺第一份以“海丝”命名报纸的正式诞生。
四、接受采访
揭牌和授牌仪式后的当天下午,新民先生、燕胜先生和笔者聯袂前往《海丝商报》社,接受该报记者采访。这是吴思辉总编辑的安排,早在当天上午出席揭牌和授牌仪式时,该报的几个记者就和我们约好,下午四时在报社见面。
新民先生和燕胜先生是南安同乡总会负责人,回到了家乡,记者们采访他们是应有之义。我接受采访,则有点勉强,大有“陪太子读书”的样子。为了玉成其事,加以这是集体活动,我不便加以拒绝。
报社派三位记者:林梅治、庄晓丽、苏明明,分别采访我们三人。
新民先生接受采访时谈了在菲律宾创业的经过,事业有成后,第一件事就是报效家乡。一九九五年投资修建南官高速公路,后来又斥资改造南安至洪濑的公路。他说,旅菲四十年,但家乡大小事就是他的心头事。
燕胜先生对记者介绍了他的经历,事业有成后,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助学,情系桑梓,曾经参与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的创立。他对菲律宾华侨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示老华侨的爱国爱乡情怀最让他感动。
笔者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入行的经过,然后谈了一个报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当下商海泛滥,情况复杂,作为一个记者应该保持自己的操守和职业道德,不应该随波逐流。此外,还谈了对家乡的观感和印象。
三个记者经验丰富,我们没有准备,事前也没有安排什么采访大纲,大都是有问必答,就我们知道的谈了自己的看法与感想。大约一个小时,三位记者结束了采访,握手告别。
第二天,《海丝商报》用一整版的编幅刊登了三位记者的采访报导。后来获悉,一些地方网站转载了这次采访的有关报报导。
当天晚上,吴总约我们到附近餐馆吃农家菜,有几道菜肴颇有特色,如炒番薯粉等。餐后,宾主握手告别。返回酒店后,我当晚发了一条揭牌和授牌仪式的新闻到《世界日报》。后到燕胜的房间与他的朋友小黄见面,大家聊了一些家乡的事情和海外侨社的情况。
五、亲朋小聚
虽然很少到溪美,但是却有一些亲友在这里定居与工作。记得第一次到溪美是四年前来与吴总谈《南安商报》发行海外版的事情,这是第二次,不算是常客,因此对这里颇为生疏。当天抵达后,与堂亲剑荣和外甥孙界红通了电话,告知他们我来了溪美,约定第二天见面。
同村对面山的近水先生家在溪美,今年春节期间返回惠书桥,曾经到寒舍小坐,彼此见过一面。近期他经常投稿,这次到溪美特地把剪报带去给他。后与近水通了电话,他表示晚上将来酒店小叙。
近水在学校高我两个年级,当时我们并不大熟悉。他中学毕业后参军,退伍后到永春天湖山煤矿工作,退休后在溪美定居。去年他的儿子文旭通过 当天晚上他和妻子一起来酒店,我们虽是同村人,但是他的夫人我却是第一次见面。我早年出外,他们也一直在外地工作,因此缘悭一面。见面后,我把剪报交给她,然后聊了一些家乡近况。他说,常年住在溪美,只有春节和佛生日时才返回老家。原来他在部队受过写作培训,才与文艺结缘。他们夫妇甚为热情,要带我出外宵夜,我婉拒了,他们坐了一会儿告辞。
第二天上午,剑荣开车从晋江陈埭镇赶来,我们一起在酒店用早餐,然后与新民先生、燕胜先生等人会齐,一起前往广电局大楼。之所以约剑荣来观礼,因为四年前他陪我到溪美,同吴总认识,现在大功告成,让他来见见世面。
界红在溪美工作,本来当天早晨要来酒店会齐,因为临时有事,来电表示稍后将自己前往广电局大楼。我们抵达广电局大楼后不久,他也到了,我为他介绍来自菲律宾的新民先生和燕胜先生。参加揭牌和授牌仪式后,我们返回泛华大酒店,一起出席当天中午的《海丝商报》创刊宴会。饭后,因为还有工作,剑荣和界红告辞返回各自的单位。
六、参观郑成功纪念馆
在溪美期间,吴思辉总编辑为我们安排了两天参访活动,增加我们对家乡的认识。根据日程安排,十一月二日上午前往石井镇参观郑成功纪念馆,下午到水头镇参观五里桥和官桥镇的蔡氏古民居。新民先生以前去过,燕胜先生和笔者根据吴总的安排走一趟。
上午十时,《海丝商报》副总编辑潘高鹏、黄培坤、记者何雪莲、李想来到酒店,一行六人乘一辆商务车朝着石井镇的方向出发。初冬的山区有点寒意,冬阳晒照下,大地一片明亮,汽车在南石高速飞奔,半个小时左右抵达郑成功纪念馆。石井镇工作人员郑培群先生早在那里等候,特地安排已经退休的老馆长郑聪明为我们讲解。
郑聪明先生知识渊博,对郑成功的事迹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为我们讲解。他从郑成功的童年讲到长大带领军队击败荷兰殖民政府武装收复台湾的经过。还介绍了高甲戏的发展过程,原来是从石井镇岑兜村的地方戏宋江阵演变而来的。
我和郑先生探讨一个问题:施琅收复台湾获得肯定后,是否影响到郑成功的历史地位?他说,这是当年福建一些施姓官员提出来的,目的在提高施姓家族的地位。尽管施琅的作用得到肯定,但是并没有削弱郑成功的历史地位。施琅为人受人诟病,不如郑成功光明磊落。
参观纪念馆后,我们还参观了碑林。这是一些政界、军界、文化界名人有关郑成功的题咏,其中有郭沫若、张爱萍将军等人的墨宝。潘高鹏副总是南安市书法协会会长,他的一幅字也在其中。
当天中午,在石井镇人民政府餐厅用餐,得知洪志勇副镇长已经调到水头镇担任纪委书记。
午后,前往官桥镇前,我们还到位于延平东路的中宪第参观。这是清初雍正年间由当时的富商郑运锦建造的,白石红砖建筑,五进,共有一百一十二间房子,因其子郑汝成诰封为中宪大夫,因此称为中宪第,二零一三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进入府第参观,规模宏大,房间很多,有书院、演武厅、梳妆楼等等,不愧为“四十三都第一厝”。
结束对中宪第参观后,继续驱车前往官桥镇。
七、五里桥与蔡氏古民居
下午三时左右,我们一行抵达水头镇海潮庵一边的五里桥,汽车在前方停下,我们下车,从桥头堡进入。早就闻名五里桥的大名,但暌违一面,无缘一睹大桥雄姿。路过水头镇,正好完成一桩心愿。
此桥于南宋年间由当地富商黄护捐资三万缗钱建造,费时十四年告成。一头在南安水头镇,一头在晋江安海镇,因安海古称安平道,因此称为安平桥,全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该桥为古代最长的梁式石板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一九六一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胜先生以前来过,对五里桥的历史颇为熟悉,沿途为我们讲解,权充临时讲解员。来到桥中,李想为我们拍了几张照作为纪念。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到了中亭,这是分界线,再过去属安海镇了。
中亭有一座寺庙,旁边有十多方碑记,多为历代重修五里桥的记载,其中有一首郭沫若游五里桥的七律,还有一些近代捐资修桥的芳名。据说,晋江和南安的商贩以此为界,如果越境做生意,将被罚出钱唱戏一出呢!
我们从中亭的右边沿着一条小径走出去,乘车前往官桥镇。
参观蔡氏古民居是当天下午的第二项活动,抵达官桥镇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时,时间比较晚,但获得官桥镇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由讲解员小徐为我们进行解说。
说起蔡氏古民居,与菲律宾还有一段渊源,兴建这群古民居的蔡启昌和蔡资深(乳名蔡浅)是清代光绪年间的菲律宾归侨。在菲律宾期间曾经担任过善举公所要职,归国后在官桥镇修建了这群建筑,前后费时四十年方成。建筑群采用闽南红砖厝风格。每栋房子均雕龙画栋,古色古香,一栋接着一栋,门前各有一个十米宽的石埕,甚为壮观。
据介绍,现在仍保存着十六栋完整的古建筑。在小徐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几栋古厝,其中一栋是“蔡浅厝”,规格严谨,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获悉,小徐竟然是蔡家第六代媳妇,来自广西,说得一口流利的闽南话,非常难得。她热情好客,还邀请我们到她家里泡茶聊天呢!
八、“香草世界”香气浓
十一月三日上午八时半,在《海丝商报》记者何雪莲和李想的陪同下,燕胜先生和笔者乘车前往蓬华镇天柱山风景区的香草世界度假村参观。燕胜先生当天下午有约,为了不让我“单飞”,特地拨冗陪我走一趟,对此心中甚为感激。
参观香草世界是东道主的安排,不然,我还不知道这里有这么一个度假村,对天柱山却是慕名已久,因为这是南安境内的一座高山,海拔一千余米,仅次于德化县的戴云山。
商务车出发后,没有上高速,抄快捷方式,经过金淘、诗山,然后直奔蓬华镇。蓬华镇位于南安市西北部山区,越往前走越陡,几乎是盘旋上山,与菲律宾碧瑶的昆仑路颇为相似。还好,师傅的技术不错,左转右拐,经过一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抵达蓬华镇人民政府。这里气温比溪美大约低三四度,甚为凉爽。
在蓬华镇政府工作人员洪新峰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天柱山风景区,路上,燕胜先生为我们讲述圣公上墓的故事。经过一番跋涉,汽车抵达景区的游客中心,获得负责人李总热情泡茶招待。
香草世界度假村建于天柱山风景区,海拔一千余米,原来由台商投资,主打香草旅游,风景区里有樱花、熏衣草、罗勒、薄荷。后来管理方进行改组,现由李总接手,招商引资,将打造成为一个四A级区度假村。喝完茶后,李总亲自开电平车送我们上山,并沿途为我们讲解。经过天池,一些景点尚在规划中,后登上一个高台,上方矗立着一条石雕飞龙,蔚为壮观!
我们兴致勃勃登上好汉雄坡,地势甚陡,约有一百多米长。上面有一个平台可以休息,往上还有一段山路,必须继续攀登,最高峰海拔一千零三十三米,比码头镇的高盖山高一倍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最高处可以俯瞰安溪、南安和永春的村庄。燕胜先生又讲故事了,他介绍说,这里曾经是许集美领导的安南永游击队的根据地,为福建省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下山后,当天中午由蓬华镇人民政府招待,用了一顿颇有特色的家鄉菜!
九、海丝起点九日山
当天下午二时,我们一行三人前往丰州镇九日山参观,不到半个小时抵达丰州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丰州镇分管文化、电视广播的黄家星先生接待我们,向我们介绍丰州镇近况,表示丰州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一批古建筑为世界文化遗产。黄先生颇为热情,他也是码头镇人,说起来还是同乡,一下子拉近彼此的关系。听完他介绍后,我们一起乘车前往九日山。
九日山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晋代先民南迁,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登山北望,因此把这座山称为九日山;一说是一个僧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了九日至此,因此得名。这座山并不高,只有百米,但是名震遐迩。
山下有一座延福寺,甚为堂皇,供奉释迦牟尼佛。旁边还有一座昭惠庙,供奉海上保护神福佑帝君——通远王。这两座寺庙是古代商船起航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黄先生特别联系已经退休的九日山讲解所所长胡家其先生为我们讲解,当天一起上山参观的还有来自东北的几位游客。九日山只有九十八米,并不高,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日山就是这么一座山。有东西北三座山峰,东西两峰分布着摩崖石刻七十余处,因此有“山中无石不刻字”的美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先生知识渊博,滔滔不绝为我们讲解九日山的典故。他表示,从石刻记载的内容可以知道,九日山下的晋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海丝可能有其他的起点,不过九日山却是最早的一处。
听了讲解数方石刻的记载后,来到上方,他说,这是一九九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多国专家来此考察时候留下的题词,一边是英文原文,一边是中译,都刻在山上的石头上。九日山的确是中国最早的海丝起点,对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为晚上还有活动,在山麓一处朱熹题写的“九日山”石碑前,我和胡先生合拍了一张照片留念,先行向他告辞,匆匆返回溪美。
十、再见,溪美!
结束两天的参访活动后,我们在南安市的活动日程基本上结束了。
当天晚上,吴思辉总编辑约大家吃饭。燕胜先生建议到农家乐餐厅品尝家乡菜,获得吴总的同意,由黄江峰先生负责安排。吴总说,他已经与新民先生联系过,晚上他也会出席。
晚上六时,我和燕胜先生乘车前往犇香荟牛肉馆,进入二楼厢房,吴总、新民先生已经在座,不久其他的客人陆续到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晚的聚会也是庆功宴,各项活动圆满结束,大家聚一聚,表示《海丝商报》创刊活动圆满成功。各人举杯向吴总表示祝贺,赞扬他五年中创办了两家报纸,功不可没。对此,他说,《海丝商报》创刊,他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
虽说犇香荟打着牛肉馆的招牌,不过却不是全套“牛肉宴”,各种农家菜都有,其中的一道面线汤受到众人的欢迎和赞扬。这是用海蛎和芋头做成的,清香可口,燕胜和笔者连喝三小碗。
一顿饭在温馨的气氛中结束,宾主握手告别,互道珍重。
第二天上午,燕胜先生前往闽南科技学院,准备参加其他的活动。我则在酒店收拾行李,准备返程的事情。
中午,许五汉先生特地前来酒店陪我吃饭。这次《海丝商报》揭牌和授牌活动,他负责后勤工作,无论大事小事他均参与其中,是够累了。庆典获得圆满成功,他功不可没。
下午二时,《海丝商报》工作人员陈彬彬和吴艺真来酒店送行。我对她们说:安排车辆就行了,你们不必去了。她们坚持要送到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师傅小吕也够忙,这次接送工作全由他负责,有一次竟然到了午夜才返回溪美。汽车在高速公路奔跑了一个多小时,于下午三时多钟抵达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应她们的要求,我们合拍了一张照片留念,然后握手告别。谢谢你们,小陈、小吴,辛苦了!我乘当天下午的菲律宾航空公司航班返回马尼拉,圆满结束为期五天的南安之行。
海外埔角人
年11月29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