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古村传统村落福建晋江潘湖

欧阳詹故宅就在鄱湖宗祠的后殿,里面供奉着欧阳氏先祖。

历史评价:《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理学家朱熹撰潘湖欧阳詹故宅对联:“事业经帮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潘湖八世孙尚书黄光升撰欧阳詹故宅曰:行周文德青天白日,甲第儒业昭耀史册。潘湖九世孙金墩文山开族祖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撰曰: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萝情。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

一座宗祠,奉祀两姓先祖

鄱湖宗祠位于潘湖村南面,建筑面积平方米,隐匿在潘湖村的小巷民房之间。从外观看来,砖石门墙,红色琉璃瓦顶,凹形门路,中门大开,是典型的闽南式建筑。一般来说,各族氏的祠堂都会在大门匾额上开宗明义地标明所属的姓氏,但潘湖村的鄱湖宗祠却是个例外。大门匾额上书“鄱湖宗祠”四个金字,“鄱湖”乃潘湖古村名,所以祠堂名是取自地名。两边门联则书“江夏传芳扬祖德,金墩衍派振家声”,方道出了这支潘湖黄氏的族源。潘湖系属唐朝开闽甲第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故里,宋末元初,元兵屠城初祖黄权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元处士赠徵仕郎,于元成宗大德十年(年)偕子黄凤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致政(官至泉郡蒙古学教授,墓在晋邑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由莆阳黄石金墩徙居泉郡城南潘湖配洪氏欧阳氏子三凤公仕龙仕虎。后孙曾雀起明刑部尚书葵峰黄光升,榜眼南京礼部尚书仪庭黄凤翔,清东阁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台湾和泰黄烈火、台隆黄政旺,海外有印尼开国元勋之一国务部长黄自达、潘湖迁霞浯黄朝成子马来西亚贸工部长黄家泉、大马对华特使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主席黄家定、针记黄渭源、布米黄毓顺。

潘湖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镇中部,国道复线(池紫公路)自村北穿过。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水田余亩。村南以沿江于西园霞浯社区为界;北至清蒙开发区,东与池店村交界,西与仕春、茂厝、西园小桥为邻。地势北高南低,以狮山为主的丘陵地带,田地属冲积平原。九十九溪自村南流经。村南水田俗呼“八洋”、“潘湖洋”。潘湖是晋江东北主要产米区。

著名景点  欧阳詹故居海瑞歇马庙资福院儒士尚德宅状元衙黄相府尚书府

中文名称  泉州市涉台生态文化度假村---潘湖村

历史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古村

地理位置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欧阳詹故里

明代曾衍谅重编的《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载:“潘湖在泉郡南门外西南十里许,唐宋时属(晋江县)晋江乡登嬴里辖,明清属三十五都,其村形成于东晋元帝大兴年间。斯时,永嘉之乱,中原板荡,衣冠入闽中沿江河湖海边沿而卜。而率先入此垦殖者则为潘姓;其后陈、林、郑等姓相继迁入,因其地环湖百余里,故初曰:浮屠宅。隋末唐初江西波阳文士欧阳韶。潘湖村是池店镇第三大村,位于泉州城南十里许剌桐大桥南段福厦公路复线,在狮山南部九十九溪北畔,东与池店村接壤,西与仕春村相连,北与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南临九十九溪;“仁颖书院”(宋初为纪念后唐丁亥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所建)、“湖口黄相府”(又名糊口黄卿相第为纪念清圣祖东阁大学士黄锡衮所建)、“田洋开阳公黄氏家庙”、“歇马庙”为纪念明南京右都御史海瑞骑马拜见恩师刑部尚书黄光升题墨宝“歇马庙”而建,逸乐宫(又名道儒释三教宫)为纪念明友竹黄继宗逸乐会所建,田洋印尼针记黄渭源祖居,狮山岩欧阳詹读书处、狮山头黄仁颖状元墓。,(莆田)金墩文士黄天麟-年(讳权,字本经,行千二),年轻饱学,有志尚,慕名欧阳詹故里“鄱湖”,遂寄寓于此,越年,经友人伐柯,黄权适欧阳氏为妻,因欧家世代出仕者多,其家乏人,即承其物业,籍隶阳图四甲,自此黄氏子孙于此繁衍生息。明末清初村名又易称“潘湖”。角落有中角(黄相府)、祠堂边、典当、桥头、东库、大宫边、新山(仁颖书院)、湖口(卿相第又称黄潘湖叟宰相府)、田洋、临漳(尚书府)新村、过浦等。别称金湖。

历史沿革

  潘湖村形成于隋末唐初,隶南安县,年后隶晋江县。宋属晋江县晋江乡登瀛里,元明属晋江县三十五都,清代属晋江县三十五都溪南社,民国三十三年属梅溪乡春湖保,年属第四区春湖乡;-年属第五区春湖乡;年属紫湖区;年属池店区紫湖乡;年属苏厝公社;年6月-年属池店公社;年9月属池店乡;年属池店镇。

村落概述

  截止年,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水田余亩,山地余亩。下有20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人人,户,旅居海外侨亲有多人,外来人口多人。为单一姓氏村落,村民姓黄。村有旅外侨胞及三胞数万人,以迁居台湾人数最多,其次为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

气候与物产

  围头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不甚明显,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20.3摄氏度,降水量.3毫米。年前,在狮山以南丘陵地多种植龙眼、花生、番薯等;村南洋田多种植水稻、蔬菜、番薯。村南水田俗呼“八洋”、“潘湖洋”。潘湖是晋江东北主要产米区。水田之中河塘纵横分布,河溪池塘之中,主要种植莲藕,淡水鱼。养殖业主要为鸭群、奶牛、淡水养鱼等。

历史人文

  潘湖是文化名乡,号称“武乡文里”,唐代有闽南历史上首位进士欧阳詹,进士欧阳秬、欧阳澥;宋代有进士欧阳璟等十五人;元代知县欧阳至;潘湖系属唐朝开闽甲第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故里,宋末元初,元兵屠城初祖黄权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元处士赠徵仕郎,于元成宗大德十年(年)偕子黄凤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致政(官至泉郡蒙古学教授,墓在晋邑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由莆阳黄石金墩徙居泉郡城南潘湖配洪氏欧阳氏子三凤公仕龙仕虎。后孙曾雀起明刑部尚书葵峰黄光升,榜眼南京礼部尚书仪庭黄凤翔,清东阁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其迁台显者为清代雍正初恩贡生台湾知府黄立本(晋江潘湖湖口长房黄志夏子)墓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金墩岭、印尼针记黄集仁字进铎黄渭源。明代举人学博黄凯、宁波同知黄鹏江;清代举人黄绳武、福州府教授黄寅亮、黄朝珪等。

  潘湖是台湾黄氏金墩派的祖地,今台湾有数万人;海外侨胞众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

(一)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以潘氏最早开基于此湖故名,系池店镇第三大村,位于泉州城南十里许剌桐大桥南段福厦公路复线,在狮山南部九十九溪北畔,东与池店村接壤,西与仕春村相连,北与泉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南临九十九溪。潘湖村委会位于池店镇政府驻地东北1.5公里。西南与青阳镇霞浯村(今属西园街道办)交界。潘湖村委会设于金湖学校东侧。宋、元属登瀛里,明、清属三十五都,民国33年(年)属梅溪乡春湖保,建国后,年属池店区紫湖乡;年属苏厝公社;年改属池店公社潘湖大队;年属池店乡改为潘湖村委会。

  福建省历史文化古村,唐代开闽甲第(榜眼)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诞生于此村,《闽书》载:“潘湖环湖百余里,沿湖而居,唐宋(至明清)时,弦诵相闻,科第不乏,擢第者几三十”。五代中华黄姓第一状元、后唐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也诞生于此村。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欧阳詹的祖父、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后世唐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唐进士韦中令门下欧阳澥、后唐状元掌院学士黄仁颖、南唐乡贡进士欧阳偃、宋观文殿大学士欧阳珣、元处士天麟黄权、明儒林学士黄永、明进士龙游知县黄应、潘湖八世孙明进士户刑尚书黄光升、潘湖九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潘湖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洪濑金墩黄士藻、潘湖十五世孙清湖口台湾知府黄立本承行周之风接踵而至。历史评价:《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理学家朱熹撰潘湖欧阳詹故宅对联:“事业经帮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潘湖八世孙尚书黄光升撰欧阳詹故宅曰:行周文德青天白天,甲第儒业昭耀史册。潘湖九世孙金墩文山开族祖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撰曰: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萝情。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亩,户,多人。辖祠堂边、湖口、田洋、东库、桥头、典当、临漳等7个自然村(角落)24个村民小组。

人文介绍

  潘湖系属唐朝开闽甲第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故里。宋末元初,元兵屠城初祖黄权少名亨字本经又字秀卿号天麟元处士赠徵仕郎,于元成宗大德十年(年)偕子黄凤少名洲字仕凤号潘山晚号十四致政(官至泉郡蒙古学教授,墓在晋邑廿四都布金院后教授山)由莆阳黄石金墩徙居泉郡城南潘湖配洪氏欧阳氏子三凤公仕龙仕虎。后孙曾雀起明刑部尚书葵峰黄光升,榜眼南京礼部尚书仪庭黄凤翔,清东阁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台湾和泰黄烈火、台隆黄政旺,海外有印尼梭罗金墩开国元勋之一国务部长黄自达、潘湖迁霞浯黄朝成子马来西亚贸工部长黄家泉、大马对华特使马来西亚中国商务理事会主席黄家定、针记黄渭源、布米黄毓顺。

建筑景观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潘湖村南加沙“吟啸桥”(古称歌啸桥)始为唐日辉禅师所建(欧阳詹少年读书处)、村潘湖宗祠(后殿为欧阳詹故宅即四门府第)规模宏大、蔚然壮观。村东库“潘湖塔”又名“嘉惠塔”始建于宋徽宗大观四年()秋,为宋崇宁五年进士观文殿大学士詹十世孙欧阳珣所建、村湖口田洋“资福院”始建于唐为儒士欧阳韶所建,也是欧阳詹读书处;“仁颖书院”(宋初为纪念后唐丁亥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黄仁颖所建)、“湖口黄相府”(又名糊口黄卿相第为纪念清圣祖东阁大学士黄锡衮所建)、“田洋开阳公黄氏家庙”、“歇马庙”为纪念明南京右都御史海瑞骑马拜见恩师刑部尚书黄光升题墨宝“歇马庙”而建,逸乐宫(又名道儒释三教宫)为纪念明友竹黄继宗逸乐会所建,狮山岩欧阳詹读书处、狮山头黄仁颖状元墓。

经济与交通

  主产稻谷、兼做蔬菜,村企业以汽配鞋服塑胶为主。村有注塑厂、汽配厂等。交通四通八达,有泉州公交18路车、池店紫帽公交车、泉州刺桐路站至晋江紫帽专线公交车通过此村。

潘湖古石坊御匾

大学士坊。在晋江潘湖欧厝乡相堂内,是为清康熙东阁武英殿大学士(宰相)潘湖人黄锡衮立。   

榜眼坊尚书坊。在晋江县池店乡潘湖村,该榜眼坊是为潘湖黄氏裔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尚书坊为刑部尚书黄光升而立。   

尚书允敬承匾。在晋江县潘湖临漳尚书府内。该匾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为户刑二部尚书潘湖临漳人黄光升立。   

卿相扬祖武匾。在晋江县潘湖湖口仁颖书院黄相府内。该匾是清圣祖康熙帝玄烨为东阁武英殿大学士(宰相)潘湖人黄锡衮立。

渡台概况

明末清初,第一批渡台,时值福建沿海闹饥荒,以黄芳琮、黄钟源为代表的大批潘湖族人,为谋生计,接踵而至,随郑军渡台在淡水艋岬潘湖开发(以祖地命名)潘湖黄相府还出了清正廉明有治绩的台湾知府黄立本(-年)字克学号金湖。湖口长房志夏子,芳琮孙,清代福建晋江潘湖叟黄锡衮大学士(黄相府主要人物)曾孙,台湾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福建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恩贡生。清康熙丙子年三月初十日子时生。历官台北府学训导,大兴顺天府同知,潘湖湖口房哲裔黄立本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年)冬奉旨接任高铎台湾知府至清雍正二年(年)冬以中宪大夫致仕在籍调用。在任两年台湾知府主张重农重商,勤政为民,廉洁为政,素来为台湾当地民众所称颂。黄立本是清代雍正皇帝公认的清正廉明、治理安定的台湾知府。当时进京述职台湾知府黄立本,向清代雍正皇帝进奏曰:“臣并非冒昧请赏,福建藩库今年没有拨台湾一石粮,这是有案可查—”。雍正直截了当说“世上就你聪明”!在台湾知府任上治绩也深受清代雍正帝的肯定“若论治理,台湾尚属安静。下去!好好想想朕的话,重农重商也是君子小人分野,回去一定好生劝农垦荒。念你尚属清廉,且台湾岁入确有加增,闽省巡抚请给你加二级,这一条仍算数。你是处朕亦不掩你功,你不是处朕自也要痛加申饬——去吧”!清乾隆庚子年七月二十二日午时卒于台,寿八十有五。茔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之原。;第二批渡台,时值施琅挥师入台,招集泉州城南一带沿海灾民,以黄高省、黄光渊为代表的族人移台,在台北龙山寺一带开垦;第三批渡台,时值清廷实行迁界运动,为谋生计,以黄世惠、黄高攀为代表的潘湖族人,先后陆续渡台开发。迁台显者为清代雍正初恩贡生台湾知府黄立本(晋江潘湖湖口长房黄志夏子)墓在台湾淡水艋岬忠山金墩岭。台湾金墩潘湖(简称金湖)黄氏族人,为敬祖尊宗,特在台北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金湖黄氏大宗祠”。迄今为止,在台湾有数万人金湖黄氏宗亲。

扩展阅读:

据中国福建《仙游黄氏宗谱》仙游县黄氏源流研究会、宗亲会、文化研究会二OO五年元月编印(第页30-31),《福建行政村揽胜》。

主要古迹有资福院、嘉惠塔、鄱湖宗祠、歇马庙等。

基础设施

  1、教育:小学1所;幼儿园1所;老人学校1所;文化中心1所;

  2、卫生:村级卫生所2所;医疗点四处,医务人员7人。

  3、文艺团体:舞狮队两队;由小学退休教师黄苍青组织腰鼓队、铜钟队舞蹈组,

  4、曾多次参与镇村组织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群众的好评。

  5、体育场地:灯光球场两处。全村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全部由老人会承担。分设各角落厕所、定点垃圾存放点,专人清理垃圾。

  6、宗教信仰以佛、道、儒为主;有数户信奉基督;有晋江市民政局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一处(资福院),常驻出家人3人。

  7、全村主干道铺设水泥;配备变压器。

走进宗祠,中厅轩廊明亮,空气流通,村中的老人们常在此打牌聊天,不亦乐乎。穿过天井,抬头便看到前殿厅堂正中央挂着的黑底金字匾额“金墩衍派”,两边的墙上民国前挂满了刑部尚书、榜眼南京礼部尚书、东阁武英殿大学士、四世一品、台湾知府等许多匾额,文革遭毁现仅有“奉直大夫”、“奉政大夫”、“教谕”、“成均掌教”、“贡元”等,都彰显着黄氏历代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历史评价:《闽政通考》云:“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理学家朱熹撰潘湖欧阳詹故宅对联:“事业经帮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潘湖八世孙尚书黄光升撰曰:行周文德青天白天,甲第儒业昭耀史册。潘湖九世孙金墩文山开族祖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撰曰:甲第当年龙虎榜,湖山千古薜萝情。十二世孙清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撰曰:“詹为闽文祖,后贤者皆其属孙;詹为闽文宗,后贤者皆其弟子”。

“后殿供奉有欧阳氏先祖的牌位,包括欧阳詹和他儿子欧阳秬。”晋江市江夏黄氏联谊会黄先生领着我们走进鄱湖宗祠的后殿,只见屋门上嵌有“欧阳詹故宅”字样的石匾。殿内有神龛、供桌,屋檐上高挂“进士”匾额,旁边挂有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这副对联,是宋代朱熹为纪念欧阳詹的“不二祠”所撰。周围的墙上挂满了欧阳詹的画像、生平简介、族谱摘录等。据说,这里还是泉州市欧阳詹故居纪念馆。

隋时欧阳氏入垦肇基潘湖,至明初却纷迁外地。金墩黄氏于元代迁入,年,黄权(字本经号天麟元配洪氏)因继配欧阳馥英字秀卿为妻,遂结两姓之亲,黄权也成了潘湖黄氏的开基祖。后来,由于潘湖没有欧阳氏居住了,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黄先生告诉我们:“鄱湖宗祠是一座罕见的取地名为祠名的宗祠,也是一祠联两姓的祠堂。祠宇有四落,前殿三落奉祀黄氏本家列祖,后殿一落奉祀外祖欧阳氏。每年到了祭祖的时候,我们祭祀过黄氏内祖后,就接着祭祀欧阳氏外祖。”宗祠内有一些石墩、石柱是明清时遗留至今的。

欧阳氏举族逃难之谜

据欧阳氏族谱记载,隋末唐初时,最早迁来居住于潘湖的欧阳氏是欧阳伯善。从那时起至明初,多年的时间里,欧阳氏便一直居住在潘湖。但在明初,欧阳氏突然举族搬离潘湖,从此留下一个大谜团。

唐贞元八年,欧阳伯善六世孙欧阳詹考中进士第二名,与贾稜、韩愈、李观、崔群等二十二人同登金榜,时称“龙虎榜”。欧阳詹中进士对于振兴当时闽地的儒学风气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被称为“八闽文化先驱者”。闽人在他榜样的激励下,开始爱书慕文。欧阳詹的家乡闻讯后,更是一片沸腾,乡亲纷纷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上“欧”字为名,如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

《闽书》记载:唐宋时潘湖“环湖四十余家,弦诵相闻,宾兴不乏,第几三十人”。唐宋乃至元代,潘湖欧阳氏涌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在族谱中载录的有:唐代欧阳征、欧阳衍、欧阳謩、欧阳埴、黄仁颖、欧阳偃、欧阳復等;宋代欧阳璟、欧阳玑、欧阳震、欧阳识、欧阳宣、欧阳琰、欧阳寅,元代欧阳至。民国前挂满了明刑部尚书、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清东阁武英殿大学士、四世一品等。不难看出,明代之前,潘湖欧阳氏桂兰辈出、簪缨相继,一派繁荣景象,那为什么在明初,却要举族搬迁至外地呢?

晋江传统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黄先生称,“元末明初的时候,泉州战乱多年,朝廷改朝换代,欧阳氏族遭受‘乌蜂之变’,以致难以在潘湖安居立足,所以纷纷都向外迁徙避难去了。”欧阳氏族谱上有记载:“元末明兴,洪武二年己酉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

欧阳氏真是因为“乌蜂之变”才外逃的吗?黄先生认为这是“假托之辞”,“如果真有乌蜂灾祸的话,入赘欧阳门的黄氏先祖黄权不是也应该跟着避难吗,怎么可能单独留了下来?”他接着说:“潘湖村内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是,元末明初,天下战乱,因欧阳族人在元朝当官的不少,为了躲避朝廷迫害,欧阳氏一脉才举族避祸离去。”但这一说法同样令人费解,因为泉州有族人在元朝当官的氏姓很多,为何光欧阳氏要举族避祸?

黄先生保留有欧阳氏世家族谱的复印本

记者翻找史书发现,在洪武二年(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要铲除原籍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欧阳平章一族。欧阳平章早年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后,久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这应是明初朝廷针对欧阳氏的一次较大规模追杀了。继续翻阅史料,我们还发现,潘湖欧阳氏的确与江西吉安的欧阳氏有一定联系。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迁到了潘湖,而南唐潘湖欧厝人欧阳郴曾赴吉州当推官,并在那定居,他的曾嗣孙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晋江三欧村老人会会长欧阳宣也表示,潘湖欧阳氏的确可能与吉安欧阳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否牵涉欧阳平章案,则没有听说过。

潘湖欧阳氏在明初传到了欧阳仪这一代,暂且不论他们是否与欧阳平章有较近的族亲关系,就算他们真是为了欧阳平章之事而躲避明军的追杀,开展大逃亡,但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铁血之君”,对待政敌他向来不忌惮使用“诛九族”来大开杀戒,那么依理,欧阳家的女婿黄权也应一道避祸才对,为什么黄权会安心定居潘湖,这给后世学者留下了道不解之谜。而据《晋江黄氏通书》所载,黄权其实是“倒插门”到了欧阳家,但他的孩子并没有随女方姓欧阳。

据《泉州欧阳氏族谱》载,欧阳仪之八子在逃难后分处泉州府城及其所属的晋江、南安、同安(今属厦门)各县,还有漳州府所属的龙溪等县城乡。至今,晋江潘湖已无欧阳氏族人了。

“埋沉”于民宅间的嘉惠塔

“太可惜了,这是座非常有特色的古塔,却被埋沉在民宅之间,现在鲜有人问津了。”指着嘉惠塔,黄先生先生叹惜着说道。我们在潘湖村内的一处幽静小巷中,找到了这座拥有年以上历史的古塔。令人尴尬的是,这座高近10米的饱经风霜的古塔,现在只能蜷缩在小巷之中,四周几乎被民宅围了个水泄不通,如果没人引路,外面的人真的难以见到它的真实面目。

据介绍,嘉惠塔俗呼“潘湖塔”、“欧塔”,为石构三层实心方塔,通高二丈有余(七八米),型制为平面方形实心宝箧印经式。我们看到,在塔的最上层,四面都镶有浮雕佛首像,那佛首像慈眉善目,虽因历沧桑岁月已有些模糊,但不难看出,头上似乎还戴着唐代僧人的毗卢冠,十分精美。

“在这塔的第二层的三个面上,都有浮雕的重修石刻记,一个是宋代的,两个是清代的,只是现在风吹日晒,基本辨不清了。”黄先生告诉我们,他还保留着早期发现的石刻记的拓本,从这些拓本我们可以知道,浮雕佛首像下层南面所刻的是“大宋淳熙七年(年)岁壬寅年八月辛巳朔二十八日戊申众缘重建”,西侧刻着“大清康熙卅一年()壬申八月廿九日丙午里人黄姓鸠工重修”,北侧则是刻着“重修于大清嘉庆四年(年)冬”。家住嘉惠塔旁边的黄阿嬷称,她听老人说,这塔塔尖装的是相轮刹,上面还有一颗夜明珠,“隔了几百年,这夜明珠早就下落不明了”。据黄先生介绍,嘉惠塔其实在古代是潘湖佛教寺庙资福院的附属建筑物,至于用途,则尚不清楚。根据嘉惠塔上拓下的文字可以得知,此塔在宋代和清代都有重修过。

名人遗迹引来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586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