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福建各地奇特民俗,晋江竟然是

不同民族孕育出不同文化从古至今,人类敬畏自然尊重祖辈

不只是繁衍生息,还有承袭在基因里身而为人的仁爱,勇敢和智慧。

哪里是你的部族?你的信仰?

罗源、连江、闽侯等畲族聚居区

乌饭节

福州的畲族分布在罗源、连江、闽侯等县区的山区地带。农历三月初三为福州畲族山民的“乌饭节”。“乌饭”是用一种叫“乌稔”的野果和糯米煮的一种饭。 畲民过“乌饭节”,欢聚一堂,身着“凤凰装”,唱《盘瓠歌》,供祖图,热闹非凡。

福清、三明、建阳

板凳龙

郭成辉摄

板凳龙”闹元宵活动,三山镇瑟江村的舞“板凳龙”活动始创于元朝至正年间(年-年),每年正月十二至十六日晚分别“出动”展示,十六日晚举行的“板凳龙”闹元宵活动算集体“亮相”。

郭成辉摄

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整条“板凳龙”由一排排龙灯链接而成,龙头由竹篾、棉纸、纱布、桐油制作彩绘而成,缀上的龙须可供孕妇触摸拔下,以期生男孩,好运来。一则纪念先祖,凝聚乡情,团结村民,敦睦乡谊;二则瑟江人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福清、建阳

烧瓦塔

烧瓦塔始自元末。那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来反抗,将民间铁器全部集中收藏,十家只准合用一把菜刀。人们十分痛恨统治者的暴行,秘密串联,把起义日子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以送月饼为借口,互通起义消息,并约定以烧瓦塔举火为号。福清中秋节烧瓦塔的习俗由此演变而来。

每年中秋节,大人和小孩子们到处收集残砖断瓦,选择一个开阔场地累砌瓦塔。瓦塔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大家先取来几块石条砌成塔脚,然后用几块砖头砌起塔门,再用瓦片从塔脚向上逐层垒砌,逐渐收束形成塔状,瓦片之间留有空隙。垒砌到塔尖时,用一砖头盖于其上。由于时代更迭,目前在福清以烧砖塔为主。

晋江

水上捉鸭

晋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再度吸引中央媒体前来。昨日,记者了解到,CCTV-4《走遍中国》栏目将于5月16日上午9时到安海安平桥中亭拍摄“水上捉鸭”特色民俗活动,17日上午将在安海镇区拍摄“嗦啰嗹”民俗活动。

  《走遍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一档大型专题报道栏目。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期间流行于安海的“嗦啰嗹”“水上捉鸭”民俗活动是晋江端午习俗的代表性项目。其中,“嗦啰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水上捉鸭”相传是郑成功在安海港操练水师的史俗演变而来的,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记者董瑞婷)

长乐

夜赛龙舟

潘潘摄影

江田三溪村的夜渡龙舟亦是福建省独有的乡土风情,每年端午节夜间灯光辉映,溪中龙舟竞发,两岸及五座唐宋古桥上人潮如涌,热闹非凡。

长乐、长汀、厦门

抬阁

吕陈兴摄影

长乐航城琴江满族村前身为清代“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琴江村民还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东北旗下话)和旗人祖先从北方带来的“抬阁”民间文娱活动。

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汉族传统民俗舞蹈。

厦门海沧蜈蚣阁

晋江厦门漳州地区

博饼

相传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便与兵部衙堂的属员,经过一番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隐含七九六十三之数,因为三、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

会饼设状元l个,直径20厘米,宛似一轮明月,饼上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对堂2个,直径13厘米左右;三红4个,一秀32个,直径1.7厘米左右,它们分别代表文或武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由于博状元寓教于乐,活泼有趣,所以郑成功特别批准从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军中按单双日分批轮流赏月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闽南地区

送王船

“送王船”乃闽南民间信仰中的一种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而又形式独特之传统风俗,其形成主要由于富美宫所奉祀的萧王爷神灵显赫、神格超越而成为众王爷之“头领”.

闽南地区善男信女,为了让这位神威显赫的王爷神之神威远披海表,到达海峡东岸的宝岛台湾,使碧海安澜,海不扬波,渔船航运永保安宁,台湾宝岛,瘟疫不生,物富民安,备受其惠。而送王船风俗之主要神灵乃鲤城富美宫的萧太傅萧王爷。一般在每年秋季举行。

漳州

龙艺

“龙艺”闹元宵:“龙艺”是平和最具传统特色的元宵节活动。农历正月十五,两条四十八节龙艺组成数百米的龙艺队伍汇集舞龙及彩车队、彩旗队、锣鼓队等队伍一起,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绕平和县城街道游走,巡游阵容达几千米长。

龙艺一般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以及舞蹈动作略同于传统“舞龙”。龙段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块木艺板称“节”。每节艺板由两位壮汉肩抬,称“扛艺”。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卉草虫鱼和彩灯,此项工艺称“装艺”。每块艺板上站一位5至8岁少女或少男,全部按戏曲人物打扮,称“艺旦”。

漳浦

穿灯脚

杨玉珍图

在漳浦县沿海的佛昙、赤湖、前亭、杜浔、湖西等地,流传着一种古朴的民间习俗——元宵穿灯脚(民间俗称穿灯花),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祠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杨玉珍图

云霄

抢土地伯公

农历正月十六举行“抢土地伯公”民俗活动,活动有伯公巡安、敬拜伯公、伯公滚泥浆、抢伯公、摸伯公、迎伯公入庙、洗伯公、祭伯公等内容。

土地伯公金身被抛入泥田里,刹那间,各踞一方的两个自然村代表队的小伙子们一拥而上,冲向泥田里,夺抢土地伯公。抢到了“土地伯公”,就要迅速点放礼炮祝贺。紧接着,还要抱着带泥的神尊奔向人群中,让大家摸一摸“土地伯公”的屁股,讨个新年平安,祈求神明保佑。

云霄

牵出花园

成年仪式“牵出花园”:农历三月十五,云霄民间自古称为“花朝节”。“花朝节”是百花的节日,传自唐代洛阳的风俗。云霄百姓在“花朝节”这天举行独特的成年仪式“牵出花园”。

仪式在云霄县开漳祖庙——威惠庙广场上隆重举行。家长们事先为孩子们购买新衣服、新帽、新鞋袜,并打成包袱,还购买了雨伞、草履、由纸张制成的“花亭”等。在香案摆好糖果、糯米等供品后,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焚香向开漳圣王或妈祖行12次跪拜大礼。紧接着,少男少女的母亲走在前面,手执束合着的雨伞一端,孩子们背负包袱和草履,手抓另一端。母子相随,从左到右,围绕香案连转12圈。每走一圈,他们向佛像躬身行礼一次。然后,少男少女打开新伞,跨过花亭,和家中长辈一同回家。

南靖

妈祖过海

许师伟摄影

(图来自:凡水)

南靖县梅林镇的妈祖信仰已经有多年历史,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这里都会举办妈祖过海仪式源于妈祖踏浪救助众生的传说。仪式先由村民从天后宫恭请妈祖上轿巡航,在巡游各村各户后,由十几位青壮年抬着轿子向村头的河里奔去,而河中央早有二十几个村民装扮成虾兵蟹将、水怪的模样在前头拦路,并且不断地用水泼轿子。抬轿的青壮年则左冲右突,冲破重重障碍,直奔天后宫,整个仪式演绎着妈祖不畏风大浪高救难救世的传奇故事。整个过海仪式要三进三出。

泉州

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是一种发源于泉州地区的舞蹈,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区。

“拍胸舞”为男性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舞蹈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击掌、拍击前胸、两胁、腿部,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

泉州

蟳埔女习俗

蟳埔女亦称蟳埔阿姨,与惠安女、湄州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居住习俗与民间信仰,构成蟳埔女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别具一格。

陈霹摄影

蟳埔人天生与大海打交道,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妈祖生日和九月二十三妈祖忌日,蟳埔全村男女老少组成浩浩荡荡的“巡香”队伍,抬着妈祖神像,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蟳埔人把平安寄托于神明庇护,因而“求神拜佛”的民间信仰浓烈。

泉州市蟳浦女迎盛日

邢立新摄影

石狮

蚶江海上泼水节

陈国任摄影

蚶江海上泼水节历史悠久,源于明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为中断期,九十年代至今的复兴期。端午节这一天,蚶江古渡沸腾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从四面八方涌向滨海,只见百舸在泉州湾海面上竞渡穿梭,人们用各种勺、桶盛满海水,相互追逐倾泼,男女浴情,热气火红。

人们视此水为“吉祥水”、“幸福水”,让这圣水情雨淋个透,可消灾驱邪,以图吉祥、幸福、兴旺。同时,在这一天也举行庙会、采莲、祭江,护航仪式,捉鸭子、赛龙舟等活动内容,将闽台文化、传统文化、美食文化、旅游文化溶入其中,内涵更丰富,使之更为魅力。

泉州、石狮

刣狮

石“刣狮”历史有-年时间。因泉州沿海的偏僻小村,经常海盗、强盗出没,村民的安全没保障。因此,村里年青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特聘广东少林寺姓顾的师傅传承少林武术,并在卢厝村成立第一支刣狮队伍,名为“刣狮”队,作为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队伍,实为乡村的地方护村队。之后附近的乡村便纷纷加入该队伍,并在各村组建“刣狮”队伍,保护自已的家园。

“刣狮”,“刣”为“杀”,也就是“杀狮子”,这是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的完美结合。表演时,由两人扮成狮子,套上“狮衣”。狮头、狮衣、狮尾、眼睛都可以动。其他人扮成武士,手持刀枪剑戟盾牌等十八般武器,包围着狮子“大打出手”。狮子则时而左逃右闪、回避兵器的攻击;时而腾空而起勇猛出击扑向人群,表演时,刀光剑影,吼声阵阵,惊心动魄。

泉州、石狮

嗦啰嗹

“嗦啰嗹”习俗也称采莲,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称这是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嗦啰嗹”就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另有说法,采莲是泉州的端午节习俗,采莲时唱的“采莲歌”,几乎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声“嗦啰嗹”,因而,“嗦啰嗹”因采莲活动而来。

每到端午节清晨,人们先向“嗦啰嗹”焚香礼拜,接着抬出沿街巷游行“采莲”。采莲队伍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的“铺兵”,手举长杆红旗,一路如醉似癫,充当前导。随后有四人沿途敲锣打鼓,以助声势。队伍中有几名男扮女装的提花婆,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老龙头压阵。

莆田

元宵跳火

黄宝映摄影

跳火是莆田筱塘上社和下社居民的元宵庆祝活动。上下社各组织数对棕轿,比斗勇气跳火,场面十分热闹。

整个跳火需要在燃烧正旺的火堆中来回跑三趟。其中,第一趟最是刺激,因为第一趟火堆刚刚烧起来,火势最旺,一脚踏入,犹如踏入火炉。

莆田

抢豆腐丸

莆田市城厢区泗华村举行“抢豆腐丸”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前一天,泗华村的村民们都要集中到一起用豆腐和菜制作豆腐丸子。豆腐丸子经过晾晒后,被装在一个个塑料碗里,由村里的青年男子用托盘端着,供村民争抢。村民们将抢到的豆腐丸子带回家,在“二月二”这天煮了一家人一起吃,共同祈盼新一年团圆平安、事业红火。

莆田

前坐刀轿、打铁球

打铁球习俗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从形式上看,每年元宵元月廿四日出游布福,由5-7位僮身脱光上身,坐上刀轿,手系“铁球’’,不断击打自身背部,场面壮观。实际上,是因为嘉靖年间倭冠入侵,官方武备松驰,海防失守,造成外患。当地民众为了鼓舞抗倭斗争,一方面借助神的威力,一方面号召乡亲修武练兵随时准备保家卫国。

钢刀做成刀轿,“僮身”赤身赤脚,手持铁球稳坐刀轿,神情肃穆,并不时用直径10厘米的铁球甩打脊背,直到血迹斑斑。

三明

赛猪会

田敏强摄影

大田县美阳村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赛猪会。按照习俗,村民已经将自家养的大肥猪宰杀干净,抬到村里的祠堂前。许多村民自发带来了品种丰富的供品,在祠堂内外摆上,敬谢天地之恩。随后,大家还把自家的猪一一摆了出来,争夺得“猪王”称号。

沙县

肩膀戏

肩膀戏,亦称肩头坪。演出时,由8岁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小孩原本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平时又训练有素,站在大人肩上不仅不怯场,而且唱起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起来招形式有致、维妙维俏。

连城

姑田游大龙

林乔森摄影

姑田游大龙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月十五元宵夜,姑田乡村,大龙翔游,看客云集。二百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鹜,前后左右相随,游龙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之长,热闹非常;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

连城、永定、长汀

走古事

张玉宝摄影

走古事为客家人闹元宵的盛大活动,在连城、长汀、永定县区盛行,尤以连城罗坊蔚为壮观。每年春节正月十四日和农历正月十五日,当地九大房族,各出一棚古事。每棚古事由房族挑选身体健壮、胆量大的十岁左右男童两名,按戏剧内容装扮,勾画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护将。

领先的一棚古事是天官、武将,后面依次排列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杨六朗、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宁等。每棚须用22名抬夫。因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流替换,故一棚古事就要66名抬夫。

连城

游花灯

芷溪,连城庙前境内的一个古老村落,花灯以宫灯为主灯,外围配上花篮、纱灯、牡丹灯、鳌鱼灯,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人物等,用特制玻璃杯装蒸过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点灯,形成纸做灯、油点灯、纸包火的特色。

每个花灯重20余斤,高5尺,分二层、三层结构,有99盏油灯火,由十几人抬护;元宵节时按姓氏轮流出灯,多时达百余盏,组成一支花灯长队,花团锦簇,琳琅满目,配以锣鼓、十番乐队,十分壮观。

武平

“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

修永清摄影

每逢寅、申、巳、亥年的醮会日(农历十月十五日),武平县的永平乡中湍村村民用“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绝技绝活庆祝今年的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是富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民俗文化。

下火海

捞油锅

永定、南靖

做大福

刘玉金摄影

客家人居住区,每年农闲季节,都有一次联村连日大集会、大联欢的传统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称“集福”,三年一次的大集福称“做大福”。做大福由来已久,或说最早由打醮驱邪发展过来的,经过不断的演变,终成为全民性文化娱乐活动。

长汀

闹春田

闹春田是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相传上百年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二(举河村)、十四(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

长汀

刻纸龙灯

“刻纸龙灯”主要流传于长汀县童坊镇一带,其中以彭坊乡的最为出名。据传是由清代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将福建泉州的刻剪纸艺术与中原的元宵花灯艺术相融合、并加以创新组合,从而形成了闽西北民间独特的“刻纸龙灯”。

每年的元宵节,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会自愿扎制龙灯,举村参与龙灯巡游,场面十分壮观,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南平

抢酒节

王敏摄影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一是福建南平河坊村一年一度的“抢酒节”。在家家户户杀猪宰鸡备酒备菜,以新酿制的红米酒和以稻米制作的糍果宴请四方来客。这一天来村里的人们,无论是否认识,都可以到村里任意一家吃饭,还可以喝到抢到的喜酒,以盼来年更好。

相传,河坊村“抢酒节”创立于公元年,即隋朝开皇十一年间,是当地先民为缅怀隋朝开国名将冯仕基的历史功绩、纪念三国五虎上将赵子龙的侠义肝胆而设立的,距今已有年的历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这一天村民们都会聚集举办“抢酒节”,主要是庆祝当年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南平

樟湖捕蛇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南平樟湖镇一带群众都要举行捕蛇迎菩萨活动。这一天,镇民们很早就走出家门,四出捕蛇。十分有趣的是,捕蛇者见到蛇时,只要口念一句词,蛇就不走也不咬人。这一天谁捕的蛇最多,谁敬奉菩萨的心就最诚。

叶政麟摄

中午12时过后,群众便将捕到蛇集中到庙堂,装在桶里。尔后恭迎菩萨上街游行,此时大家便每人手捉一条蛇,有的将其挂在脖子上;有的挎在肩上,边走边舞,蛇时而忽上,时而忽下,场面十分壮观有趣。游行完毕,镇民们就将蛇放入闽江,驱邪逐瘟,保佑来年平安无事,五谷丰登。

武夷山

拔烛桥

拔烛桥,是流传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枫坡村的一个很独特的民间社火活动。这个习俗和禁赌有关。相传年(清咸丰八年),京官邱美金的“大大”(爹爹)见家乡赌博成风,土地荒芜,心中十分焦急。于是,他心生一计,从京城传话称:由于赌博的瘴气遮住了家乡,麒麟看不见家乡的田,保不住丰收与平安,村民务必在正月里赶制百盏花灯、百个可插蜡烛的木架,在十四至十六日三天绕村游行,然后把花灯堆放燃烧,将赌具投入火中焚毁,清除瘴气,以求麒麟保佑。乡民们遵此办法焚烧了赌具,安心生产,来年果然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此后,这种习俗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拔烛桥”活动。

建瓯

挑幡

建瓯挑幡是源于多年前。当时,明朝将领郑成功在闽组织“复明”大军抗清,并筹备收复台湾。建宁府(今建瓯)大州造船工匠纷纷应征入伍。收复台湾战役结束后,凯旋而归的建瓯将士将带回的大旗高挂竹竿上,竞相擎持,以示纪念,久而久之,逐渐演化成“挑幡”活动,流传至今。体现了汉族劳动人民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

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汉族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

一根约l0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校叶,凉干后,外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据鉴定,最长的幡为10.2米,幡重为20.6公斤。

三明、邵武

傩舞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形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宋代,跳傩活动传入,传承至今。时至今日,中原地区傩文化已基本消亡,许多地方傩舞也已发展衍变成为傩戏,而邵武和三明不仅保留和传承了中原傩文化,而且保留的是只有舞蹈动作没有剧情和说唱的纯傩舞,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傩文化活化石。当地还遗存了一些关于傩舞的文字史料。

宁德、福鼎

线狮

张晓摄影

石桥头村的线狮九狮图起源于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喜庆活动,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起初是竹狮,由单狮而至三狮、五狮、七狮,最后发展为九狮,“九”取“长久”与丰足的吉祥之意。石桥头村的村民也一直努力改良着九狮图。

狮子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力量与意志的象征,因而经过挖掘提炼的九狮图,在原有雄健强劲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一股富有东方特色的神秘色彩。

点蓝字添加

赞赏

长按







































白蚀丸价格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91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