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晋江建筑营边大桥
营边大桥
建于宋代的营边大桥,桥在池店营边村而得名。它又是另具一风格的古桥,这座全长不过45.6米长的桥,站在桥头却看不到桥尾,历来称作“隐龟桥”。
附文:
营边大桥
何振良
“隐龟桥”就是营边大桥。
营边大桥位于池店镇营边村,桥以村名而称。明代,因桥的东畔有一座军营,故名“营边”。
大桥全长45.6米,中间高,首尾低,人在桥头,根本看不到桥尾,远远望去,就如一只缩头缩尾的乌龟,所以民间叫做“隐龟桥”。
据《晋江县志》记载:桥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历代有重修。方形石墩13座,釃水12道,每间架巨石板5至6条,两侧有望柱,皆卧大石板作护栏,结构严谨。桥头建有廊亭1个,维修碑记2方,石塔1座,桥北20米左右有一个小寺庙,村人称之为观音庙。
营边大桥全部由花岗石筑成。横跨桥墩之间的巨石板,长8至11米,宽0.6米至1米,厚0.5米到1米,每块重达3吨左右。它的桥基采用了“筏形基础”,即造桥前,先在江底沿桥梁中线抛撒石块,形成一条横跨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础。由此可见,该桥的工程十分浩大。该桥桥墩采用方形,是因该处水浅流缓,可增加桥的稳定性。通过该桥,不但可以研究宋代桥梁的建筑艺术,同时还可以研究当时开采石料的技术。
营边大桥与潘湖村境内的吟啸桥、御赐村境内的御赐桥,是当时福州通往厦门、漳州,直至潮、汕、南粤交通大动脉上的一座必经的桥道,即古代的“官路”。该桥的建造是为适应唐宋以来泉州日益活跃发展的海上交通的需要,曾对促进泉州古代对外贸易起了重要作用。大桥自建成后历经多年风雨、地震的破坏,至今仍牢固如初,它那粗犷雄壮的气势犹存。
(来源:晋江地名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xw/1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