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卫生院伴着改革节拍长大
年,全国共有3.6万余家乡镇卫生院。这些卫生院的规模、人员配置、医疗能力、业务收入各不相同,但总体给人留下小而弱的印象。如何扭转这种认知,做强乡镇卫生院,强化其在居民心中的存在感?近期,记者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采访发现,伴随着经济腾飞,当地卫生院立足医院办好,力求找准发展的“穴位”,持续释放着发展的冲劲。同时,地方卫生健康部门也强调规划的力量,因地制宜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和使用,实现卫生院与经济社会的同步成长。
关于用地的烦恼
多年来,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总是因业务用地过于狭小烦恼着。
年,晋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多年在经济领域敢闯敢拼,晋江市陈埭镇逐步发展成一个“大镇”,出现了多家国内知名的制鞋企业,为此被冠以了“中国鞋都”的称号。制鞋业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全镇37万常住人口中,只有8万是本地户籍。
富裕起来的本地居民却早已习惯到外地看病。“居民到厦门、福州,还有北上广看病,这是比较常见的。”陈埭中心卫生院院长洪文挺回忆,卫生院曾经一度被称为“诊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诊疗环境过于狭小,既影响了业务科室的发展,也难以满足居民对更好医疗环境的需求。
“大镇”寸土寸金,陈埭中心卫生院在其中就是个“小院”,蜗居于老镇中心,占地面积不足7亩,其中一个角落还被当地的居民占用。一条马路从卫生院的门前穿过,缓慢行驶的车流、人流造成了交通的堵滞。人声鼎沸当中,卫生院门口设立的预检分诊点和隔离栏,提示着当前仍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
“经济高速发展,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总体滞后,某种意义上说是欠了老百姓一笔账的。”洪文挺说,按照常规思路,依靠巨大的常住人口数量,在陈医院完全没问题。然而,从年履任院长以来,迟迟没办法找到一片空地,完成异地新建的梦想,成了洪文挺心头的一大遗憾。
最早的一个方案是把一家搬迁的小学划给卫生院,由于小学所在的村子不同意,只能作罢。洪文挺回忆,后来晋江市又出台了规划,计划征地50亩用于卫生院建设,却由于涉及村庄庙宇、受到村民阻挠再次搁浅。
“有一年镇政府换届,新上任的镇长对发展卫生事业很重视,极力为卫生院规划用地,没想到没多久镇长又调走了。”洪文挺感到无奈。
“再后来,市里在位于陈埭镇的晋东新区征用了一片地,总计来亩,在规划新建卫生院的同时,提出要和高端医疗对接。”洪文挺说,当时大家听了规划都很高兴,然而跑了一圈北医院后,失望大于希望。“医院纷纷表示,医联体、医共体项目实在太多,精力有限,医院。”
螺蛳壳里做道场
没有土地用于新建,难道卫生院就不发展了吗?“我们想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首先还是把基本医疗保障好,把基本公卫服务落实好,改善居民的就医条件。”洪文挺说。
在晋江市卫生健康局支持下,陈埭中心卫生院完善院内设施设备,优化服务流程,引进医疗技术骨干,强化科室建设,编制床位数逐步增长到张,职工总数达到人,将原有科室细化为22个临床及医技科室、4个病区,针对心力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压危象、肺心病、呼吸衰竭、重症肝病等逐步有了较强的救治能力,能独立完成胆囊摘除术、胆总管引流术、脾破裂摘除术等微创手术。
年,陈埭中心卫生医院,并挂牌福建医院、医院医院。年,该院总收入达万元,门急诊量33.5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人次,业务量年均增长15%。
其间经历了种种艰难。首先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其他卫生院院长一样,洪文挺想到了“感情和经济两手都要硬”,为此甚至经常奔赴其他省份挖人才。其次是医疗质量安全的持续改进,卫生院积医院,多方寻求建立协作帮扶关系,带动学科建设和诊疗技术的发展。
当地人承认,外地医学人才、医疗资源来到陈埭镇,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吸引力密不可分。“但卫生院发展,还得靠服务赢得民心。”洪文挺介绍,卫生院坚持努力为辖区群众与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做好老慢病管理、健康宣教、预防接种和学校卫生保健作为大事来抓。
螺蛳壳里做道场。近年来由于业务量增长、职工数量增加、科室划分更细,陈埭中心卫生院不得不在镇中多处地方租赁房屋办医。另一方面,感受到卫生院真能办事,当地居民也终于不再称呼卫生院为“诊所”了。
另一种“社会办医”
在晋江市,另一家卫生院同样曾为土地烦恼过。
年,孙丰裕履任磁灶中心卫生院(医院)院长时,晋江市的经济一片火热,正处于大拆大建的时期。孙丰裕得知当地政府已经规划将一片土地用于卫生院异地新建,二话没说带着人先把那片地用铁丝网圈了起来。
“老卫生院位于磁灶镇的中心地带,老破旧,更别提技术能力了。”孙丰裕认为,普遍富裕起来后,居民对医疗环境和医疗条件的需求水涨船高,满足这种需求最好是异地新建卫生院,“至少让看病的居民有地方停车”。
当时,晋江市对异地新建卫生院提出的政策是,市、镇两级财政分别承担卫生院40%的建设费用,剩下的20%由卫生院自己解决。由此,孙丰裕想到“社会办医”,而捐赠也可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在卫生院党建馆,孙丰裕指着一张照片回忆,几年前在香港,某位富商请他到家中吃饭并给卫生院捐赠了0万元。他还回想起,为了筹集建设资金,他想请本地的乡贤聚一聚。“有的人不来,医院都是挣钱的,不像教育那样需要捐赠。”
这些不理解的声音更坚定了孙丰裕把“医院”办好的决心。孙丰裕介绍,新建卫生院不仅有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和ICU等科室,还有医学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药剂科、血库等辅助科室,并配有16排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等先进设备,“设备购置和异地新建卫生院的部分资金来自社会捐赠”。
“除内科、外科、妇产科、急诊科、血透室外,口腔科、眼耳鼻咽喉科、胃镜室、预防接种、儿保科等也受到患者追捧。”孙丰裕介绍,卫生院紧盯群众需求,积极争取社会资金万元,医院血液透析科,配有20张透析病床、20台血液透析机、8台血液滤过机,可同时为20位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改变了当地透析床位一床难求的局面。
进入卫生院门诊大厅,左侧楼壁上标识着“胸痛救治单元”。急诊科医师吴友泰介绍,“胸痛救治单元”于去年6月开始接诊,一旦识别出患者有心梗的症状,能立即处置,医院接受治疗,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小小的一块牌子,提升了居民对心梗的重视程度,挂牌以来挽救了多人的生命。”
有贴近居民的优势
找准发展的“穴位”,以群众认可为发展的出发点,磁灶中心卫生院于年被评审医院,日均门诊量超过人次,年的总收入超过了1亿元。然而,收入却不是职工日常工作中的考量,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孩子只是衣服穿得太多、捂得太紧,不是身体有问题。”一年多前,在详细查看一个被怀疑患了偏瘫的6月龄婴儿后,该院儿保科主任章肖琳郑重地叮嘱眼前紧张兮兮的婴儿父母,赶紧把婴儿身上厚厚的衣服脱下。
此前,担心婴儿受凉的父母按照老一辈人叮嘱,给孩子多加衣,却发现婴儿总是在怀里折腾,显得很不老实。于是,他们抱着婴儿辗转求医,憋着劲一定要把病根给找出来。医院“疑似偏瘫”的核磁诊断报告后,全家人已濒临崩溃。
章肖琳回忆,当时基于多年经验所作出的判断,缓解了婴儿一家焦躁的情绪。在她的建议下,婴儿接受康复按摩治疗,改善了由于穿衣过多所致的神经紧张和肌张力过高等症状。
“大医院有技术能力的长处,卫生院有贴近居民的优势。”章肖琳说,多年工作中遇到过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根据事实作出精准的判断,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功底,更要与居民有良好的互动,对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了解”。
临近中午,在磁灶中心卫生院门口,仍有相当多患者通过体温感应门,确认体温无异常并出示健康码后,进入卫生院就诊。
“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服务做好了,两项工作相互促进,卫生院的日子就好过了。”章肖琳介绍,儿保科是卫生院重点培育的科室,共有10名医护人员,能提供健康体检、视听力筛查、骨密度测定等服务,“医院开展的项目都能开展”。
这些项目在满足当地家庭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xw/1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