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风情晋江特色镇集合
青阳镇青阳镇古称“五店市”,年县治迁此,始为县城。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29.29平方公里,人口8.1万,辖24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该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努力拓展第三产业。现已建成粮食,龙眼,蔬菜,家禽家畜,淡水养殖等五大农业生产基地,2个镇级工业小区,以及鞋服,家私,钢材,食品等商品市场。信息服务,娱乐,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建省综合经济百强乡镇第一名;年荣获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佳”,国家财政部“中国百名财政大乡”。池店镇
池店镇位于晋江下游南岸,与泉州市鲤城区隔江相望。面积29.13平方公里,人口5.2万,辖24个行政村。交通十分便捷,国道线、省道线及泉厦高速公路穿越境域。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已建立龙眼、蔬菜、禽畜、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工业门类主要有制鞋、陶瓷建材、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五金机械、和印刷业,其中制鞋业占工业产值的60%以上。市场建设颇具规模,已建成三大专业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霞美汽配市场、和福联纺织城,其中华洲水产品市场年交易额10亿元,为全省最大、全国少有。年,该镇列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五十强”第20位。
紫帽镇
紫帽镇位于晋江市西北部,地处紫帽山南麓,故名。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8个行政村。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层峦叠翠,风光秀丽,山中有金栗洞、古玄寺、灵应岩、普照寺、和石鼓、丹炉、棋局等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镇原为国营紫帽山农场,年建乡,年撤乡改镇。素有“水果之乡”美称,盛产龙眼、杨梅、桃、李、梨等水果,特产桂圆干制作考究,远销内外。工业以陶瓷建材为主,针织、服装、食品业也有一定发展。近年来充分发挥紫帽山人文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占地亩、投资额2.4亿的高尔夫球场项目正抓紧做好各项前期工作。
磁灶镇磁灶镇位于晋江市西北部,是历史悠久的陶瓷之乡。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9.6万,辖2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建筑陶瓷业为该镇支柱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年产值达25亿元,主要产品为各种规格、档次的内、外墙砖,以及地板砖、卫生洁具等。随着陶瓷建材市场的日益繁荣,运输、通讯、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批禽畜、水果、蔬菜、淡水养殖基地,为城镇提供了大量农副产品。基本完成窑炉技改任务,陶瓷烟尘污染得到控制,目前正进一步巩固提高治污水平。年进入“全省镇企业五十强”居第5位。陈埭镇
陈埭镇位于晋江市东北部,境域大多属晋东平原。面积35.6平方公里,人口7.3万,辖26个行政村和1个镇办农场。土壤肥沃,水利发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蓬勃发展。乡镇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已形成以制鞋业为龙头,五金机械、日用塑料、印刷包装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第三产业兴旺发达。创造出多个“全省第一”,如全省第一个“亿元镇”,第一个“电话万户镇”,第一个“电话机”,第一个“村级模块局”。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农业部评为“乡镇企业发展快、对社会贡献大”的乡镇。
西滨镇西滨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平原地带,前身为国营西滨农场。面积仅2.1平方公里,人口人,辖跃进村和原西滨农场,是全市最小的镇。耕地面积亩,地势平坦,水利发达,农业耕作条件优越,主要种植水稻。近年来工业也有较大发展,目前已有家企业,以制鞋、植绒、制革、服装、轻泡为主。人均收入、人均创税及计生、奔小康建新村等多项指标列全市第一,被誉为晋江的精品袖珍镇。
内坑镇
内坑镇位于晋江市西部丘陵地,带是全市唯一的老区基点镇。面积46.2平方公里,人口6万,辖28个行政村。该镇是晋江粮食主生产区之一。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取得新发展,蔗糖、蔬菜、水果、养殖、食用菌五大基地颇具规模,成为全市农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初步形成“东鞋西瓷,中部轻工”的工业发展格局,一批陶瓷、塑料、服装、粮食加工等专业村迅速崛起。多年来集中力量狠抓交通、通讯、供电、水利、金融服务、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八大网络建设,使这个经济起步较晚的镇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综合经济实力名列福建省第16位;农业综合开发跃居晋江市第1名;率先成为晋江市省级教育先进单位镇。
罗山镇罗山镇位于晋江市中部,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8.7万,辖30个行政村。地处晋江市区与石狮市区之间,随着两市市区的延伸和辐射力的增强,区域优势日益突出。泉安、泉石公路穿越境内大部村庄,社店至马坪公路横穿境域南部,泉厦高速公路在社店出口,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工业以建筑材料、食品罐头、五金汽配、鞋帽服装、塑料制品和废品回收业为主,逐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村。随着外商投资项目--福埔开发区S.M国际广场的全面启动,福埔机电市场、上郭木材市场和社店食品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商贸业正迎来一个较大的发展良机。主要名胜古迹有草庵和紫竹祥寺,其中草庵内有目前世界仅存完善的摩尼石雕。安海镇
安海镇位于晋江市西南部,于公元年建镇,至今已有年历史,素以侨乡文化古镇和集贸古镇著称。面积67.7平方公里,人口11.8万,辖36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现有乡镇企业家,三资企业家,主要有钢铁、建材、机械、五金、纺织、制衣、制鞋、玩具、食品、电子、妇幼用品、日用塑料、房地产、娱乐服务等行业,其中玩具业已发展为全国主要产地之一。拥有食品饮料、糖烟酒、钢材、布料、家电、日用小商品等专业市场,尤其是食品饮料和糖烟酒市场已辐射至广东、浙江、江西等地,成为全省较大的贸易市场和商品集散地之一。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50个乡镇企业示范区之一;年被国家民政部、农业部、科委、体改委评为“95首届全国乡镇投资环境强”;-年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十好文明集镇”称号。永和镇
永和镇位于晋江市中南部,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21个行政村。属丘陵台地红壤居多。花岗岩蕴藏量达1亿立方米以上,其中“”花岗岩石花纹美观,质地坚韧耐蚀,畅销国内外。大深线、草马线、石东线等三条主干公路贯穿境域,电力充足,投资环境优越。以红壤台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硕果累累,涌现出一大批水果、禽畜和蔬菜专业户。工业以石料开采及加工、服装、塑料、食品制作为主,花岗岩板材和石雕制品曾获日本通产省颁发的金奖。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型侨乡城镇正从昔日荒芜贫穷的“赤土埔”上崛起。
龙湖镇
龙湖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8.4万,辖42个行政村。龙湖镇以湖得名,境内龙湖水域面积达亩,为福建省最大天然淡水湖,其状若巨龙。龙湖内生长的鳖、鲈鱼、鳗及衙口村出产的花生为该镇久负盛名的特产。华侨众多,海外华侨和“三胞”12.5万人,侨眷属占全镇人口的80%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建立起一批龙眼、蔬菜、禽畜、杂果、花生、芦笋等高优基地,海洋滩涂养殖和淡水养殖也有较大发展。工业主要有服装、针织、五金、食品加工、塑料玩具和机械配件等行业,现已发展了一批上规模的三资企业。龙湖游览区、衙口滩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旅游娱乐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
东石镇
东石镇位于晋江市南部沿海,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9.4万,辖29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来此讲学,誉其为“海滨邹鲁,仁和之乡”,故东石又名“仁和里”。东石港曾是郑和下西洋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操线水师的演兵场。现新港区2个可停靠吨级货轮、年吞吐量20多万吨的泊位,经批准为闽南金三角对外贸易起运点、台轮停泊点。工业以制伞、纺织发展最快,年产雨伞0多万打,鼎盛时期曾占我国出口东南亚的50%以上。无石棉摩托车离合器片、金属陶瓷编织工艺等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英林镇
英林镇位于晋江市南部沿海,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4.4万,辖19个行政村。服装、石料开采业是该镇两大支柱产业。现有服装厂0多家,拥有“柒牌”、“劲霸”、“乐尔舒”、“凯悦”、“奔驰”、“一度红”、“子月明”等一批在全省、全国评比中夺魁的名牌产品,并逐渐形成服装原辅材料市场,成为全省重要的服装加工基地和原辅材料集散地赢得闽南服装名镇的美誉。该镇花岗岩矿储量达万立方米,石料产品畅销各地并有部分出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村村电话超百门,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百强乡镇前列.
深沪镇
深沪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素有“峙海金狮”之称。面积33.5平方公里,人口4.8万,辖13个行政村和6个居委会。地理构造奇特,海洋、矿产、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全国唯一、世界少有”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底古森林遗址。工业和海洋水产业是该镇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现已建立一支由艘船组成、总吨位2.3万的外海捕捞船队。深沪码头一期-吨级泊位已建成投运,目前正抓紧万吨级码头扩建前期工作、二类口岸配套和一级渔港建设。充分发挥口功能和晋江市进出口公共保税仓库作用,全面实施“以港兴镇”战略。近年来曾获福建省“百强乡镇”、“明星乡镇”、“十好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金井镇
金井镇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围头湾畔,距金门岛仅5.6海里,面积56.7平方公里,人口5.8万,辖20个行村和1个居委会。陆海交通方便,省道线贯穿全境,止于围头;围头万吨级对台贸易码头将于年建成投运。农业适度规模线营和农业综合开发有较大发展,海水养殖面积超万亩,建立一批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和水产基地。工业以服装、针织、玩具、电子、皮革为主,创造了“七匹狼”、“大永日”、“黑太狼”等一批名牌产品。民间对台贸易稳步发展,目前正积极争取建立民间贸易市场,把海上贸易引到陆上。先后被授予“福建省科技示范镇”、“福建省双拥模范镇”、“福建省十好文明集镇”等称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xw/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