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南安非遗百科带您赏遍家乡文化,品
南安历史悠久
地域特色鲜明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目前,南安已公布了六批9类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2项(闽南建筑营造技艺、英都拔拔灯)、省级3项(蛇脱壳古阵法、广泽尊王信俗、田都元帅信俗)、泉州市级34项。
如果你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南安人
就赶紧来看看这份南安非遗“百科”吧
小编带您赏遍家乡文化
品味乡情乡愁~
??
闽南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
闽南建筑营造技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规模宏大为闽南罕见,单体设计和施工亦为闽南上乘。闽南“皇宫起”大厝是我国古民居建筑的奇葩。历经几百年发展臻于成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皇宫起”大厝有一整套营造法则和建筑技艺,数百年来由各类工匠口传身授,代代传承,工艺十分成熟。近20年来由于时代发展,“皇宫起”的大厝建筑模式逐渐淘汰,建筑技艺濒临消亡。
英都拔拔灯,国家级
英都拔拔灯是一种综合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民俗娱乐活动。从目前搜集资料看,拔拔灯这一民俗活动在明朝景泰年间就已规范成形,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九晚上,活动地点为巡行英溪流域的各自然村。
桃源“蛇脱壳”古阵法,省级
发祥于南安丰州桃源的太祖拳,溯源于唐,定型于宋,盛于明清,是泉州南少林五大拳种之一。是见证我国南少林在泉州的有力证据。其基本特征为:刚柔相济的风格,注重实战的招式,生产生活用具都可成为武术器械,特别是保留有独特的“蛇脱壳”阵法,为我国武术界所独有,且千年来一直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对我国武术的悠久历史具有研究价值,值得保护。
广泽尊王信俗,省级
诗山凤山寺所祀奉的广泽尊王,姓郭,名洪福,后唐同光初年()出生于安溪金谷。凤山寺自建寺以来,香火鼎盛,起初分炉13处,接着凤山寺周围乡村各个角落都有供奉“广泽尊王”的。“广泽尊王”的崇拜活动更随南安人移居海外而外传,影响延及台湾、香港、澳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文莱和泰国等地。新加坡,供奉广泽尊王的寺庙除凤山寺,还有另外15座。广泽尊王在台湾一直是最受崇信的神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现有广泽尊王庙宇多座。
田都元帅信俗,省级
雷海青俗称“田都元师”,是闽南许多剧种如梨园戏、竹马戏、高甲戏、偶戏、芗剧(歌仔戏)等崇拜的戏神。闽南部份剧各如梨园戏、傀儡戏今天还有这种习俗:在开演前,要先将"相公爷"请出场,焚香点烛,祈求神护佑演出成功,称"献棚",演毕又要举行辞神仪式,有时庙宇落成或建醮前,还要请田公驱邪镇煞,请田公(傀儡神)打开庙门再请神入庙。田都元师信俗遍及闽南各地、广东潮汕、台湾等地。
清单34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xw/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