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传承文化quotDNAquot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还是一种文化载体,每种方言都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密码”,不少方言更承载着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例如地方戏、地方曲艺文化,多为方言演唱表达。这是方言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文化、历史的保护传承。留住方言,也就是留住文化和历史。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列入“重点任务”,提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这些措施,无疑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人们的视野,并与现代生活紧紧交融。
保护方言,传承文化的“DNA”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但在当下,特别是在城市中,普通话已然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而方言则裹着人们的乡愁渐渐走远。
“方言的消亡,并非危言耸听。”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对方言式微衰弱的现状表示担忧:“在南方的很多城市,六岁以下的儿童几乎不能说方言,甚至连听懂也有困难;六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大体可以听懂方言,但基本不说。十五岁以上的青年,有时会说说方言,但说得不地道,没有‘土味’。”
2月21日“国际母语日”刚刚过去,《人民日报》当天发表了一位语言学者的文章,专门提到了“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提出“方言与人的乡土文化更为亲昵、更为契合,它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此前,也有学者认为,方言是文化的“DNA”,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保护方言,即是传承文化的“DNA”。那么,我们要做些什么?全国政协委员张泓铭提议,将保护方言纳入国家的文化战略,让方言的生存和传承得到法律的保障。赵丽宏则认为,对老百姓而言,最要紧的是,要让人们有说方言、听方言的机会和平台。
“方言保护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投身方言保护已有五六年之久的著名主持人汪涵感触很深。年,汪涵自费近万元,发起了“响应”计划——湖南方言调查项目。该计划内容是对湖南方言进行调查采集、分类整理,建设相应的语料数据库。汪涵认为,最“响”的声音是乡音,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到方言保护当中来。
保护方言不能仅停留在保存和记录上。只有使用方言,才能让方言活下来,而年轻人则是令方言存活的关键。年,一档名为《十三亿分贝》的综艺节目在网络上热播,成为了方言文化的有力推动者。该节目由海选自全国各地的“麦霸”用方言演绎流行歌曲,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了方言。
方言一旦消失,其所承载的文化也会消亡。此次《意见》强调,既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要“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两者并行不悖,才能真正留住文化发展的脉络。
保护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年,人民日报前高级编辑李辉在公号“六根”连发三篇文章:《徽州,归来吧!》《再说徽州:地名改错了,真的不能恢复吗?》《三说徽州: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呼吁将安徽黄山市改回“徽州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关于城市改名现象与地名保护问题的热烈讨论就此展开。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李辉为保护地名大声疾呼已不是第一次。年,他曾发表《可惜从此失荆州》一文,为舍弃著名历史地名荆州不用,却用“荆沙”一名而打抱不平,并呼吁恢复荆州地名。年12月,湖北省政府颁布通知,撤销“荆沙”名称,恢复“荆州”地名。这让很多与李辉一样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了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言: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一位老人在给家乡官员的信中这样写到:“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行、乘车、购物等日常活动都与一定的社区或街区、街道、建筑等发生关系,这都离不开地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王长松认为,当前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有两个有效途径:一是制定地名保护名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科学规划城乡地名,使地名规划在满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对地名需求的同时,又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维持城市特色文化与居民的文化归属感。
年,民政部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保护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效。此次,“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被写入《意见》,必将更进一步推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留下人们的乡愁
走进北京南锣鼓巷,两旁开设了近百家店铺,其中售卖与老北京文化产品相关的店铺寥寥无几,多为餐厅、酒吧、杂货店等。店铺外观看似古色古香,内部商品却极具现代气息,甚至国内外著名连锁品牌也进驻其中。走进“老北京小吃一条街”,其中的“老北京小吃”虽有老北京小吃的形式,却缺少了老北京小吃的地道美味。一位来自外地的游客表示:“对南锣鼓巷有点失望,感觉和别的地方没什么区别。”
年,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公布,南锣鼓巷、什刹海等由于缺少原汁原味儿的文化保护,未能入选。有专家提醒,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传统风貌格局的同时,更需要保护的是历史文脉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如今,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存在重物不重人、重表不重里等问题,很多房子建设修缮得很漂亮,但原住民和传统的文化、民俗、风味不足。在近期出炉的广州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人们注意到,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原住居民被作为优先考虑的措施,一些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的功能不相符合的设施被列入重新规划。
此次《意见》提出,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不仅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管理”,还需要“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位于福建晋江市中心的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位于晋江市中心黄金地段的五店市,就像一座晋江传统民居博物馆:既有原地保留的老房子,也有一砖一石搬运到此的迁建建筑,还有根据一比一的比例还原的标本复制式更新建筑。来自晋江市旅游局的陈芳介绍,“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在这里,你几乎可以见到晋江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特色建筑。”
在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眼中,原汁原味的五店市,“老年人看了很怀旧,年轻人看了很时尚,外地人看了很闽南,侨乡人看了很乡土”。而从小在五店市长大的老居民庄炮成则感叹,“把五店市保留了下来,就是留下了根,留下了乡愁。”
方言与电影
冯小刚导演的大片《一九四二》,影片中大量运用河南方言讲河南的故事,让人感到一种亲切和真实,多体会了一些社会生活的内涵。出了影院,朋友们的对话中都带上了河南腔儿。而电影《白鹿原》里土得掉渣的陕西话,也让人感到很得劲。
这些年,在电影电视等文学作品中用方言成为一道风景,如讲四川话的《让子弹飞》,讲保定话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讲天津话的《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用重庆等方言的《疯狂的石头》、用东北方言的《东北一家人》等。更想到几十年前著名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影视剧里的方言让文学更接地气、营造出喜剧效果、与观众产生亲和力,就像拉着观众全身心地进入了那个故事之中。在影院中既可听到有意思的音,也可通过与字幕的对比,感受话语中的表现方式。看这些方言电影,肯定能提高学汉语的兴趣。
方言既是语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方人群在长期独特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资讯和交通的发达、人口流动和社会交流的增加,方言在变化,也在被同化。通过现代的音像传媒技术,留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的语言活化石,很有意义。一些专家认为,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
我们看到,很多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老外,热衷于从对方言的了解中琢磨中国语言文化的细微差异和丰富多彩。他们通过学习传统地方色彩的戏曲,如京味儿或津味儿的相声、东北二人转、山东快书等,成为汉语通和中国文化通。对方言的兴趣,促进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使他们的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还是汲取文化营养的法宝。
著名作家王蒙说过:“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看电影不仅可以欣赏文学作品,也可以了解语言文化。文学作品的确同方言有着难以分割的血肉联系,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对方言的兴趣,通过文学更形象地了解方言,通过方言更深刻理解文学。
引自:人民网陈苑年03月01日(有删动)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小偏方白癜风检查到中科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xw/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