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关于日月三光的禁忌

正统道教道教里关于日月的禁忌还是很多的,且比较普遍。如“不得辄指三光,久视日月。不得裸露于三光,不得呵骂于日月”等等。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对待日月三光呢?

日月的出现是为了化育万物,日月的照临为生身之本。天地不化乃置日月,所以对日月不恭即是“轻生迷本”。“轻生迷本”万物不载也。又因日月星三光各有神明,日月星的星中就包括满天星宿,南北东西中五斗,二十八宿,诸天列曜等。诸天星宿主人一切。“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总监万灵”。福禄寿星各司其职。不可冒犯星斗即是对本命的恭敬,对星辰护佑的感激,又是趋吉避凶的法门。因星斗有吉星凶曜之分,如若因裸露或不敬犯了日月三光,犯了黄贩豹尾,飞廉勾绞,丧门白虎等星煞,那就后悔莫及了。

后蜀后主孟昶的妃子张丽华和后主去青城山上香,因后主玩的非常高兴,所以玩了几个月都不想回京。时值上元节,上元天官大帝与五岳丈人校对世间善恶罪福的时候,张丽华因为在道观里夜起裸露,亵渎三光上真,就被天雷击死了。十多年后李若冲回青城山九天丈人观,在竹林中看到一个女子和她说了两首诗。然后他回大殿的时候看到神明校对善恶,其中就有竹林中的那个女子在受罚。李若冲问她师父唐洞卿法师原因,他师父将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告诉李若冲说,既然你俩有缘,你就超度她吧。

李若冲问其师何法可度,他师父说你要诵九遍《九天生神章》,然后奏金箓白简,张丽华的罪魂才能脱离苦趣,超生人天。于是李若冲依法行之,在中元节为张丽华修长生金简,使张氏的鬼魂得以投身。次日李若冲至张丽华所葬之处,看到地上有沙字四句。沙字书:符吏匆匆叩夜扃,便随金简出幽冥。蒙师荐拔恩非浅,领得生神九卷经。

这个故事记载在《铁罐炼》中的《黄箓斋》里。就因张丽华爷起裸露亵渎三光,所以被天雷劈死。可见冒犯日月星三光的果报是多么的大。

不得久视日月也是如此。经中记载“太阳日君为阳宫总司,列二十八宿为属吏。太阴月君为阴宫总司,总五岳二十四炁,治山为地司,三河四海九江十二溪为水府。每一年有二十四炁,每一节炁即太阳日君首至,当节合巡宿中。此日太阴月君亦至。其日,则二十四炁治山。二十四炁君,各攒集世人善恶、灾福、寿禄、生死等事,上於所属之岳。本岳司命,又复誊奏于当节阴阳二君所巡宿中。

立春节,按虚宿涌泉治阴官左监神炁君奏事。雨水节,按危宿北平治阴官右监神炁君奏事。惊蛰节,按室壁二宿稠粳治阴官左监察炁君奏事。春分节,按奎宿主簿治阴官右功炁君奏事。

清明节,按娄宿蒙秦治阴官左领功炁君奏事。谷雨节,按胃宿平盖治阴官右领功炁君奏事。立夏节,按昴宿云台治阴官左监功炁君奏事......冬至节,按斗宿真多治阴官右领神炁君奏事。小寒节,按牛宿昌利治阴官左都监炁君奏事。大寒节,按女宿鹿堂治阴官右平炁君奏事。然则日月,可久视乎?”

日月所主之神,于二十四节气时游寻下降考察人间,久视日月三光恐有不敬冒犯之意。就如同道教科仪里高功要执笏板对越圣真一样。一来表示恭敬,二来对越高真当诚惶诚恐,岂可直视。唯恐冒犯圣真,故执笏来朝。对神明以及对日月的不直视不冒犯,其实是人类自古敬天畏天,敬畏天地的一种表现。

“感天地负载之恩,蒙日月照临之德”是人对自然,对天地的一种恭敬和敬畏之心,要时刻心存对大道的感恩,对天地养育恩的感谢之情。因此道经中要求人们不可久视日月,道理即使如此。此条戒出,也皆因人对天地日月自然的恭敬心敬畏心少了,所以拿出此条,唤醒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不得久视日月三光,即常存敬畏,尊道敬天而已。

天地日月三光作为生养万物的本体,自古至今养育着亿万生灵,自古至今也未曾所求人类一丝一毫。天地还在生化,日月三光也都在轮转,护持着这个世界的繁荣与生生不息。然现代人对自然,对天地的破坏太大。“臭氧空洞、水污染、雾霾、温室效应”等导致原本和谐的天地社会变得不那么和谐。生物在减少,空气质量在变差,吃喝危险性增高,都是人们无恭敬心,不敬畏天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气候环境问题已经是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节能减排,适度开采,人们对保护生存环境的认识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重视。相信在全球的共同努力下,人为的外在形式的保护环境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对地球对人类的发展与生存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但更重要的还是人心的发觉。当人从心里认识到要保护环境,敬畏天地自然之后,那才能彻底的将“天地自然与万物生存的和谐”找回来。“人心皆散乱,一念变纯真”,这颗恭敬敬畏心的一念生起,才会使天地宇宙自然更加和谐繁荣。

随缘转发,功德无量!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点右下方"写评论"发表评论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
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xw/668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