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确认过眼神,晋江发展遇上对的l
学习青年说
不是非要等到毕业生找工作了才开出“户口、房子、补贴”等条件。晋江的人才工作是立体的、系统的,更是有温度的。不只是政府部门围着人才工作做文章,还有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以及志愿者的爱才助才,育人成才。
优惠政策为人才提供保障
福建省晋江市城市新貌
“新时代的‘晋江经验’有一条是:没有人才一定不会有发展。”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黄建华说。为了真正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晋江让人才搭上“先试先行政策”的首班车。
面对外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晋江于年率先在全国创办“川渝皖赣湘鄂贵”六省一市“异地高考”班;
?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四川、重庆籍考生在晋江“异地高考”会考;
?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四川籍学生在晋江市“异地高考”体检……一系列教育改革解决了考生回原籍考试的“大迁徙”问题,惠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面对户籍、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外来人口的基本问题:
?晋江在全省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给持证人员30项市民化待遇,真正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
?率先实行公办高中和中职学校免费,每年都有超过4万名学生受益;
?率先实行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
?过去,“新晋江人”医疗报销需要两地奔波,而且要自己垫资,医疗负担重。为此,晋江市在年推出异地结报服务。
图为中南大学毕业的博士姚俊峰(右一)正在公司工作。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晋江小故事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终身教授陈博士到晋江创办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时,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专门安排业务骨干,帮助办理企业注册登记、驾驶证换发、落户等一系列审批服务事项。
陈博士的原户籍不在晋江,没有任何现存档案可以印证其原户籍,而且定居美国前他已经注销户口,因此在落户上遇到很多麻烦。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商请陈博士家乡所在的村镇提供相关证明,多次组织公安、侨台外事、公证等部门进行政策协调,确保了他顺利落户。
产才融合为人才“领航”
当前,晋江正处在实体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民营企业家新老传承接班的重要阶段,针对晋江传统产业创新人才要素缺乏、民营企业家族传承文化厚重、“创二代”和新生代企业家逐渐走上舞台的特点,年2月,晋江市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领航计划”,希望培育一支国际化、创新型的企业家队伍。
黄建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这些企业负责人培养成‘未来晋江创新企业家’,真正实现30年后‘一群人改变一座城’”。
“领航计划”根据不同企业家群体特点分门别类、因材施教。在“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工程”模块中,开设企业家总裁班、工业设计领军人才研修班、高层次人才创业训练营等多层次多类别项目,聚焦晋江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痛点”“难点”和“未来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目前,“领航计划”已举办各类培训交流活动多场次,培训企业家余人次,营造了企业家学习的良好氛围。一期“领航班”开班以来,90%的学员企业年产值增长率超过往年30%以上。
吴允堆晋江青商会供图
晋江小故事
参加“领航班”后,达丽服装国际有限公司CEO吴允堆更是如鱼得水。“创二代”凑在一起,创意越来越多。班上有一位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同学,吴允堆就想,给平台增加一个支付提现的功能。未来,即便远在东南亚的工人,通过电子支付,也能很快完成工资提现。
志愿服务为人才发展助力
“教育改变晋江”公益团队是团晋江市委下属的一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一个始于年的志愿组织,致力于搭建一个帮助青年成长的平台,促进青年自我认识、自我发展。从辅导准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择校到指导专业发展,最后到实习、就业,“教育改变晋江”项目致力于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每一阶段都给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晋江市青年商会准备将“教育改变晋江”项目纳入到日常工作中,会长李子兴说,“教育改变晋江”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帮助青年。
李子兴希望,通过青商会的参与,给“教育改变晋江”项目赋予高度和深度。从高中毕业填报志愿开始,为青年提供服务;新生入学后,通过各地的晋江青商会,找到晋江籍的大学生,开展一系列联谊活动;把大学生统筹在一起,引导他们提升素质能力,提供在优质企业实习的机会;毕业后,引导学生和企业双选;大学生随时可以推荐适合到晋江工作的同学、朋友。
“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李子兴说,“即便不回晋江工作,青商会也会提供帮助和支持。比如在上海读书的学生希望留在当地,我们可以介绍他去劲霸男装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这样,他虽然没回到晋江,但是仍然可以留在晋江人的企业里工作,对培育后备人才队伍很有帮助。”
晋江小故事
“以人为先”的人才政策也吸引了一批“假日专家”“星期天工程师”。医院与树兰国际医疗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和名医工作室,引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领衔的院士团队,开展定期坐诊、疑难手术、远程会诊等,大大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
目前,晋江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人,设立院士工作站13个。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张曼玉记者潘圆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年07月12日01版)
图片来源/新华网、晋江青商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xx/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