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丨泉州港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港位于泉州市东南晋江下游滨海的港湾,古代称为“刺桐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北至泉州湄洲湾内澳,南至泉州围头湾同安区莲河,港口资源优越,海岸线总长公里,大小岛屿个,规划可开发的港口自然岸线.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57.2公里,是福建省三大港口之一。
泉州港港区
泉州古港包括泉州湾东北面的崇武港,泉州湾的蚶江港、石湖港,后渚港、洛阳港,深沪湾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福全港,围头湾的围头港、金井港、东石港、安海港、石井港,湄洲湾的肖厝港、斗尾港。合称三湾十二港。在上述各港中,以后渚港最靠近泉州市府,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是泉州港重要对外交通贸易港口。
现又开发了湄洲湾肖厝深水良港,泉州港辖有四湾五个港区十六个个作业区,即:湄洲湾西岸肖厝港区和南岸斗尾港区;泉州湾东北面的崇武港及泉州湾港区秀涂港、蚶江港、石湖港、内港港、后渚港、华锦港;深沪湾港区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围头湾港区围头湾的围头港、水头港、金井港、东石港、安海港、石井港等。
泉州港码头泊位
泉州港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9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5个(包括30万吨级2个、10万吨级4个、5万吨级8个、万吨级11个);港口通过能力达到万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万TEU。全港开通运输航线多条,集装箱航线76条,与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有海运往来。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分工比较明确的码头群体。
按专业功能划分,件杂货泊位42个,拥有福建省靠泊能力最大的肖厝作业区7万吨级矿石装卸码头和锦尚作业区10万吨级福建鸿山热电煤炭专用码头;液体化工泊位26个,拥有福建省靠泊能力最大的斗尾作业区3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专用集装箱泊位6个,最大靠泊能力5万吨级;客货合用泊位2个,基本形成了以肖厝、斗尾和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分工比较明确的码头群体。
历史地位
泉州港历史悠久,有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南朝时期,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于陈武帝永定二年(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年)两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译《金刚经》,后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在唐朝(公元-年),泉州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贸易中心。此时,丝绸、染色、采矿、冶金、陶瓷、造纸、印刷、制茶和造船等行业都发展得很繁荣。在宋朝(公元-)也同样享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因为获得当时积极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支持。在泉州,有几座便于不同地区之间通行的桥,还有用来便利商船航行和庇护它们的石塔。到了明清时代,因朝廷屡次海禁,泉州港口逐渐衰落。
现代贸易地位
今日的泉州港已然成为福建省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的重要基地,是泉州市建材、陶瓷、鞋帽、服装、食盐内外贸出口、石油、钢材、煤炭、食糖、化肥、荒料、酒类等进口的重要集疏中心。为泉州内外贸经济发展,海内外经济、文化、人文交流,促进泉州建成现代化工贸港口旅游城市,奠定重要的基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年,泉州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超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4.9%。1-12月份,辖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5万吨,同比下降1.0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52万吨,同比下降14.28%。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9万TEU,同比增长6.64%,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0.96万TEU,同比增长29.61%。
根据E-PORTS的信息可知,进出泉州港的生铁、煤炭、散杂货等均需在各个不同的码头及泊位进行,不同码头及泊位装卸货种类各不相同,如您需要在泉州港进行各项船舶事务,您可以点击E-PORTS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yy/1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