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厝边弄巷里,颂扬着世代好家风
?庄璇璇/摄
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社区,是灵源街道最大的社区,晋江市著名侨乡之一,古称灵水堡。仁宗嘉祐元年(公元年)御史吴中复与兄弟吴中纯隐居于灵源山修道,山上溪涧之水绕村而流,村庄因此得名。因“灵”而名,让村落焕发文艺气息,村落里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传递着淳朴的民风,勤学、积善的家风,清廉勤政的作风。
“
这些精神世代颂扬,随着吴氏子孙在海内外传承和发扬。
今天,邀您走进厝边巷弄的历史中,品味这个紧邻现代城市边的古村落里的人文情怀何和美景美食。
.
壹
宁静村落孕育人才
镌刻家训代代相传
《灵水吴氏公谱》记载,吴姓先祖随开闽王王审知从河南光州迁到南台兴化府塘下,再由兴化府迁到泉州晋江龟湖象畔加埭。那地方的七星山上有苏木之祥瑞,以往传说为“莲叶出水”的吉祥福地,吴氏祖先便住了下来。后传至灵水的始祖懒翁,他“慕灵源山水之胜,复自象泮徙居灵水”。在灵水古村落里,至今生活着吴氏的后代,吴氏后代的足迹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古村落虽位于城市主干道边,但一步入古村落,置身城市高楼之外、出砖入石的闽南大厝里,仿佛时空穿越,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清新与宁静。
?庄连白/摄
古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办公地点,位于吴良师大厝。大门两边的青草石上,吴良师(年—年)亲笔写下“声传阁囊肃门楣,笔写俚歌不算诗,只恐儿孙忘识记,谨将句子刻于碑”的石碑,谆谆告诫子孙应认真读书,遵祖训,不辜负祖先的期望。“他不但兴建家业,创建灵水老街,对家族公益事业如办学、铺路、建灵源寺都慷慨解囊,对困苦之人乐于帮助。”吴式加说,吴良师的后代分布在漳州、山西、台湾等地以及海外,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
?庄璇璇/摄
历来,灵水古村就有将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承流传的美德。在很多古厝入户大门两边的青草石上,用文字刻写着鼓励子孙多读书、为人忠厚、与人善交、勤俭节约的家训,让子孙在入家门的一刻,耳濡目染,铭记家训,谨记家史。
.
贰
好家风培育好品格
三朝御史三代清廉
在村落的吴氏家庙内,有一块“三朝御史”的匾额,是灵水乡贤明朝监察御史吴从宪的官匾,他任过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监察御史。《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灵水吴氏宗谱》和很多有关史料中,都有记载吴从宪及其伯父吴希澄、次子吴可远三代人为官清廉、勤政的政绩。这个故事,当地的灵水人都知晓,无不赞叹。
?吴氏家庙/图源:乡愁灵水
吴
希澄
自古廉者勤为民。吴希澄(年—年),曾任广东长乐知县。任职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把百姓的事放心上,广泛发展农业,让人民有存粮,无论遇到旱灾或水灾,百姓便不用为生活而担忧。他上任时,妻子带纺纱机随从,后来因为不耻与贪渎之徒为伍愤而辞官。离任时,只有十二两银子带回家乡。返乡后,他投身农耕,闲暇教儿侄读书。
吴
从宪
长辈为晚辈树立了榜样,好家风得到流传。吴从宪(年—年),少年时跟着伯父希澄,把他当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伯父清廉为官、勤俭为人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吴从宪。后来为官,他体察百姓疾苦,为百姓兴修水利;隆庆六年(年)巡按山东,青莱等州三年没有雨,他带领吏民登泰山为民祈雨;万历二年(年),在京监文武试,有中官弄权不法,他不宽容,上书请求罢免;万历三年(年),再次巡按浙江,五月十三日突发台风引发灾害,数万亩被毁,数以万计的人死亡,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动用官库银若干万,亲自监督填塞加固,堤岸至今海岸无冲崩之苦”。百姓得救了。
吴
可远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和成长。吴从宪次子吴可远(年—年)万历十三年(年)奉差出使高丽(朝鲜)。高丽国国王很高兴,想要送礼给可远。可远拒绝未果,后来出于礼节,可远收下礼物,在回国时,他托送行官转达答谢信给国王,信中写明所赠财物原封不动,交使馆人员转交国王。这件事在当时的高丽国被一致赞扬,都说上国的大官品德高尚。
?灵源街道家风家训展示馆
这就是流传在古村落里的“三朝御史三代清廉”的故事。近年来,灵源街道将家风家训融入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之中,灵水古村落建设“御史第”家风家训展馆,有力地推动全社会形成廉洁自律、修身齐家、崇德重礼的良好风尚。
.
叁
长兄如父树好表率
孝敬长辈兄弟友爱
村落里的吴氏宗祠,现在是老年人活动中心,日常村里有活动,或者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都在这里。关于这座宗祠,是一个关于孝道与亲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吴东篱(年—年)。东篱2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这个年纪,正是怀揣梦想的年纪。但是对于东篱来说,父亲早逝,家徒四壁,一家人连吃饭都成问题,谈何梦想?
?庄连白摄
为了这个家,东篱的母亲付出了很多,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上一口饭,好好读书,她经常饿着肚子干活,省下粮食,给自己的孩子。前有孟母三迁,后有吴母推食。不久,东篱发现了母亲的这个秘密。那个晚上,他跪在母亲面前,求母亲拿起饭碗吃饭,如果母亲有一顿饭不吃,他就跪着不起来,自己也陪着。20岁,为了生计,身为长子的东篱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四处奔走。年,40岁的东篱,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变故,弟弟吴履素去世。长兄如父,面对亲人的离世,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本来应该由他和弟弟共有的古宅大厝,全部赠予弟弟的儿子吴希江,自己在边上重新修了一座古厝,也就是现在的吴氏宗祠,并写下保证书,让其世代子孙,不得争夺这间家传大厝,这座大厝,就是现在的履素宗祠。
?庄连白/摄
6年后,吴东篱的长子考上了举人,圆了吴东篱儿时的读书梦。这也是灵水历史上,第一位中举的读书人。
多年后,这两间古厝早已经被时光侵蚀,但吴东篱的孝心与对兄弟的深重情义,被记录下来。灵水人将这里用作老年人活动中心,在恢复古厝的同时,也让这份百善孝为先的精神,得以弘扬。
.
肆
厝边巷弄深藏底蕴
乐享灵水盛景美食
灵水,村依青山,山有古寺,寺有灵佛。
穿过世纪大道,由九间大厝组成的灵溪谷传达了不同的民居体验,在一面铺满绿藤的墙上,可以仿效当年朱熹在此读书的情境,然后登上灵源山,览村落全貌。
盛景
灵源山是泉南名山,海拔米,山上有在泉南享誉盛名的寺庙灵源寺,还有众多古人留题的摩崖石刻。经历代僧众保护修葺,千年古刹灵源寺现已成为泉南最享盛名的禅林之一。除此之外,从不枯竭也不溢满的灵泉井,狭窄小径里可观云霞的步云关,登顶可见石湖塔和姑嫂塔、金门岛收览眼下的望江石,明朝试剑石,旧寺遗址紫云寺,俨然一头咆哮雄狮的狮仔石,由七个山岭组成的七星墩,形似善老翁和慈祥老阿婆的公婆石都值得一看。
?灵源山施清凉/摄
?灵源禅寺朱向阳/摄
?草庵朱向阳/摄
在灵源山旁边的华表山南麓有我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草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年)传入中国。到明初,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草庵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弘一法师也曾住草庵意空楼3个多月,并题写楹联:“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草庵后,认为它是这次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
美食
有美景也不能少了美食,说起灵水,很多人都知道,这里有灵源万应茶。元末明初,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亦遁于此山,削发为僧,号沐讲。他懂得医术,经常下山为村民看病。有一年,天气越来越炎热,生病的村民不断地增多。沐讲和尚便用草药制作药丸,取名叫菩提丸。药丸泡在水里,就变成咖啡色的,甜甜的药茶。村民们喝了药茶后,病很快就好了。后来,沐讲和尚把菩提丸的制作方法教给了村民,让更多的人学会制作菩提丸。菩提丸传到今天,就是灵源有名的灵源茶。
?灵源万应茶施清凉/摄
灵水菜脯也是当地特色,只有当地的“半头青”制作的菜脯,才算是真正的灵水菜脯。据说有一年,厦漳一带发生严重流感,药治见效有限。有户人家经济困难,加上为了治病花了不少钱,只好听天由命。一日过一日,不知不觉,感冒逐渐好了,邻居问他吃什么药,他说,三餐吃饭只有菜脯丝汤。消息一传开,灵水菜脯流传闽南。
?灵水菜脯图源:寻味晋江
灵源山脚下,面积5.61平方公里的灵水古村落里,居住着灵水吴氏居民,多栋既有闽南风格亦有南洋风貌的古厝,散布在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中,记录着流逝光阴里的村落故事。
往期精彩回顾
朗读者:原来你是这样有灵的紫帽山
除了供水金门,这个湖还有道不尽的故事
稳!晋江连续18年全国前十,13个镇全上榜
来源:刺桐清风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yy/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