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围头村ldquo三张牌rdqu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11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刘益清)不久前,晋江围头一位养殖户与台湾合作方因发生经济纠纷,差点告上法院。围头港涉台民间纠纷调解委员会主任洪水平及时带上一班乡亲朋友前往调解,排除矛盾,双方终于求同存异,回到友好合作的轨道。
近年来,被誉为“海峡第一村"的晋江围头村,打好亲情牌、友情牌和乡情牌,成功化解多起涉台纠纷,获得两岸相关人士的点赞。
地处晋江围头半岛最南端的金井镇围头村,祖国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渔村,也是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战发生地。两岸恢复交流后,围头村被确定为福建省首个“海上民间对台贸易试点”,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两地通婚越来越多,年至今该村已有对跨越海峡的夫妻。随着两岸经贸和通婚日益频繁,涉台纠纷难免时有发生。
为化解涉台纠纷,打造和谐围头、平安围头,年2月,该村在原人民调委会基础上,成立大陆首个涉台民间调解委员会——“围头港涉台民间海事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原有单一传统的调解模式向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转变,将主要调解范围设定为在两岸经贸交流中产生的渔业生产、水产养殖、涉台船舶等纠纷以及“围头新娘”的婚姻家庭纠纷,对构建两岸和谐关系、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调解委员会成立至今,与人民调委会配合,合计共调解涉台纠纷起,调解成功率达%,有效减少了两岸在经贸往来以及民间交流活动中产生的摩擦,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在调处化解涉台民间纠纷中,围头村依靠群众,善打“亲情牌、友情牌、乡情牌",努力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消除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的涉台交往环境。
打好“亲情牌”,让血溶于水。地缘带动商缘,商缘促成姻缘,围头村从战地走来,到现如今的两岸交流先行村,演绎了许多“从冤家到亲家”的民间传奇故事,涉台婚姻也成为两岸间架起的一座新的民间往来的桥梁,对促进两岸之间的了解,增进两岸和平发展的认同感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围头村始终高度重视涉台婚姻家庭纠纷,积极主动做好调解工作。如,围头女孩吴育某经人介绍,认识了台湾省台南市江佰某,在双方缺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便结婚。婚后,双方常因一些家庭琐事发生争吵。长期下来,吴育某无法继续忍受,于年底从台南返回围头,打算与江佰某离婚。围头村妇代会主任蔡金婷知悉此事后,便同调委会其他成员到吴育某娘家,深入了解纠纷细节,经过多次电话联系江佰某,过细做好男方的思想工作,最终男方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重新改过自新,吴育某也于年春节回台湾与家人团聚。正是得益于调委会打好“亲情牌”,主动介入和成功调解涉台婚姻家庭纠纷,两地交流越来越广,通婚越来越多,从围头女孩洪双飞成为第一个嫁到金门的“围头新娘”,到现如今围头村已有对两岸夫妻,成为两岸通婚第一村。
打好“友情牌”、干戈化玉帛,围头更有多例成功案例。在调解涉台民间纠纷过程中,调解人员十分注重调解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共有的闽南文化底蕴,打好“友情牌”,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节,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进行调解。调委会还专门邀请台商养殖业代表陈庆利、台商企业代表蔡涵光作为小组成员,参与指导调解。年5月3日,建德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船只“建隆号”因船上高压泵机器出现故障导致抛锚,被风带到围头村渔业养殖户吴良友的海蛎养殖区,造成养殖区内海蛎死亡,损失严重。双方对赔偿数额无法达成一致,矛盾有所升级。获知情况后,调委会主任洪水平及时召集台商养殖业代表陈庆利、台商企业代表蔡涵光等人介入调解,邀请当事双方到调解室泡茶谈话,把闽南茶文化融入情景,过程中,调解人员注重启发双方当事人转换角色,“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引导双方以大海般包容的心态,互相体谅。最终,通过5次的泡茶谈话,双方握手言和,对赔偿数额也达成了一致意见,一场纠纷就此平息。
打好“乡情牌”,力促两岸一家亲认同感。在介入调解涉台民间纠纷的过程中,调委会充分发挥乡亲的作用,通过群众的力量化解矛盾纠纷。为此,该村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不断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围头港涉台民间纠纷调解委员会成立之初,调委会主任洪水平应邀出席第四届海峡论坛?两岸乡镇基层调解员联谊交流会,并在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近几年该村连续举办五届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大大加强了两岸的沟通联系,增进了彼此的认同感,有效地预防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近年来,围头村未发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到位情况,未发生引发影响较大“民转刑”案件,未发生非正常上访、集体上访情况,创造了颇受赞誉的晋江版“海上枫桥经验”。
责任编辑:高莉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hj/1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