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万象晋江特色文化城镇建设
晋江自古以来就是泉州府的首邑,长期与泉州‘府县同治’,特别是晋江凭借港口的优势、海商团队的优势以及对外贸易的货物优势,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十分重要的起舶点。
“当时,泉州是母港,晋江的安海港、东石港、围头港是重要的支港,历史上的‘泉州港’,最兴盛的就是我们的安海港。唐代到明清时期,晋江人出洋就是从安海港坐船出去。”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晋江人靠海而居,出海打渔、经商的晋江人遍布东南亚、西亚、非洲。
“最近,习总书记给福建企业家回信中,要求福建企业家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这种精神最突出地体现在晋江人身上。”
刘文儒还认为,晋江自古有“市井十洲人”的景象,通过与东南亚、中东、非洲通商,把晋江文化“输出去”;由于各地来晋江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也陆陆续续把各地的文化“带进来”,多元文化交汇、涤荡、融合,形成了晋江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而“十户人家九户侨”更是晋江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现在,晋江的海外华侨有多万,遍布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
2.晋江的城镇化建设思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传统建筑,保存文化遗产,守住城市的根文化的魂,避免千城一面?面临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丝”先行区的建设机遇,晋江市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并重,在传统古建保护的同时保留了闽南元素,探索出了一条坚守城市根脉文化的新路。
据了解,晋江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对一些有历史积淀、有文化底蕴、有建筑保留价值的古民居、建筑群、宗族祠堂,通过整村保护、成片保护和局部保护等,尽量给予原貌修缮,保留下来,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让历史文脉得到传承,让城市成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晋江委托清华大学历史名城保护中心对全市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调查,并研究制定保护利用规划,计划以“陈埭涵口村、灵源灵水社区、龙湖福林村、金井石圳溜江村、金井福全村、五店市传统街区”等10个古建筑群为重点,在全市保留修缮多栋具有时代特色烙印的建筑单体。
晋江市文体新局局长黄良说:“文化是通过口口相传,通过书籍、建筑来传承的。”黄良说,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晋江市委市政府充分听取各界的意见,尤其是海外华侨的意见。“我们派一些人员到海外华侨密集的地方,邀请各界回乡参加座谈会来谈城市改造的意见。”
3.最大限度地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此外,在建设中,晋江注重延续城市的山水格局、特色风貌、人文习俗,注入历史元素、闽南元素和华侨元素,最大限度地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晋江市市长刘文儒说,晋江市委市政府很早就提出把文化传承贯穿在新型城镇化的始终。对古建筑群古村落等原生态的建筑,鼓励对房子进行修缮,政府进行补助,让生活在这里面的人,能够有乡愁记忆地生活。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或宗族祠堂,能不拆地尽量不拆。对个别因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不得不拆迁的古建筑,就迁移到合适的位置,保护起来。
4.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结合除了固态保护,晋江市委市政府还注重活态传承,围绕保护好高甲戏、掌中木偶、南音、东石灯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传承人培育、活态表演、场地保障等入手,强化保护和传承,相继设立柯贤溪戏剧丑角艺术表演奖、创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练习所、晋江历史文化名人馆、晋江市戏剧中心、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布局3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选择30所中小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目前,正结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筹建“世界闽南语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筹划配套举办系列文化活动。
在业态提升上,结合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研发、创作、生产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新产品,寄保护传承于产业化之中。据了解,目前,晋江正重点打造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木雕、元洲闽台木雕民俗文化园,灵源万应茶、木偶头、木板年画、高甲戏演艺以及南音曲谱、唱片等均已实现产业化发展。
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说,晋江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厚,晋江的城镇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还是文化的根,一定要保护。在这方面,民间的呼声,和政府的思路是一致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留得住乡愁。
“我们不仅要留住传统建筑,还要让这个城市更有个性,更有特色。”陈荣法说。
本期责编:nada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hj/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