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蔡松火守护母亲的老幺被迫闯南

人物名片:蔡松火,年10月6日出生在晋江紫帽塘头村。世界晋江同乡总会名誉会长、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会务顾问、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晋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会长、晋江市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晋江朱幼娟教育基金会创办者。

不久前,晋江紫帽一位普通母亲朱幼娟的铜像走进了位于首都北京的国家华侨历史博物馆。至此,除北京以外,朱幼娟的铜像在广州的“潘鹤艺术雕塑园”、晋江市博物馆、晋江市紫帽中学都各有一尊。

1出资为母亲铸像

“我很遗憾没能去出席北京的捐赠仪式现场,要不是现在身体不方便出远门,我一定会去的。”近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今年85岁的蔡松火还耿耿于怀。

为了纪念母亲,早在年,蔡松火创办了晋江首个教育基金会。如今,三十余年过去了,这个基金会已资助过学生1万多人次。

蔡松火与他母亲之间的故事带给世人的感动,不仅在于“母慈子孝”,更是因为海外游子心系祖国,把对母亲的爱延伸至对祖国母亲和家乡的爱。

2一条咸鱼度月省下工资寄回乡给母亲

到了吉隆坡,在一位同乡的介绍下,蔡松火到一间修车厂当了4个月的学徒。

学徒的薪酬微薄,蔡松火还主动兼做财务,这样每个月下来也只有60元的工资。

每个月领了工资,蔡松火都会将钱对半分成两份,其中30元寄回老家给母亲,另外剩下30元,再作为自己一个月的伙食费。但是平均一天只有一元钱,怎么办?蔡松火去买来一袋米,自己做了一条马加咸鱼,一吃就是一个月。

看着蔡松火这样省吃俭用,修理厂的老板有一天对他感慨道:“松火,你要是跌倒了,都没有血流出来啊!”

即使是这样艰难的环境,蔡松火也没有放弃努力。不少汽车的零配件都是英文名,开单的时候看不懂,蔡松火硬是靠着“死记硬背”,将那些零件的英文名称都记了下来。

后来,蔡松火转去一间麻袋店做工。这里的待遇虽然比较高,但是店里的面粉米糠袋灰尘弥漫,令人窒息;麻袋又要扛上楼,常常做得筋疲力尽。店老板又事事计较,十分刻薄。在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后,蔡松火带着他存下来的元,离开了麻袋店。

年,蔡松火从吉隆坡来到了关丹,找到了一块荒芜园地,和哥哥一起养猪种菜。这时候,他的“全副家当”只有元,先以40元买了8只小猪,花了58元在猪寮旁边建置一间两房一厅的草屋,又以20元买一辆旧自行车,余款作为买卖麻袋空瓶的本钱,蔡松火和哥哥开始自力更生。

每天清早,蔡松火一早去菜市场卖菜。卖完菜,就做无牌小贩,向洋人住邸佣人买空酒瓶及旧报纸,或向菜园养猪人买糠袋,赚一点蝇头小利来买养猪的饲料。下午,蔡松火回到家中,帮忙种菜,晚间斩完猪菜,还坚持读书自修。

等到本钱多了一些,蔡松火骑车到邻近的地方,甚至是骑车到港口去收买麻袋。每一次骑车去,还要载麻袋回,除了关丹到吉隆坡及北根皇宫有柏油路之外,其他全部是黄泥道,路面崎岖不平,尘埃飞扬。久而久之,一天骑上百公里对蔡松火来说都是小事。

有一次,蔡松火沿着海边骑车去一间杂货店回收五条麻袋。店主人听说蔡松火还要赶回程,就催着他赶紧出发,担心海水涨潮。不过,待蔡松火赶路到一半时,还是遇到了涨潮,潮水淹到岸边,他只得把自行车背肩上,步行了两公里,真是“寸步难行”。

就这样吃苦耐劳到把8只小猪养大,连同百多只鸡卖掉,蔡松火赚到了元。有了这一点小本钱,蔡松火去申请了旧货执照,创立永和号,收买烂铜废铁,麻包空瓶,事业开始起步。此时,蔡松火憧憬着不久的将来,自己可以衣锦还乡,让母亲欢度晚年。

天有不测风云,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十八日),朱幼娟不幸辞世。这个消息对于蔡松火而言,犹如晴天霹雳。原来,这一年,正是蔡松火与母亲定好“三年之约”的归期。只因事业才初建,基础还未稳,所以,蔡松火没有急着动身。如今,想到母亲含恨九泉,蔡松火痛不欲生,甚至对人生万念俱灰,终日以烟酒麻醉自己。后来,蔡松火在为纪念母亲建“望子楼”时,还写下了这样一首感人的悼亡诗:“母亲寂寞晚年时,扶杖倚门计雁期。哭诉尊前娘不应,莫非孩子已来迟。”

须当有时思无时,莫待无时思有时。每年母亲逝世的纪念日,蔡松火都必戒食。为的是提醒自己不忘昔日饥寒交迫,和母亲一起过的苦日子。

贤外之音

回乡创办教育基金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首《游子吟》写出了多少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年4月18日,蔡松火经历了七天七夜海上颠簸之后,从厦门抵达新加坡。下了船后,蔡松火只有满怀的离愁和对未来的不安,他浑身上下只剩下8元,连一张从港口搭往吉隆坡的火车票都买不起。

想起这一趟“过番”的盘缠,还是大姐卖掉了两只金戒指筹来的,蔡松火的心更沉了。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家里的经济更差了;年,日本南侵,哥哥们的侨汇寄不回来,12岁的他只得辍了学,和母亲在穷困饥饿中挣扎求生存。家里没有田地,连间住房都没有,他们上山割草斩柴,拾牛屎作肥料向农民换番薯充饥。母子俩相依为命,互为支撑,熬着过日子。

站在港口岸边,望着大海茫茫,蔡松火想起了远在故乡紫帽家中的母亲,此时,母亲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家中的八个兄弟姐妹,他是老幺;三个哥哥们都出洋了,只有他一直陪在母亲身边,临走时,已年近六十的母亲朱幼娟满怀的心疼和不舍。

“妈,如果我不去南洋,留在家里被抓了当壮丁,那可是九死一生,连回家的机会都没有了。”出发时,蔡松火宽慰着泪眼婆娑的母亲:“我只去三年,三年以后,一定回来!”

为了“内战”,国民党的征兵,除单丁独子免役,兄弟规定三个抽两个,两个抽一个。家中的三个哥哥都出洋去了,留在家中的蔡松火自然是首当其冲。眼看着村里面的同龄人都纷纷逃往东南亚各地了,20岁的蔡松火也希望能够“出洋”,来改变这贫穷的命运。

“既然出来了就一定要好好打拼,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站在海岸上,蔡松火暗暗下定了决心。他在港口边上寻求帮助,终于遇到了一位在码头做苦力的好心同乡资助了他5元(马来西亚令吉,下同)钱。蔡松火用手上这仅有的13元钱,买了一张去吉隆坡的夜班火车票。

为改变贫穷的命运与母亲定下“三年之约”

以晋江人爱拼的精神,蔡松火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建立起了自己的事业帝国,旗下有土木工程、运输、贸易、种植等多家公司。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才四十出头的蔡松火已经拥有着百辆的挖泥机,还有采石场。年,他还成功投标丁加奴飞机场扩长跑道工程,把原来小型飞机的跑道扩大以供波音机降落。

事业有成,但“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蔡松火的一大憾事。为此,蔡松火隔洋遥问远在家乡的侄子、当时在中学教书的蔡家谋。蔡家谋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给出的建议是:“医院,也可以成立教育基金会。”

其中,成立教育基金会的建议,触动了蔡松火的心。特别是了解到当时家乡不少学子因家贫而辍学之后,蔡松火更是坚定了成立教育基金会的念头。

原来,因没有读书,蔡松火吃过不少苦头。第一份工作到车辆维修厂当学徒开单时,看不懂英文只得“硬背”;后来,承接了不少马来西亚的政府工程,却常常为看不懂招投标书而头疼。好在几十年来,蔡松火一直坚持自修,养成了早起读书的习惯,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坚持写日记,数十年如一日。自身的成长经历,让蔡松火十分坚定:“应该让家乡的孩子接受教育,让没有机会读书的人,能完成学业。”

年7月,蔡松火以11万元的港币创办了以其母亲命名的“朱幼娟教育基金会”,可以纪念母亲,又可以帮助家乡人,而这也是晋江最早由华侨独资创办的民间助学、奖学、奖教机构。在朱幼娟教育基金会的带动下,晋江各镇、各村也纷纷成立教育基金会。

不过,朱幼娟教育基金会成立后,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上世纪末,由于经济危机,蔡松火的生意曾深受冲击,资金周转不灵,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时常要为基金会的奖学金而发愁,但他依然坚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原则,把朱幼娟教育基金会的奖学金列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排除万难,苦撑了下来,就是为了避免半途而废。

如今,三十多年如一日,朱幼娟教育基金会从不间断,在一个1万多人的小镇,奖励了大学生多人。截至年,朱幼娟基金会共为中、小学学生发放助学金人次,为多名学子发放了奖学金,资助学生中读研究生的有8人,博士生有3人。从年开始,基金会还把奖励大、中学生扩大到奖励参军。

“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我们沐浴着别人的恩泽而来,感恩是我们一生的使命。”在朱幼娟教育基金会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的蔡丽萍,报考的是福建师范大学,并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她说:“我立志做一位有价值的人,做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唯有这样,才是对朱幼娟教育基金会、对父母,对所有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的回报。”

在晋江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   晋江商人   晋江企业全面服务的提供者、晋江商人商业文化的传播者,介绍海内外晋江商人经营思想,分享企业经验、智慧、商业资讯以及生活方式。合作、投稿请联系小编。期待与您合作。

赞赏

长按







































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hj/53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