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高甲戲
1.历史渊源高甲戏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等闽南语方言区,以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村民扮梁山伯英雄好汉。随队伍游行于村里,或就地作简短表演。以宋江故事为主,又以武打为盛,配以南锣鼓和民间的“红甲吹”、“十音”之数曲调。只有道白,少有唱腔,有时还排下“蝴蝶阵”、“田螺阵”等。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受村民喜爱,逐渐发展为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演出节目仍为梁山伯故事,群众称之为“宋江仔”。后来又有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出现,称为“宋江戏”。宋江戏由于专演宋江故事,剧目内容单调,发展缓慢,逐渐走向衰落。至清中叶(约-间),在南安县岑兜村,宋江戏艺人与漳州来的竹马戏艺人及某归侨合办一戏班,叫“合兴班”,也称“三合兴”、“合兴戏”,它突破了专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改演半文半武的剧目,如《困河东》、《斩黄袍》等,此外还吸收一部分戈阳腔、昆山腔和徽戏的剧目,如《狸猫换太子》等。小戏则多来自“竹马戏”,如《管甫送》、《番婆弄》、《搭渡弄》、《妗婆打》、《唐二别》等,随后还演出不少男女情爱题材的“绣房戏”,如《杏元思钗》、《秦雪梅思君》等。音乐曲牌大量吸收“南乐”,部分吸收“锦歌”。表演吸收不少梨园戏的身段科步,如“七步颠”、“舢板行”、“相公摩”等,但却较为活泼夸张,具有自己的特色。后来剧目又向“公案戏”发展,出现了《包公审黄菜叶》、《高奎假王球》等。清末始称“高甲戏”,传说高甲戏因“搭高台”、“穿盔甲”得名。清代末叶,高甲戏已非常兴盛,仅晋江、南安两县就有上百个戏班。光绪二十八年()前后,京戏传入闽南后,高甲戏深受影响,武打套路、锣鼓经从京戏吸收过来,但有所改造,使之溶化于高甲戏特色之中。这一时期,剧目发展很快,一部分是吸收京剧的,如《屯土山》、《古城会》等三国戏。而大量是取材于章回小说和民间传说而加以改编,其中不少是连台本戏,演出剧目约有多本,但大多属幕表戏。高甲戏自清末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一是善于吸收外来剧种的艺术养份以充实自己;二是戏班经常出国到东南亚诸国演出,与外地戏班进行艺术交流。直至30年代,高甲戏出国演出,已达到高潮。许多艺人饮誉国外,高甲戏艺术也获得较大的发展提高。年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剧本文学高甲戏脱胎于“宋江戏”,又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突破了剧目限制,丰富了演出剧目。剧目有来自木偶戏、京戏,还大量从古典小说、章回小说、民间传说中改编,如:《说岳》、《隋唐》、《施公案》、《彭公案》、《包公案》、《楚汉》、《粉妆楼》、《七侠五义》等等,十分丰富。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传统剧目有九百多本(幕表戏),已整理记录二百多本。随着剧种的发展,剧目题材不断拓宽。建国以后,高甲戏又创作了许多优秀剧目。传统剧目:“宋江戏”时期:《李逵大闹忠义府》、《宋江杀惜》、《武松杀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等。“高甲戏”时期:《困河东》、《斩黄袍》、《郭子仪拜寿》、《狸猫换太子》、《薛蛟充军》、《管甫送》、《番婆弄》、《妗婆打》、《桃花搭渡》、《扫秦》、《杏元思钗》、《杨国显失金印》、《孟姜女哭长城》、《秦雪梅思君》、《包公审黄菜叶》、《水淹七军》、《三战吕布》、《凤仪亭》、《麒麟山》、《北汉帝吊柳树》、《陈三五娘》、《王昭君》、《许仙谢医》、《笋江波》、《昭君出塞》等。新编历史剧、传奇剧:《连升三级》、《屈原》、《满江红》、《凤冠梦》、《玉珠串》、《金刀会》、《上官婉儿》、《金魁星》、《大汉魂》、《郑成功》、《黄道周》、《胆剑篇》、《审陈三》、《武则天篡唐》、《真假王岫》等。现代戏:《海螺》、《赤道战鼓》、《一块石》、《惠女新传》、《唐山情》、《风雨清源山》、《侨乡之歌》、《南海明珠》、《凤凰树下》等。
3.音乐高甲戏音乐源于闽南的民间音乐、南乐、傀儡调,同时也受到了梨园戏及外省剧种音乐的影响。它由唱腔曲牌、吹奏曲牌和锣鼓经三部分组成,唱腔用泉州话演唱,属泉腔。调门沿袭南乐,分别以洞管、品管的管孔命名,调门不同,情趣亦异。旋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调式以商调式为主,宫、羽次之,徵、角较少。唱腔曲牌有三大类:(1)大气戏类,多为武生、净脚所用的唱腔,常用的曲牌有“将水”、“玉交”。“将水”适用于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曲调豪迈、激昂;“玉交”适用于生行、旦行,曲调优美,抒情活泼。(2)生旦戏类:多为生旦脚色所用的唱腔,表现方法比较细腻。曲牌有“福马郎”、“北调”、“短中滚”旋律柔和优美。(3)歌谣类,多为一些小戏、丑旦戏采用,曲调优美、风趣、活泼。曲牌有“长工歌”、“灯红歌”等。吹奏曲牌有大吹乐与小吹乐之分。大吹乐用大吹演奏,配合大锣鼓介,主要表现在“引搭腔”(装饰音)的运用及升堂、拜寿、饮酒,比武及剧终……曲牌有“三通”、“开太平”、“昭君闷”等。小吹乐用南嗳或品箫主奏,曲牌有:“北上小楼”、“梅花操”、“三迭尾”等,表现抒情、活泼、风趣,以及沉闷、悲愤等多种场景情绪。高甲戏的锣鼓经在艺术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吸收了京剧小鼓(北古)的演奏法,以及梨园戏、木偶戏的南鼓演奏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锣鼓经。有突出行当表演的锣鼓介,有配合唱腔曲牌的锣鼓介称“曲介”,也有配合吹奏曲牌的锣鼓介称“牌介”,及配合念白的锣鼓介称“白介”。
4.乐器高甲戏打击乐的乐器有:通鼓、大锣、大钹、小锣、响盏、小钹。文乐有:琵琶(南)、南嗳、品箫、三弦、二弦、洞箫、二胡、中胡、高胡、板胡、琵琶(北)、扬琴,还采用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单簧等。琵琶:亦称南琶。形体沿唐制:半梨形,曲项。四弦,四相九品。音域D-d4。横抱弹奏。是剧场演出的主奏乐器。南嗳:即唢呐。长48.5厘米。形体同一般唢呐。音域g-e2。奏法特殊:吹起不断,用鼻孔换气。音响刚柔相济,时而明亮高亢,时而阴沉柔和,既可渲染热烈气氛,又能抒发优柔之情。是草台(广场)演出的主奏乐器。响盏:锣形。面直径5.2厘米。置篾筐上,用小单锤(竹片装酸枣核)敲击。音响高、亮、清脆。用于小吹或大吹曲牌,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5.舞美高甲戏的舞台美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宋江戏”时期,大多是在庙会、广场、街市上进行简单的表演,后期表演内容逐渐丰富,但舞台陈设仍较为简单,通常布置一桌二椅,还有一些配合演员演出用的道具。由“宋江戏”演变为高甲戏时期,随着舞台表演程式不断丰富,舞台美术也逐渐完善,它融合和借鉴其他剧种的舞台表现艺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高甲戏的服饰和头盔,大都是由晋江、泉州几家刺绣作坊承制的,有着浓厚的民间工艺色彩。而在化妆上,早期的化妆比较简单,除丑角、净角外,一般都不打底色,但随着高甲戏表演艺术的发展,化妆也有发展和提高。建国后,剧团进戏院演出,化妆比较讲究,改用油彩。而高甲戏特有的行当中,又独创出与众不同的化妆方式,如:髯口的表现上,丑角用八字短须,夹在鼻中隔,使之表演灵活风趣,独具特色。服饰最具特色的是女丑,女丑常穿大红袄配黑色裤或黑彩裙,脚穿红色公鸡鞋。近年,通过重点剧目的演出,舞台美术进行了实验和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年排演的《金刀会》和年排演的《上官婉儿》,两剧的舞美设计均获国家级、省级多项大奖。(1)脸谱:高甲戏的脸谱色彩对比强烈,用色丰富,有黑、白、红、黄、绿、青、金等色。脸谱以人物性格特征而定。如丑角的化妆鼻梁上常打上“豆干块”。女丑则于额际扎黑纱巾或黑色昭君眉,用假发代替真发,尾端打个结或挂个“羊角髻”,插上鲜花或用红色自制的扎花,面敷浓粉,两颊各涂胭脂一团,嘴巴的周围还点个黑痣。跳加官、土地神、鬼怪等使用面具。鬼魅都在鬓角处挂金纸剪成的长串纸条。(2)髯口:有大胡、开口、三杯、四喜、五柳、短胡、角须及一些小型的改良须,还有最富特色的丑角小巧八字短须。(3)服装:有五通五甲之称,有黑白红黄青五色。旦服有袄裤、袄裙、短褂、小姐帔、青衣、夫人帔。老生和老旦穿的是正色的偏暗色。女丑常穿大红袄,配上黑裤或黑裙,脚穿红色公鸡鞋,有时还加上木制高跟。还有短衫丑穿大头衣;官家花花公子穿红头架;英雄豪杰穿白头架。(4)盔头:有帅盔、墨斗、帝帽、金雕、侯帽、战巾、小监帽、中军盔等。(5)靴鞋:有帝靴、黑靴、虎仔靴、男女踢仔靴、武打鞋、云鞋、黑鼻鞋、绣鞋等。(6)道具:高甲戏常用的道具有文房四宝、銮仪器仗、刀枪旗帜、公堂刑具、神佛祭品、天幕景片以及水旗、车旗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1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