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人物把音乐玩出花的安海人专访大
农历正月十七(3月7日),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里灯笼依旧,小城依然沉浸在元宵的欢乐中。年“中国艺术家看晋江”正月笔会活动为连绵的阴雨带来首道阳光。在晋江文化中心新落成的音乐厅里,有位音乐家一边拍手感受着回音效果,一边感叹沿海小城竟有这样专业的文艺平台。他就是诞生于晋江安海的跨界音乐代表者——林海。
林海与父亲林荣元(福建省歌舞剧院的国家一级作曲)在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参观并合影
为音乐而生林海是谁?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名字,虽不像久石让、雅尼、理查德克莱德曼那样如雷贯耳,但他却是中国跨界音乐的一哥级人物。他的音乐,或许就在你去过的咖啡馆里吟唱,或许就在你看过的电影中回响;把你从清晨的酣梦中唤醒的,说不定正是他的《琵琶语》。很多人都看过《大明宫词》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有许多人正在追着《新天龙八部》、《鹿鼎记》(华策版),但很少人知道这些影视作品的配乐与耳熟能详的歌曲,其作曲者都是林海。
在五店市传统街区的参观中,林海的父亲林荣元边向我们展示着手机里林海儿时弹钢琴的照片,边说:“林海仿佛是为音乐而生,他的耳朵特别厉害,天生能辨别固定音高,就像条件反射一样。”
年1月,林海出生在晋江安海。父亲林荣元是福建省歌舞剧院的国家一级作曲,母亲曾是晋江文工团的演员。也许是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也许是基因遗传,林海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4岁半时,他随父母移居福州,从那时起,童年被钢琴占满。5岁时,他就玩出了平生第一首钢琴曲;7岁登台演出,9岁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破格录取,在首都开始了一个人的音乐求学生涯;20岁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范·克莱本(VANCLIBURN)国际钢琴大赛并入围十强,成为有史以来首位入围准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林海是为音乐而生”。
林海坐在晋江音乐厅的观众席上仰望着天花板
始于古典,却热衷混搭先天卓越的钢琴天赋,让林海从小被长辈寄托了成为古典音乐演奏家、作曲家的希望。然而在坚持了近20年的古典音乐科班教育后,林海却走向一条新的音乐道路,业内将其归为新世纪音乐(NewAge)或跨界音乐,通俗地说,是音乐混搭。
为何走上跨界音乐的创作道路?其实林海自己并没想过太多。若究其原因,可能是对钢琴的矛盾情感与个性使然。“从5岁接触古典钢琴直到年大学毕业,我天天与钢琴较劲儿!钢琴演奏讲究准确性,需要通过大量的重复训练来培养手指的控制力,而且不能改!想象一下,当你在练琴的时候,全世界有多少人在和你弹着同样的一首曲子?!不好玩儿!”说到这,林海摇了摇头。
“但流行音乐不一样,种类很多,好玩儿!领域也更宽,可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林海激动地拍了拍穿着破洞牛仔裤的大腿说。显然,他向往的是随心即兴的音乐创作方式:“我喜欢无框架的、自由的方式,我想要独创性的音乐。在创作《琵琶语》时,我仅用了5分钟的时间,灵感一来,就很快,很随心。”说完,林海还自嘲自己是“乱弹琴”。
始于古典,却不拘泥于古典。西洋古典音乐出身,却偏爱电子迷幻音乐的林海带着几分魔羯座的“叛逆”。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的同时也开始了现在的音乐制作,与台湾BMG、风潮唱片公司展开合作,先后出版了《城南旧事》、《日月西东》、《琵琶相》等专辑,乐风独树一格。“我的(音乐)风格就是没有风格!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林海笑着回答。“但是我个人很喜欢‘右手东方、左手西方’这个说法,意思就是我的音乐旋律是偏于东方的,但作曲、配器及合成手段却是比较西洋的一种混搭方式。”
《大明宫词》是林海的第一部影视配乐作品,回忆起创作过程,林海用“纠结”二字来形容:“大概是、年的事情。当时自己很懵懂,压力很大。李少红导演很较真儿,但我与她合作时还存在沟通的问题,我不明白她想要什么效果的配乐,而她也无法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创作过程是很纠结的!直到遇见了音乐编辑廖家伟(大廖),是他架起了我与少红导演之间的沟通桥梁。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少红导演要的是另类的音乐。”
说起“较真儿”,林海承认自己身上带着闽南人的“爱拼”精神:“有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部(音乐)作品。说实话,很难选。因为我很用心地对待每一首曲子,尽力做到细致。回头去听自己以往的作品,我不会感到脸红!我要做对得起自己的音乐。”也正是因为这份用心与认真,林海一直不愿意将时间花在对外宣传上,一向低调的他,只为专心做自己满意的音乐。
晋江草庵林海深情地望着儿子
既是他乡,也是故乡林海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眼前的他是位操着京味儿普通话的“大高个儿”,已经很难从他身上看到南方人的气质。4岁离开老家安海移居福州,9岁开始在北京漂泊。少小离家,乡音已改。说起乡愁,林海不知该从何谈起:“在北方,我是个外乡人。在南方,我仍然是。”
虽自称是“外乡人”,但林海对出生地安海却念念不忘。3月8日,农历正月十八。林海领着父母妻儿重返出生地安海,行走原乡。“他(林海)对安海很有感情,每次回到福建都念着想去老家。”林海的母亲坐在五里桥(亦称安平桥)的石栏上,桥下的流水勾起了往昔的回忆:“林海小时候,我经常带他到漳州看他爷爷,那时候必须过桥(五里桥)到一个叫水头的地方,才能搭到去往漳州的车。这座桥,林海小时候走过许多回。”听了母亲的话,林海指着桥上的大石板说:“我还记得,那时的五里桥破烂不堪,一些路面只剩下一块石板!”
提起安海,五里桥、白塔、骑楼、红砖古厝、出砖入石、燕尾脊……林海迫不及待,如数家珍,幼年的场景历历在目。他告诉我们:“在安海生活的那4年半时间里,我无拘无束,从玩中长大,可以说是我的金色童年。”
音乐厅观众席上,林海仰着头,似乎回忆着幼年那些依稀的往事。当记者问起他是否有在晋江举办音乐会的想法时,他说:“好多人都希望我举办音乐会,如果我举办音乐会的话,我一定会来晋江,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
林海与父母妻儿在晋江安海的五里桥上合影。这座桥,林海小时候走过许多回。
林海《琵琶语》林海《长相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1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