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森此生与笔情未了孺子牛文学副刊3
此生与笔情未了
查理森
笔的发明无疑是人类文明史的划时代事件。我没有考证世界上第一支笔诞生在何年何月、哪方圣土,只对笔从粗制到精造、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历程略知一二。千百年来,无论是精致柔美的西洋羽毛笔、朴素典雅的中国毛笔,还是近代以来出现的钢笔、油性圆珠笔、直液式走珠笔,笔,一直都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具之一,是人们生活学习的亲密伴侣、忠实助手。正是无数支笔的辛勤奉献,历史的册页上才清晰地留下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每一个脚印。
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岁月中,笔几乎就是文化的象征、知识的代表。有没有笔、会不会用笔,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知识的重要标准。远的不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仍然被赋予了这份重要的使命,披上了高贵的光环。那个时候,上衣左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是社会流行最时尚、最文雅的装扮,更是知识分子、文化人的标配,足见笔在当年的身价。
英雄仗剑走天涯,书生挥笔写春秋。算起来从铅笔、毛笔、圆珠笔、钢笔,到现在的直液式走珠笔、电子笔,几十年来我也是用遍了各种不同材质、不同书写效果的笔。甫上小学,初识文字,从“天、地、人、和,大、小、日、月”学起,一笔一画,手写心记,用的是铅笔,它和橡皮、削(卷)笔刀一起构成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三件宝”。到三年级时,开始上“描红”课,就用上了毛笔、砚台,真正算“舞文弄墨”了。“描红”就是将习字本上印好的一个个红色汉字用毛笔蘸黑墨水描黑,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汉字一笔一画的书写规则和每个字的笔锋、结构,同时,也初步了解到每个字的含意,可谓写字、识字、解字同步进行。便宜的毛笔一般都是用兔毫、羊毫做的,稍高级点就用的是狼毫了。不同档次的毛笔又根据不同的书写要求,分为小楷、中楷、大楷等型号。那时笔的质量一般,加上我等孩童顽皮,几年下来,字没练好,大小型号的毛笔却是糟蹋了不少。
到四年级时,大人给我买了钢笔,第一番使用不得要领,常常把墨水弄得满手都是,下笔轻重也把握不好,戳破了练习本、字写出了格的情况时有发生。最讨厌的是一管墨水用不了几天,就得再灌,麻烦不说,买墨水还得另花钱,也增加了家里的开支。为节约,我跟着高年级同学一起到百货商店买一小瓶墨晶粉自己泡制墨水,大幅降低了一瓶墨水的成本。不过虽然成本下来了,但因掌握不好墨晶粉和水的比例,泡出的墨水时浓时淡,很影响书写的效果。有同学就开始用圆珠笔,省事省时,用不着天天灌墨水,还不怕沾染手和纸。但我父亲不让我用,而且老师和大多数同学家长也都不让用,说是这种笔的笔头圆珠太过圆滑,书写时形不成笔锋,写出来的字没有骨架和个性,就像一个人没有精神和气质一样。
我用过两种钢笔。一种是笔头类似铲形(或盾形)的普通钢笔,还有一种是笔头稍小,基本是隐藏在笔尖里面,我们叫它“金笔”,实际学名是“铱金笔”,传闻铱金笔就是笔尖上有一点点金子,所以写起来圆润流利,还耐磨、耐用。听大人们讲钢笔中最好的是美国产的“派克”,但从来没见过,我眼里最好的金笔和钢笔就是上海产的,牌子就是“上海”。但它们的价格比一般的笔要贵些,也似乎更高档,家长都舍不得给正学写字的孩子们买,因此,我和身边同龄人基本上都用的是本省合肥、马鞍山等几个城市生产的“新农村”“新安江”“佛子岭”等一干大众款钢笔。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拥有的第一支钢笔:笔杆是初春新生柳叶般的颜色,显得稚嫩而有朝气,笔身长十厘米左右,整体秀气而灵巧,应该是专门为小学生量身定制的产品。那时候课堂内外作业不多,灌满一管墨水,可以用上一周时间。能用上钢笔,也标识着自己长大了,新鲜感和成就感,让我对这支笔爱不释手,别在胸前也就把自己当成了“小知识分子”。有天一位雕刻手艺人在校门口做给笔杆刻名字的生意,我也凑热闹去刻了一个,满以为刻上名字就是给自己的钢笔上了把保险锁,不怕丢、不怕盗了。哪知这想法太天真,没用上一个学期,就不知是在何时何处莫名地丢失了这支笔。
这种钢笔的铲式(盾形)金属笔头较有分量,写起字来手感很好,笔尖从纸面轻轻划过,似款款春风拂过沃野阡陌,又似沙沙秋雨洒落山林湖泊,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一次愉快惬意的享受。但这种笔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用久了之后,笔尖会分岔,写出的字也就成了双影,不美观不说,还容易划破纸张,给学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时候就只能换支新的了。
我用得时间最长也是我最喜爱的钢笔是一支笔杆为枣红色的“新农村”牌钢笔,由合肥金笔厂生产。笔杆长度不到十五厘米,体型较胖(圆润),有点憨态可掬,笔管较长,一次灌进的墨水也就比其他笔为多。笔帽上的笔钩前端是一颗圆润晶亮的金属小疙瘩,像是一粒珍珠,别在胸前明晃晃的十分耀眼,从口袋上拔下来时,还发出“嘚”的一声微弱脆响,像是一声学习的发令枪。平时不写字时也爱拿在手里把玩、摩挲,久而久之,笔杆越发润滑,枣红色也显得愈加锃光发亮。
之所以对这支笔格外珍视,不仅仅是它的造型可爱、书写流利,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带着这支笔,走进了考场,答完了“语数英、政史地”各科的考题,闯过了高考这人生第一大关,圆了大学梦!在我心里,这支笔就是我人生战场上的钢枪、利剑,岁月征途上的开山斧、冲锋舟!我一直用它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到笔尖分岔得没法再用,才依依不舍地将其锁进了抽屉。并由此而爱屋及乌,对“新农村”牌钢笔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在此之后曾买过若干款这个品牌的钢笔,但用起来,感觉却怎么都不如原先的那支了。
巧的是,那年发小喻龙从部队退伍回家后辗转调到了生产“新农村”钢笔的合肥金笔厂工作,而我彼时正在相邻不远的另一个城市蚌埠谋生,因工作需要,基本上隔两个月就要去一次合肥。忙完公务有了空闲,就要去金笔厂看看喻龙,顺便去搜寻一两支钢笔,无论新旧,不看款式,能用的就用,无法用的就作收藏,看着就觉得舒心、亲切。
伴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崛起,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以笔为记录、交流和传播文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现而今用笔的人和机会越来越少了。作为文化工具、文化使者,曾经是人们学习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亲密伴侣,笔,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被鼠标或更新的书写工具所代替。即便是过去以笔为谋生手段的行业,也都在与笔作无情的告别。记者、作家、教授、学者,这些“用笔大户”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换笔,用实际行动紧跟时代的潮流。“无纸化办公”的提倡,更使得笔没有了用武之地。除了中小学生学习、考试需要用笔,书法艺术、文件签署、开会记录等需要用笔,大多数人一年中摸不了几次笔,更不要说认真地去用笔写一回字、写一篇文章。
笔,正面临着从“文具”变成“文物”的尴尬局面。作为一个从小就与笔结下了不解情缘的人,我对此有种难以言说的心情。虽然我也知道,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无法阻挡,书写工具的迭代升级、推陈出新也是一种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笔的诞生与笔的远去,都是人类文明史的重大事件,是人类文明在不同时期的新飞跃。笔或终将被淘汰,但我想只要每一个读书识字的人,都能抽点时间,拿起笔来,写字作文绘画,就会使笔远行的步伐放慢一点,使这一份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岁月的苍穹下永远闪烁光芒,永远是矫健灵动的“活文具”,而不是锈迹满身的“死文物”。
晋江的土笋冻
王干
和老黄喝了一场大酒,才知道土笋冻的美味确实无可替代。
到晋江的当天晚上,在被称为“城市会客厅”五店市的夜市上,我和大家走失了,吴芸女士让我找个地方等大家。我一边等,一边张望周围的摊点发现有几处小吃,其中有一个叫土笋冻的摊子很火,几对青年男女兴高采烈地捧着一盒果冻一样的食品离开了。我看着这果冻一样的食物,以为是竹笋熬成的果冻,正想尝尝鲜,大部队过来了,我的尝鲜计划就此搁浅。晋江的美食多,一路吃过来,尤其在围头吃的海鲜,已经让我大饱口福,我已经忘了这个叫土笋冻的小吃。
很多地方有特产,有小吃,但我发现这些小吃特产基本是高油高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致如此。我看土笋冻呈果冻状,大致也是加了红薯粉的一种食品,因为福建菜常用红薯粉做配料,或许是受客家菜的影响,福建菜中尤其客家菜擅用红薯粉做调料。
老黄当过文联主席,也搞过城市文化建设,现在的网红打卡地的五店市就是在他手上建成的。离开晋江的前一天晚上我没有参加他的饭局,我有点歉意。因为那天下午我们在晋江博物馆看张瑞图的书法展,老黄亲自讲解,他对晋江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也真切热爱,我们交流得很好,我对晋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充满敬意,我也谈了对书法展品的一些见解,老黄很惊讶,说,没想到你对书法有那么多了解。两人有点相见恨晚的味道,就差一杯酒了,由于我之前约好朋友相聚,去安溪吃美食,我们的酒会只能放到下次了,因为第二天上午我就返回北京了。
没想到吃完晚饭回来,我们在电梯里相遇了,他显然已经喝了几杯了,因为他个人请客,自己带的酒,手里还端着没有喝完的酒箱子,大约还有两三瓶。我们俩眼神一交流,再喝?几乎不约而同地说出来了。于是他拎着酒箱子,我带着从安溪带来的小吃,来到我的房间喝上了。然后我又打电话叫上涛哥,他本来应我之约,一起去安溪吃美食的,后来采访迟,没去成,现在正好补喝。
没有菜,老黄要去叫外卖,我说不用,喝酒就是喝酒,要啥菜呀,我打开从安溪带来的葱油饼,这葱油饼做得很有创意,包装成水果糖似的,很袖珍,一块一块地取出来,倒也适合喝酒了。
我们就着葱油饼已经喝了两杯,这时善解人意的吴芸送来好几盒土笋冻,说:这个是当地做得最好的土笋冻,最下酒了。我说,这几天就没有吃过土笋冻了,来得正是时候。
和老黄喝酒聊天的过程中,我慢慢了解到,这土笋冻其实不是竹笋做的,而是沙虫熬制出来的。沙虫是福建沿海的软体蠕虫,学名星虫,别名沙虫、土笋,形状酷似蚯蚓。沙虫做成土笋冻之前,先在清水里放养一到两天,让沙虫吐出泥沙,用石板将其碾压,将腹中残存的泥沙杂质清除,然后放在清水里漂洗干净,再放入锅中煮熬。等到自然冷却之后,晶莹剔透的土笋冻就凝结起来,用筷子一挑,吃到嘴里,冻是软的,糯的,“笋”却有弹性和韧劲,那天晚上我们吃的土笋冻甚至能嚼出清脆的声音来,仿佛青萝卜一样。
太下酒了,我大呼一声,和老黄连饮几杯,老黄也不推却,我们仨不知什么时候,将老黄的酒全部打开喝了。老黄还要再喝,我说已经到位了,要不是土笋冻这么鲜美,是喝不了这么多酒的。老黄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家。
我记住了土笋冻,这个其貌不扬的小吃,其味道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价格高昂、名头响的大菜。前些年有一个词非常流行,叫生猛海鲜。几乎是粤菜的代名词。福建和广东的菜比较接近,但同样吃海鲜,福建人似乎要温文尔雅一些,不像广东人那么生猛,土笋冻最能说明问题,如果按照生猛海鲜的吃法,土笋也是可以刺身吃法的,比如粤菜里生蚝,就是蘸着芥末等调料来吃的,而晋江人却把沙虫熬成了冻,很卫生,也很贴心。冻应该是来自传统饮食的烹制方法,江浙菜至今还有做鱼冻的做法,与土笋冻的烹制如出一辙,也是将小鱼、小杂鱼熬成冻,第二天加点醋,或吃粥,或吃泡饭,当然也是上好的下酒菜。
土笋冻的烹制方法是传统的,但食材却是非常现代的,虫子在食材上属于怪力乱神类,属于非常态的菜谱,但晋江人把它用传统的工艺让其温文尔雅,晶莹剔透,甚至像孩子们的果冻一样可爱。这样把传统和现代、自然和创新融合起来的美食手段,算不算晋江经验或者福建经验?
第二天早晨,我看着桌上还有两盒土笋冻,我就把它当早餐了,一杯浓郁的岩茶配上清脆的土笋冻,恐怕是早餐之极致了。不知道有没有人这么吃过?
七律
北京冬奥会闭幕
马玉隆
盛会争雄半月余,
宾朋都谓梦华胥。
友情融暖三冬雪,
国色赢来四海誉。
谢幕鸟巢心恋恋,
飞身冰道思初初。
缤纷烟火缤纷夜,
画卷名闻信不虚。
雪梅香
冬奥闭幕写意
陈锋
雪花大,
晶莹一片盖寰球。
想飘飘燃爆,
谪仙放胆难求。
节气阴阳二十四,
震方生肖十二头。
闹华夏,
四野红灯,童趣轻讴。
登楼,
望烟火,
礼客松迎,折柳情留。
汇聚丝丝,
结心热泪同流。
虎斗龙争白天地,
地欢天喜染离愁。
墩墩意,
尽把相思,分付征鸥。
金缕曲
观北京冬奥会贺短道速滑
男子米任子威摘金
师红儒
得竞霜天秀。
挽风云、龙趋鹤翥,
雪坛松友。
气卷冰川空瀚海,
猛士重披缨胄。
立莽莽、燕山啸吼。
纵跃塞垣千里足,
聚宇寰人物时时有。
意若举,世无偶。
鸿声盛事开春首。
正炎黄、征程虎步,
万方歌奏。
搏击健儿多报捷,
海岳红旗染透。
看此际、高峰耸就。
叹息十年磨一剑,
检雄心易热黄金朽。
存远志,古难负。
毕棚沟冬韵(摄影)张福贵
原标题:《查理森:此生与笔情未了
《孺子牛》文学副刊3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1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