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碑刻看古代晋江环境保护
晋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古代先民遗存的碑记崖刻真实反映他们生活的轨迹和人文习俗。在林林总总碑刻中,以反映晋江先民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碑刻最具代表性,内容涉及水、土地、林木、山体、海港等方面。晋江先民以树碑立约的形式来保护生态环境,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水资源的保护晋江地处福建东南,“西北重峦叠嶂……东南洪涛巨浪……”①,山地瘠薄,滨海咸卤,“水旱不时,水淫则成区浸,旱熯则尽石田”②。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迫使晋江先民针对沿海地区土质盐碱,遇旱颗粒无收的状况,采取开凿水塘,修陂筑圳,以资灌溉;针对瘠薄的山地,采取“田中多置井,立石如表,辘水而灌之”③,因地制宜地对环境进行改造。“名宦乡贤留心水务者,代不乏人”④。
晋江博物馆藏有宋代《盈塘》碑刻一方,镌文曰:“盈塘,属晋江县永福里二十七都,周围一千七百余丈,深六尺。水利灌注农田六百一十五石。嘉定二年四月日,县丞赵立。”⑤(图1)晋江新塘街道办事处沙塘社区应台亭存有《大砂塘》碑,镌文曰:“大砂塘,属晋江县聚仁里二十六都,周围一千八百余丈,深九尺,灌田六百九十二石。嘉定二年五月廿日,县丞赵立。”⑥(图2)前人立碑公示水塘的面积、灌溉范围,目的是为了保护水资源。明嘉靖年间泉州府《申明龟湖塘规文告》⑦记载,自宋代开始,就对晋江地区供灌溉用水塘的面积、四至、灌溉范围、开闸时间、次序及管理办法,都有一套明确的规约。后又补充若干规条,禁止填塞为田,禁止盗泄水利,禁止人畜践毁塘岸,申明陂夫及地方职守,强调及时维修。陈埭回族史馆藏有《泉州府示禁碑》一方,镌文曰:“泉州府示:该里渔贩等船,不许湾泊斗门石墙,致有塌坏取罪。”⑧这是泉州府为保护陈埭西斗门水利工程颁发的告示。充分表示地方政府对水资源的珍惜以及对水利设施的保护。二.林木的保护晋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林木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中的作用。历来不少有识之士采用种种办法,宣传保护林木、造福人类的道理,制止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的行为。晋江安海灵源山上现存一方明万历四十六年(年)崖刻《泉州府告示》⑨,告示提出,对灵源山吴氏祖墓周围“植荫数千,延被附近”的林木保护,“不许擅行侵伐,亦不许纵放牛羊践害”。否则予以“究罪,枷号示惩”。灵源山至今保留下一批罕见的青岗栎、樟木等亚热带季雨林树种,与这道“告示”紧密相关。晋江西园街道办事处大霞浯社区村口现存一座《浯里裕后铭》碑⑩,正面镌文:“浯里裕后铭”及“司马吴震交立”。(图3)背面镌文:“浯冈西下,浯水东屯。无树则寒,有树则温。戕树者如戕其手足,培树者自培其子孙。”(图4)吴震交是明崇祯甲戌(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武选郎中、扬州知府等职,他从本乡地理位置需要入手,说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意义,又从福荫子孙的角度劝导乡人种树护树。言简意赅,说理透彻,有深刻的教育作用。晋江市梅岭街道办事处梅青社区石鼓庙乡贤祠《青阳乡约记》碑?輥?輯?訛,碑记对实行乡约之前,出现“豪家僮仆,恣意采樵”的现象加以谴责,对实行乡约后,出现“百谷果木赖以蕃,沟渠水利赖以疏”的景象表示赞许。撰文者是嘉靖年间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的洪富。(图5)可见明代青阳乡约实行取得可观的成效,深入人心。三.土地资源的保护宋代谢履的《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的诗句,就指出晋江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而农耕社会时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人多地少的晋江,土地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晋江博物馆藏有清乾隆四十三年(年)《青阳蔡家公订规条》碑一方,记载青阳蔡氏使用公置坟地的规约,计有七条:“一、公订此围就后岸一截排列接葬,上截葬完,方就下截排列接葬,不得进前退后,偏左斜右,参差混葬。一、公订只许殁故之日准其安葬,倘年久崩塌重拾,准就原穴安葬,不得移徙。一、公订不许别处拾骸移葬此地。一、公订葬坟前后只许隔一尺。一、公订不许恃强贪穴,混筑虚堆。一、公订不许开筑栏山、砂水、墓埕占地。一、公订不许先葬者恃强阻挡后葬之人,伤后塞前事端”。?輥?輰?訛规约从墓葬次序、排列、距离、规模作出具体限制,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土地,保护土地资源。据方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晋江人户丁口约5万,而经登记在册的田地、山荡、池坂在顷左右,人均耕地可达1.2亩,相当于现在人均耕地的4倍。多年前的蔡氏乡人就敢于对当时盛行的觅风水、做大墓、分贵贱、序昭穆等殡葬陋习进行改革,珍惜、保护每一寸土地,的确很有见地。四.山体的保护晋江各地历来有“风水山”不可破坏的说法。晋江金井乌云山,是深沪湾至围头湾航海的标志,也是明代福全所城西北的屏障。清乾隆年间,福全乡人意识到保护附近山体可以蔽风沙,固水土,有利于山体植被生长,造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公议呈请官府下文保护,并勒石于摩崖。镌文曰“十五都福全绅衿乡耆呈奉县宪示禁:不许远近民人戕挖乌云、铜钵等处山石。如违闻官究治。乾隆拾捌年(年)拾月日勒石。”?輥?輱?訛五.海港的保护晋江海岸线百余公里,有泉州港、安平港、深沪港等著名港口,晋江先民对海港的环境保护也极为重视。深沪镇港阜村海港边一处崖刻,上镌:“澳规:宫仔口系泊船之所,凡□□石块不许丢弃澳内,诚恐船只出入有碍,违者罚戏壹台。嘉庆己卯年(年)花月三乡公禁”。?輥?輲?訛深沪镇东垵村百公庙屿石上也有一处崖刻,年久被毁坏,现尚可辨认:“东垵公禁:不许……打屿石……违者……道光二十一年(年)九月十日公立”。?輥?輳?訛连接古镇安海、东石的安平东桥桥头,立有一《公禁》碑,镌文曰:“公禁不许小船缚索栏杆,不许蛏埕占入桥边;不许污秽停在亭前”。?輥?輴?訛(图6)六.结语从这些保护环境的碑刻可知,环境保护要形成一种社会共识,不仅要有官方的规定,也要通过名贤乡绅倡导及民众公议等渠道的“乡约”、“公禁”等形式广泛宣传,提高民众意识,规范民众行为,继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习俗,代代相传。晋江先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例证。面对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们应重温老子多年前那“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的警言,并从古代晋江环境保护的碑刻中得到启迪。
注释:①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四《山川志》。②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七十二《风俗志·农事》。③ 转见曾明璇《从碑刻看晋江古代的环境保护习俗》,《福建文博·晋江文物专辑》(0年第1期)。④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八《水利志》。⑤ 《盈塘》碑宋嘉定二年(年)立。该碑为晋江现存最早的水利碑。⑥ 《大砂塘》碑,宋嘉定二年(年)立。⑦ 转见《晋江县志》附录部分。⑧碑原立于陈埭西斗门,镌刻年代不详。⑨《泉州府告示》崖刻在安海镇灵源山灵源寺山门东,属灵源山石刻组成部分,系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⑩《浯里裕后铭》碑明崇祯间立。该碑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輥?輯?訛《青阳乡约记》碑,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輥?輰?訛《青阳蔡家公订规条》。碑名楷书横排刻于碑首,正文楷书竖排14行。?輥?輱?訛《乌云山禁示》崖刻在金井乌云镇乌云山,距福全城二里许。?輥?輲?訛该澳规刻,刻石面积70厘米×70厘米,楷书,竖排6行,属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璧山崖刻组成部分。?輥?輳?訛《东垵公禁》崖刻高厘米、宽厘米。楷书,竖排,计6行,字迹漫漶。?輥?輴?訛《公禁》碑,高60厘米、宽27厘米,立于民国初年。?輥?輵?訛本文涉及的碑刻内容参看晋江文化丛书第二辑《晋江碑刻选》,粘良图选注,吴幼雄审校,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原载《福建史志》年第4期,转载时经作者修订)
(作者单位:晋江市博物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ly/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