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这些民俗活动要让我们的囝仔知

今年晋江实在火!开年伊始,继春节在央视春晚亮相三个节目后,央视元宵晚会咱们晋江人将再度闪亮登场!晋江拥有着多元的民俗文化,独特的闽南景观,民俗活动更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对于晋江这些已经亮相央视或即将亮相央视的民俗活动,你是否了解呢?

年春晚·晋江民俗节目表演

2月7日晚,央视猴年春节晚会东部分会场于泉州府文庙举行,我市选送推荐的市青少年宫舞蹈队节目和罗山街道苏内社区舞龙、火鼎公婆(含踩高跷)民俗表演精彩亮相,给全国观众送上了最闽南特色的民俗表演和美轮美奂的海丝文化盛宴,留下难忘的年味回响和文化记忆。

(含踩高跷)

火鼎公手执烟斗走在前,火鼎婆手拿蒲扇走在后,这种表演场景在泉州各种庆典踩街中并不少见,也是闽南节庆日中必有的民俗节目。但是踩着高跷的火鼎公婆,在泉州可是少有。

参加央视春晚泉州分会场进行演出的火鼎公婆,是来自苏内社区42岁的李火强和41岁的李燕月,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对夫妻。

两名表演者踩着1.5米的高跷,表演的火鼎直径达2米。李火强说,“在泉州,表演火鼎公婆的团体很多,导演看中我们能够踩着高跷表演,这和其他的团队很不同。”

晋江每逢迎神赛会、元宵佳节或其他盛会庆典活动,都有规模盛大的弄龙节目参加。

弄龙舞,民间俗称为“弄龙”,这个名称刚好与“狮”相对应。庆典活动或是迎神游行,常常有“狮队”和“弄龙队”参加,前者以表演武技为主,杀气腾腾,令人有威武雄健之感,后者则是舞蹈和拳术相结合的综合性游艺,刚柔相济,婀娜多姿,深受群众的喜爱。

舞弄之龙的形象有很多体式,一般的“布龙”,是用篾片铅线扎成一个威武雄壮的龙头,龙嘴可以开合,也有血红的舌头,圆睁的“大龙目”和峥嵘的龙角,穿以木柄,以便舞弄者手擎舞弄。龙身则用篾片铅线扎成空心圆筒,中间也扎一支木柄以便操持。龙身有十余节之多,最后有一个高高翘起的龙尾,用绘满龙鳞的厚质布包裹,这就是常见的“布龙”。如果“龙身”里面可以点烛,夜间舞弄通体明亮者称为“火龙”,现在已改用电池点亮小电珠,两个“龙目”也用高亮度电珠,使这种“火龙”十分现代化,也更能吸引人。

除了上述“布龙”和“火龙”之外,此外还有每节龙身扎糊成蝴蝶的形状,连接起来便成为形体特别的“百叶龙”。另有一种是整条龙身插满点燃的炷香,于夜间舞弄,既如火龙翻滚,又散发出阵阵香味,这就是十分独特的”香火龙”。这种龙工艺比较复杂,所以比较少用。

关于“弄龙”的“弄”字,习用于唐代,广泛用于戏曲之中,如《事久弄》、《妙泽弄》等等。晋江自古以来即称“弄龙”而不叫“舞龙”。这种风俗自唐代开始而随中原移民南来晋江,并一直传承至今。

年央视元宵晚会·晋江特色节目

△王盼琛/摄

五店市作为一处集聚着众多特色闽南建筑的地点,仅其浓浓的闽南传统文化特质就已是本次央视元宵晚会的一大特点。闽南建筑营造的氛围与灯光璀璨的花灯街,可以让全国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泉州文化,也能让前来赏灯的游客享受团圆的热闹氛围。本次晚会有多人参加演出,集中展示高甲戏、数宫灯、木偶戏、民间舞蹈等特色节目。

△赖进财/摄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史料见载,兴盛于明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稀有剧种。布袋戏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逼真传神。年5月,晋江布袋木偶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12月5日,“木偶人才培养计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成为全球十项优秀实践名册之一,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

△赖进财/摄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又称柯贤溪表演艺术,发源于晋江,流传在闽南地区。

高甲丑行的表演最具吸引力,影响面最广,是我国戏曲中独具特色的表演行当。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形成于年,扬名于年(是年柯贤溪应菲律宾桑林社邀请赴菲律宾演出,场场爆满,被誉为“闽南第一丑”、“丑大王”),其流派艺术成熟于年。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是高甲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主要流派,它以泉腔弦管演唱戏文,除了具备高甲戏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其表演艺术有男女丑之分,男丑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特别是女丑表演火爆、热烈、夸张、幽默,富有浓郁的山野气息,素来以通俗面貌风行于闽南民众之中。其道白抑扬顿挫、吞吐有致、清晰分明、韵味十足;表演上做功细腻、诙谐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柯派表演身段,能精细地分出从18岁的少女到二三十岁、直到七八十岁的妇女的不同特点,形成各个年龄段妇女的风韵姿态的不同表演程式,还编有“女丑十八法”,记叙一整套表演技艺,形成柯派表演艺术的主要教材。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表演以形写神,追求神似,以丑写美,寓庄于谐,已超越出一般丑角的插科打诨的局限,是闽南语系社会发展的见证和缩影,是闽南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年,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节挂灯、赏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活动,可是在晋江的滨海小镇东石,却由于海峡两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闽台东石灯俗源于何时,无从稽考。只知盛于民国期间,但是它那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的习俗在全国却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该活动由民众自发组织,依托东石三公宫(嘉应庙)举行,主要活动范围在晋江市东石镇和台湾布袋镇东石乡。台湾的乡亲一般提前派人回乡,于正月十三到三公宫祭祀“三公”,并把代表过去一年台湾乡亲中成年男子的宫灯数带回来,再把故乡的宫灯数捎回台湾。

闽台东石灯俗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于正月十三前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三公宫”内除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要由公家定制一盏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在元宵夜的午夜时分,各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数宫灯活动的重头戏“卜灯”:即新郎官们按送灯的次序在三公爷座前掷“信杯”(一阴一阳为一杯),掷得杯数最多的可以迎回中间的那盏大红绣球灯,因为此灯代表着在新的一年里迎回者会“出丁”(生男孩),因此迎回者的叔伯兄弟、亲族都会赶来帮忙,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迎回,挂在厅中。随后,各人也将新娘陪嫁的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台湾乡亲代表也参与“卜灯”,若掷得大红绣球灯,十六日得专船送回台湾,本地则必须出动“蜈蚣阁”进行欢送。此俗称为元宵节数宫灯。

精彩瞬间

△王盼琛/摄

△赖进财/摄

△赖进财/摄

△赖进财/摄

△赖进财/摄

△赖进财/摄

一年一度的央视元宵晚会也被观众誉为春晚的的“姊妹晚会”,受







































白癜风中药
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jiangzx.com/jjsyy/614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